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梨硔村,安徽木梨硔村与世隔绝需走15公里云雾袅绕美若仙境
来源:整理 编辑:合肥本地百 2022-10-04 06:09:57
本文目录一览
1,安徽木梨硔村与世隔绝需走15公里云雾袅绕美若仙境
安徽黄山木梨硔村,是徽州古镇中海拔最高的小村,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这个隐匿于高山之巅的古村生态绝佳,群山耸立、三面悬空、地势突兀、犹如海岛,全年大约有1/3的时间被云雾袅绕,苍松翠柏犹如仙境一般,城市呆久了,来到这种未经开发,属于纯天然美景的地方,远离尘世喧嚣,抛开一切繁琐的事情,静静呆上几天,会有一种放松、超脱的意味。 传说木梨硔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有300年 历史 ,全村160多人,原姓环,因家族犯案迁逃于此,改姓詹。案情已不可考,仅是传说,也许是避讳不传于后代。他们的后代自给自足,以林、茶为业,引山泉水入户,养鸡、种梯田、油菜和水稻;村民的房屋依山而建,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原汁原味,由南至北呈阶梯状扩展,不与世争,不与世浊,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世隔绝的生活。 山林苍翠,天上人家,木梨硔是黄山市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要想去领略只属于木梨硔的宁静和“无尘”,令人叹绝的云海仙境,只能老老实实步行1.5公里,走青石板铺就坡度较陡的古道,没有天然平台休息,对于平时缺少锻炼的人,会是一个挑战。 有一种仙境,叫“一生痴绝处”,有一种遗憾,叫“无梦到徽州”,这是多愁善感的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游玩徽州后留下的诗句,可见徽州之美是无法想象的……木梨硔就是徽州醉美的一幅画!您想去吗?
2,黄山木梨硔村怎么样
木梨硔(音红)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腰,是徽州古镇中海拔最高的村落。始建于明末,有村民52户、166人,是黄山市最高的山村之一。村民以林、茶为业,种有少许梯田油菜和水稻。村落全为徽派建筑,由南向北,民居依山势呈阶梯状延伸。木梨硔村是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该村生态绝佳,地形独特,地处山脊,三面悬空,徽风浓郁,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近几年来,木梨硔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以云海景观为主,吸引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欣赏风景。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木梨硔 ,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花桥村木梨硔位于休宁县溪口镇南部10公里,是原花桥乡政府所在地,兰樟公路穿村而过,沂源河绕村而行,生态优美,资源丰富。花桥村辖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471户。木梨硔全村呈骆驼型,在对面的山上看最为清晰,对面的山当地人称为“前山”,前山当地人种植了许多茶叶树,前几年的产量一直不错,近几年来村中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独守村中,茶叶都荒废了好多。在前山上还种植了许多竹子,当地人也靠卖竹子营生。从前山往对面看,可以看到全村的风貌,景观甚是优美,尤其在雨后时节,可以看到云海。全村犹如处于仙境一般。为了给摄影者提供方便,在最佳拍摄位置,已经设置了木平台。木梨硔有当地村民自办农家乐客栈,有固定床位和农家灶台缓解上山游客食宿难。更多关于黄山木梨硔村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85751161564544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3,美若仙境这个地方您值得来黄山木梨硔村
凌晨三点四十八分,一只雄鸡粗壮的鸣叫声,划破了木梨硔清凉而寂寥的晨光。朦胧中,村中群鸡和鸣,此起彼伏,合唱在新的一天。五分钟后,一切归于寂寞,只剩下晨风而起的竹涛声。四点整,透过花窗的缝隙,一颗流星从村子南方的天空中划过,迅速消逝在西边的古树群中,天际无垠,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主人家低低地用徽语唤我:该起来看云雾了。主人家姓詹,祖上从婺源迁来,在这片茂林修竹中,已经生息了不知多少代。昨天傍晚来时,我将车停在山脚下,顺着村北青藤与硬木缠绕起的阶梯,缓缓而上。走过五百米的茶园、三百米的杉木林,沿着八百米翠竹簇拥的隧道,一段斜斜的青石板路,高高地插向村中间的平台。借着微微的霞光,主人家指着村西的二棵古树说:一棵是苦槠,一棵是刺槐,都有五百年以上了。打开门栓,门轴碾过黟青门槛石,发出清脆的吱吱呀呀声。门外是一片东西走向的长廊,半面黄土路,沿着人家的屋檐;半是杉木板路,覆在下层人家的屋顶上。长廊曲曲地穿过每一户,随着山势,层层叠叠,起伏蜿蜒。清晨的混沌中,似乎没入黑暗中,没有尽头。 向东走去,苦竹尖上已泛出鱼肚白,启明星熠熠生辉,仿佛在山尖尖上跳动。两山之间,溪水潺潺,青石堆砌的石坝拦住溪流,夹在谷中,便成了村民们所说的“硔”。清水已慢慢溢出水凼,在二十余米的“硔”上,浅浅地铺了一层。漫步过去,湿了衣裳,凉了足底。三华里的上坡路,野花夹道的尽头便是观景台,西北边,海拔二百米以下的木梨硔古村落,一览无余地铺展在眼前:这是一个山顶上的村落,近五十户人家,构建在三座平台上,坐北而朝南,整齐划一中,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仿佛驶入云海的帆船,二棵古树便是济沧海的云帆。 旭日缓缓升起,天地一派明朗,柔柔的光线涂抹在木梨硔的粉墙黛瓦上。沂川河巨大的谷地,匍匐在木梨硔的脚下。南望浙岭,躺在五龙山脉勾勒出的山脊线里,诉说着徽商的故事;北向高塘尖,秋日来时,应是漫山怒放的金丝皇菊。 第一缕云雾是从沂川河生起的,浮在绿海中,洁白而缥缈。其后,一朵一朵,从翠竹中溢出,在松树枝头融为一体,形成一片片流云,愈来愈多,愈来愈密,从谷底随清风抬升,聚集在巨大而空旷的半空中,成了云海,自南而北,向木梨硔汹涌而来,吞了村舍、没了晨光,只在远处,露出一二个山尖尖,孤岛一般,忽隐忽现。我呆呆地端坐在云雾之上,隐约地听到村中的话语声、牛羊声、砍柴声,悠悠传来,飘忽不定,忽然担心整个村舍也会随着云雾启航去了……倘若如此,云开雾散后,我该往哪儿去?
4,木梨硔一一山脊上的村庄
山脊上的村庄——人间仙境木梨硔印象记 章晓铃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汤显祖在游玩过徽州之后留下的诗句。到过徽州的人应该都能引起共鸣: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如同一幅看不倦的水墨画卷。 木梨硔是江南典型的袖珍山村之一,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腰上,是徽州古镇中海拔最高的村落。 我们慕名而至,去探访它神秘的靓影、古朴的踪迹…… 一、初上木梨硔 3月17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在屯溪吃过早饭,一路兼程,到达了休宁县溪口镇,然后沿着悬崖陡壁开凿的狭窄而简陋的山道,小心翼翼地盘旋而上,开进了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岭尖山腰处,这里离我们将要攀登的目的地——苦竹岭尖山腰上木梨硔村,还有约50分钟步行爬山的路程。 开车的杨总将车子在山道拐角错车的宽敞处停下,我们各自带上自己的行囊(相机、水杯等)就一同出发了。一路上,前面山道上沿途停靠了一二十几辆小车,看来已经有许多游客赶在我们之前上山了。 我们要去的木梨硔村,是在山顶上建房逐渐形成的村落,大部分村民是詹姓的后裔,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由于它南面与苦竹岭山脉相连,东、西、北三面悬空在山脊之上,地势突兀,犹如海岛,在云雾中起伏,在山峰间耸立,故被称作是“山脊上的村庄”。 要到达木梨硔,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走山路,一层一层地攀山道。整条山道呈多条云梯状,由一左一右的盘山路平台相衔接,直至到达山顶上的村庄。每一条云梯路由一层一层向上的阶梯所组成。每一层阶梯路约有20多公分高、1米多宽,两边用圆木、中间用木棍箍成梯状,路间混合着夯实的土渣和碎石,刚好够一个人挑着两端东西,或者一个大人搀扶着一个老人或小孩前行。短的云梯路约有二三十级,长的可达三五十级,它们由一左一右向上攀越的山路平台相连接。山路间的相接平台大约有3、4个平方米,可供攀山累了的人作短暂休息。在离山顶村庄不远处,也就是上山攀越最陡处、山间云梯道路最宽敞处,当地人为了方便外来游客休息,特地在路中间搭建了一座草顶凉亭(可能由老辈山人攀山休息的草棚改建)。这个草顶凉亭约有1间房屋大小,四周十分空旷,两边没有墙壁,也没有草帘,却有落坐的竹跳板横架在前后木柱上作凳,可供十多人攀山时歇息、小憩和凭栏远眺山光景色。 在凉亭的前方、上山云梯路的左边山道旁,有一口陶土烧制、箩筐般大小的水缸,在水缸的上面,有一股不知从山上哪里引来的泉水,它们从打通竹节的半边形竹管中汩汩不绝地流出,淌满了水缸,溢出了缸面,润湿了脚下的山地。走累了,口渴了的游人,可以双手掬起一捧水,洗把脸,擦把汗;也可以将喝干了的矿泉水瓶续满水,饮一口甜滋滋的山泉水,吸一口山林间吹来的清新空气,抖擞精神,重整一下行装再上路。 在连续攀登上几节云梯山道后,出现了一块较为宽阔的山坡地。在山道的左侧、山坡平地的右侧,远远矗立着一块指示游客的宣传牌。宣传牌第一行赫然印着一排黄色的“中国传统村落”中英文大字,第二行却印着一排红色的“木梨硔农家乐导示图”中英文大字,下面整版块约3/4印着“花桥村木梨硔旅游导示图(总平面图)”和“木梨硔简介”,让上山的游客们对这里的人文历史有一个简略的了解。 “木梨硔简介”这样介绍说:木梨硔村始建于明末,50余户200余人,是江南典型的最高端袖珍山村之一。村落全为徽派建筑,由南至北,民居依山势高低错落、呈阶梯状扩展。村落三面悬空,仅南面与地名为“苦竹岭”的高山相连,地势突兀,犹如海岛。每逢雨雪天气,村落四周云遮雾绕。高山有人家,云雾在山涧。有云海的日子每年接近百天,为皖南所罕见。村内环境优雅,民风淳朴,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其视野辽阔,绝佳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无不令人赞不绝口。它是天上掉下的村落,有最美的云海、缥缈的雾海、灿烂的花海、翠绿的竹海、静谧的星海、……高山之上,云雾之间,竹海听风,星海相伴,教人沉醉……” 读了上述介绍,游客信心倍增,爬山的艰辛顿失,攀登的兴味更浓。 在宣传牌的右边山崖,此时连接云梯山道的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山路(准确说是由一些大小不等的石块铺成的山道),这就是进入山顶村庄的山道了。在弯弯曲曲、蜿蜒向上的石道上攀越不久后,远远地望去,只见“中国传统村落木梨硔”和“木梨硔”两座竹木牌小亭,一下一上地在两条岔道口分别矗立着,虽然我们还一时望不见村落,但我想,那一定是进村的或者出村的道儿了。眼面前,游客们顿时脚下生风,加快了攀登的步伐。 转过山角一会儿,我们选择右边岔路口,沿着石板道前行,就在不远处看见了房屋和村落。我想,那就是“木梨硔”村庄了! 游客们兴奋地沿着石板道的尽头,攀越上最后一道二十余层的石阶后,果然在踏进村庄的入口处,“村口客栈”和户搭凉棚一下子裸现在面前。进村后,我们一下子被这里的一切震惊了! 二、寻访人间仙境木梨硔之美、之绝,古村落之原始、原汁原味与不加雕饰,加之其藏之深山、建于山脊、三面悬空、翠竹相拥、云海浮现的特点,实乃徽州一绝、中华一绝之境。 这里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十五年间,在被世人注目之前,当地村民依靠养鸡种谷、伐竹挖笋为生,并引山泉水入户,自给自足,可谓“桑竹阡陌,山脊人家”。木梨硔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无二。 与众多古村落一样,木梨硔的美景是由“驴友”们首先发现的,因云海的存在,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木梨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木梨硔身处山腰,全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云海缭绕之间。山上还未通车,游客只能徒步上山。和其他古村落相比, 这里山谷空幽,鸟语花香,鸡鸣狗吠,村庄宁静,远离城镇和尘世喧嚣,有一种更加清净、令人沉醉而超脱的情调与意味。对一些烦透了城镇喧嚣的人们来说,这里如同仙境,是“天上人间”——人间之美,不过如此! 身临其境,我切实感知到了木梨硔的魅力!它是一个云端上的村落。也就是说,木梨硔村是建在山尖上的。房屋都依山而建,村子成驼状分布,如梯田似的一层一层依次向上,远望近观,都十分有层次感。山很陡,所以每家房前几乎就是峭壁。因这些年去的人多了,村民们就一户一户地逐渐搭起了这样的木排或竹排阳台。这些木排和竹排阳台在一家家门前衔接、相连、一步步向前延伸,为游客们提供了可以在全村落回还往复和安全绕行的路径。你在上面观看它的建造结构还好,若从下面往上看,那根根矗立的竹木,就是一根根立柱,颤颤地顶立着那成排的竹木阳台和凉棚,你站在上面还是会有些心悸的。 古老破旧的味道,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原汁原味,由南至北,呈阶梯状扩展。由于房屋较密,门口的路面狭窄,聪明的山里人不仅在自家门前搭建起了竹木排阳台,有的还在竹木排阳台上搭起了凉棚,方便游客早晚间在这里聚餐和观赏对面的重山竹林。 这里海拔较高,村庄常被大片的云海所簇拥,俗有“道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之称。俯视全貌,蔚为壮观,恍若仙境。等太阳出来,雾散云消之后,这个美丽村落又被碧绿的竹海紧紧包裹了起来。 从与当地老人的交谈中得知,近几年来,村中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们独守村中,很多房屋都已人去楼空。村子很安静,民风淳朴。你可以在村民家吃到地地道道的农家饭,毛笋烧咸肉、炒蕨菜都是山上人的家常菜。在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都腌制了猪腿和咸鸡咸肉,它们高挂在房梁上,可随时取用,可见自从游客们进了村,山民们的日子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游客纷至沓来,这里的留守老年人,也仿效着外地搞起了旅游接待。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里成立了农家乐协会,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杜绝欺诈。他们用低廉的价格,可口的饭菜,招徕着游客。诸如“村口”、“原味”、“天春”、“山海之家”、“友间”、“木梨农舍”等等,大约有十余家客栈,包吃包住一晚百元左右。尤其特别的是山顶最高处的“顶上人家”客栈,他们是一对老夫妻俩,洗衣做饭、包吃包住,每人每天只收100元。而“农家客栈”就是家庭食宿一条龙服务,用餐吃的是用铁锅炒煮的徽派家常饭菜,住宿睡的是单人床铺,包括电视机、手机上网、卫生间、农家锅灶和现代家用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生活毫不逊色,游客们在这里住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嫌烦。 据介绍,这里还让游客参与农事体验,如春季到来,村民可以带游客自己上山采茶。采茶归来,再手把手地教游客自己做茶,茶叶做好了,再让游客自己把成品带回家。让游客在增加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事的不易,同时也为村民家庭增加了收入。 据外地的一位摄影师介绍,这里村外还有一处高台,可以俯瞰木梨硔全景,林海茫茫,竹海摇曳,让人更加心旷神怡。 木梨硔作为传统高山古村落,地形独特,拥有云海、竹海、晒台、古道、古民居等景观,风貌原始古朴,倍受游客的喜爱。这里是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也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在全域旅游的发展带动下,近年来木梨硔开始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火爆”的景象,茶叶、蓝莓、糍粑、笋干、米酒等农副产品以及传统文化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我问当地老人,怎么会来这么高的山上安家。老人告诉我,过去山下人均耕地少,因为这里有很多可供耕耘的梯田,所以他们搬到山上居住,不用交税交费。只是这些年山坡间的梯田大都荒芜,看不清了。老人还告诉我,这里的房屋大部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建造的,有几幢房屋的墙上还留下了依稀可辨的标语,曾经记录了那个疯狂时代的印迹。我想这个村落的形成肯定有它自己的历史原因。 木梨硔的生活用品、用具都得靠人肩挑身背驼上山,真不容易,改造房屋也因此会翻番。我在山腰上看到了两位老人,一位老婆婆大约六十来岁,矮小的个子,微驼的后背上,掮着一袋七八十斤的粗砂。我问道:“老人家,你背这袋砂子上山能挣多少工钱?”她回答:“2角5一斤,背上山能挣20来块钱。”另一位老公公七十开外,挑着两大半袋东西,一头是粗砂,一头是青石片,约有120来斤。他告诉我,这些都是建房屋的原料,他每天要挑两趟,每趟可挣三四十块。可见要在这山顶上挣钱,也实在是不易! 漫步在木梨硔村,耳边没有了平日路上汽车烦躁的鸣笛声,耳畔吹过的是清风鸟鸣,映入眼帘的是浓郁的绿色,双足踩踏的是古老的青石,而在那些青石的隐匿处,是一簇簇茂盛的青苔;一年四季里,山上人家门前那一排排搭建的晒台上,竹笋、红薯、黄豆,南瓜、腊肉……轮流在阳光下沐浴和展示。不经意地转角,忽而会看见绿意葱葱的树皮茅屋外面,葱绿的藤藤蔓蔓爬满屋子,生机盎然…… 在木梨硔村的一所民房前,一位耄耋老人坐在台阶上晒着太阳,几个外来的游客听说她是村里90岁的老寿星后,争相与之合影留念。看到慈祥的老人和善地配合着游客拍照,瞅着老人那清澈的目光和布满沧桑岁月的绉纹,我想,木梨硔,木梨硔,在历史深处某个转角处,一定深藏着它特有的风和情,功与名,亦或喜和悲、韧性与耐力?有村民告诉我,该村一位99岁的老寿星汪某去年底刚刚过世,现在村里最大的老人就是这个90岁的“阿三婆”了。 这里,是高山上的天然氧吧,原生态风光无处不在!在这里站着走着,一路走过,感受着山里人家的慢生活,心情都是湿润的,感觉都是清新的,心灵都是纯净的,就象是被仙界佛水将全身和心灵重新洗涤过一样。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形容不了我的心境与思绪!满目碧绿,空山鸟语,山风习习,野菊花黄,杂草野花,魅力无穷。山泉声声,溪流潺潺,清爽怡人,如同仙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想,无论是经历过多少阅历的人,来到这里,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自己的感慨吧。 木梨硔,我会再来! 朋友们,去木梨硔攀山旅游吧!当你沐浴在海拔近千米的山水间,静听山脊上的天籁,让自我的心灵回归,让大自然赐予你蓬勃焕发的力量,用生命的鲜活、灵动和超脱的气度,来直面人生的任何乌云和挫折,去拥抱新时代的激荡吧……
文章TAG:
木梨硔村木梨 安徽 与世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