1,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7

  文帝且崩时,戒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帝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   亚夫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亚夫下车,礼而问之。涉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於肴、黾厄陿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肴、黾间,果得吴代兵。乃请涉为护军。   亚夫至,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亚夫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诏使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於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既饿,乃引而去。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吴王濞。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县,购吴王千金。月馀,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守攻三月,而吴、楚破平。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亚夫有隙。   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上废栗太子,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亚夫之短。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上让曰“始南皮及章武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生各以时行耳。窦长君在时,竟不得封侯,死后,乃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上曰“请得与丞相计之”亚夫曰“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上默然而沮。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上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即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上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免相。   顷之,上居禁中,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管。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书既闻,上下吏。吏簿责亚夫,亚夫不对。上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亚夫,亚夫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绝。   一岁,上乃更封绛侯勃它子坚为平曲侯,续降侯后。传子建德,为太子太傅,坐酎金免官。后有罪,国除。   亚夫果饿死。死后,上乃封王信为盖侯。至平帝元始二年,继绝世,复封勃玄孙之子恭为绛侯,千户。   赞曰: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故孔子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学者多疑於鬼神,如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陈平之志,见於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於汉,而为谋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终。王陵廷争,杜门自绝,亦各其志也。周勃为布衣时,鄙朴庸人,至登辅佐,匡国家难,诛诸吕,立孝文,为汉伊、周,何其盛也。始吕后问宰相,高祖曰“陈平智有馀,王陵少憨,可以佐之。安刘氏者必勃也”又问其次,云“过此以后,非乃所及”。终皆如言,圣矣夫。

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7

2,骆问礼名字号背后的文化深意

古代的称谓比现代人复杂,一个人除了有“名”,还有“字”,还有“号”。“名”是刚生下就取的,“字”是成人后取的。“名”与“字”两者有必然的联系,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名、字之外,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故又称“别号”。《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所以早期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后来泛化,识字的不识字的也都给自己取号,且取号与取名、取字不同,取号不受字数限制,也不受数量限制。 我们现在问一个人“你叫什么名字”,其实只是问对方的“姓”和“名”,“字”和“号”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如果在古代,回答就复杂多了。尤其是现在查古人的资料,必须首先牢记他的名、字、号,否则一不小心就容易遗漏珍贵的文献。譬如查“王冕”的时候还得查“元章”“九里先生”等,查“杨维桢”的时候还得留意“铁崖”“铁笛道人”等,查“陈洪绶”的时候还得关注“章侯”“悔迟”等,查“骆问礼”的时候尤其不可忘记“缵亭”这个号。 古人取名比现代人复杂,但也比现代人更讲究文化。现代人给孩子取名,讲究生辰八字,重视电脑评分,所以不得不把取名的重任交给取名公司或算命瞎子,名字是取得稀奇古怪了,电脑评分都在95以上,然其寓意却也趋向类同,至于父母的寄托和文化的深意,那就别提了。古人也讲迷信,但在取名上却更重文化,重寓意,所以一个人的名字往往有出典,有说道,一个名字能做出一篇文章。 且以骆问礼的字号来说明。骆问礼,字子本,号缵亭。一名,一字,一号,这在古人的取名中是属于最简单的。但这些字号的背后,却藏有深意,透露出名、字、号与个人命运之间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 骆问礼的名,当然是他出生后父母给取的。取名“问礼”,说明骆问礼父亲骆骖颇有水平。不仅有水平,而且还有胆量。这两个字出自《论语》中的《八佾》,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回答回答林放,话中有一个极敏感的字“丧”,若是放在现在,哪个父亲敢从这里提取名字?打死他也不敢。但骆问礼父亲却敢,他看中“问礼”两个字了,他想通过“问礼”二个字,希望儿子通四书五经,尤其能通儒家关于礼的教导。 事实证明,“问礼”一名取得好!因为它直接影响了骆问礼的功名成就。可以这么说,骆问礼后来能考中进士,跟父亲当年给他取这个名有直接的关系。何以见得?因为骆问礼自从被人叫作“问礼”开始,自从他懂得“问礼”的含义开始,他就把四书五经中的那一部《礼》书,当作了一生的大书,并直接影响到了骆问礼后来科考的选科。古代科举考试,考四书五经,选择攻读哪一本经书,是因人而异的。当年杨维桢父亲对子女的教育相当重视,他给几个儿子选的科目是:长子维植学《易》、次子维鲁学《书》、三子维桢和四子维柢学《春秋》,最后只有杨维桢就是以《春秋》考中进士的。骆问礼呢,因为取名为“问礼”,因为从小对《礼》就有涉略,所以最终以《礼》起家考中了进士。 从出生开始,骆问礼一直被人叫作“问礼”。到二十岁,骆问礼真正成为男子汉,于是要举行一个叫“冠礼”的成人礼,从这一天开始,骆问礼正式有了“字”。骆问礼的字叫“周传”。从此,人们不再叫他骆问礼,而叫他骆周传了。这个“周传”与“问礼”貌视不相干,实际却有必然联系。因为“问礼”与孔子有关,而孔子是周鲁人,所以骆家给骆问礼取名为“周传”,给骆问礼从弟骆问褅取名为“鲁传”,看得出,长辈希望骆氏子弟个个都能成为儒家子弟。 但骆问礼并不喜欢“周传”这个字。所以后来,他自作主张地将它更换了。换成了什么?换成了“子本”。所以骆问礼也叫骆子本。所以《万一楼集》上他署名“诸暨骆问礼子本”。“子本”与“问礼”之间也有联系。联系在哪里?原来这个名和这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话,即“问礼之本”。骆问礼无非是将“之本”改为“子本”而已。但“子本”的寓意显而易见:子本子本,人子之根本。人子的根本是什么?是“孝”,这仍然没有超越“礼”的范畴。骆问礼除了更改自己的字,还顺便把从弟骆问褅的字也改了,而且是一改再改,先是将“鲁传”改成“默传”,后来又将“默传”改成“子说”。关于这件事,骆问礼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更字说》。文中说: 因“问礼之本”而有问礼字子本,因“问褅之说”而有问褅字子说,的确明白易懂。骆问礼当年之所以改字,就是为了与从弟“循名责实”“修而能践”,是一种自励,一种自期,其作用相当于座右铭。 人子的根本是孝,孝的表现是继承先志,光大门第。于是,骆问礼号“缵亭”也有了依据。缵,读作zuǎn,意思是“继承”。缵,原本是骆问礼给自己家里一个读书亭取的名。如同骆问礼父亲取“见大亭”,骆问礼曾太父取“自有亭”,骆问礼为了尽人子之本,为了继承先辈的德业,就给自己的读书亭取名为“缵亭”。他在《万一楼记》中这样开笔: 所以,骆问礼的号,其实是他读书亭的名称。“缵”字里蕴含着人子之责,“缵”是一种责任,“缵”是一种担当,“缵”仍是自我鞭策和自我激励。 名字与个人的作为、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在骆问礼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读《万一楼记》,发现骆问礼初任行人司行人时,曾向皇帝上了14道奏疏,约计三万余文字,其立论大多依据他精通的《礼》经。骆问礼辞官归乡后,自制家礼,既是对儒家《礼》经在一个家族的实践与深化,也是他深知“子本”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至于他的《万一楼集》,则更是他“缵”前辈德业的写照。 骆问礼对于取名,曾写过一系列的文章。除上文提及的《更字说》外,还有《更字第克中说》《楼养吾号说》《更字第默传说》《族叔字汝诚说》《字王学甫说》《二楼生字说》《字说》等。在骆问礼看来,取名取字取号,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门大学问。而这样的重任,如今竟落实在取名公司和算命瞎子身上,怕是他们无法担当的吧。

骆问礼名字号背后的文化深意


文章TAG:周传  汉书  四十  张陈  周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