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在不断地学习处世,怀善向人,规训克己,不关注自身灵魂内部的人必然不会幸福的,而且应该遵循自己的认为对的事情,坚持真理,明白生死有命,安守自然.《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

2,沉思录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 面对宇宙自然, 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 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1 、博采众长,传承美德。正如他在《 沉思录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 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2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 》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3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就读过,我可以发表下我的看法,不过我个人觉得不是很适合大部分人来阅读。我第一次买的时候,是我刚上高中时,我觉得它的标题很独特,而且我也比较喜欢哲学类的书,所以我就买了。书的背面有很多评价,我当时不认同它有这么大的魅力,现在想想,的确是我水平太低了,还不能很好的领悟这本书的真谛。书的序言跟大部分传记一样,是讲作者生平的种种,也是从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位罗马皇帝。书写的内容是围绕作者成长而写的,因为作者有随身笔记的习惯。刚开始写的是作者的家庭情况,到作者学习经历,到上任皇帝,以及往后他对帝国种种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实际上,书中并没有对作者经历有过多的自叙,有些比较多的可能是注释之类的。我个人认为跟《论语》很类似,只不过叙述方式不同罢了)。书采用的是序章和小节的形式,每个小节它都会分自然段来写,一个自然段大约有四到十行这个样子,我建议你每读完一个段落就挺下来思考一下,因为它写的形式有点趋向于繁文缛节(说一句实话,我这样形容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买《沉思录》的翻译者是何怀宏老先生,老先生的知识涵养很深,翻译出来文章会有种让人有种玄乎的感觉,只能说我文学素养太低,不能深入的体会文章的意义),但又没有那种无病呻吟的感觉,读完以后真的很令人深思。我觉得读这本书,不能像读小说那样走马观花,要学会感觉到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这才是最难的。这本书有多个版本,不过有二个翻译被广大读者好评,一个是何宏怀翻译的,一个是梁实秋翻译的,两个人翻译水平我们无法比较,但由于两人风格差异,翻译出来的思想也略有不同。但无奈当时我太肤浅,认为作者只是个唯唯诺诺的人。因为书中大部分的主题思想就是对自我的克制,以及在复杂纷乱的世间不断提高对个人道德理智要求,这是我当时最讨厌的行为,认为只是种无能、自欺欺人的蒙蔽。况且我身处集体宿舍,根本不能静下心来阅读。放假后,我慢慢的读起这本书,越来越觉得书中的说法越来越荒谬和可笑,可能是我太偏激造成的吧。最后我还是把这本书烧了。现在想想,那本书的确说的很对,它对人性和对事物的看法也特别,我的确还是太冲动了。我最后在修正一下我自己的回答吧。这本书因为原版是古罗马的文字,所以现在的翻译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翻译,和原著难免有偏差,文采高的话翻译就显得文艺深奥,一般的翻译的话就显通俗直白。我买过英文的和中文的(翻译者皆不同),喜好什么全凭自己喜好。至于推荐的话,我不是特别推荐,因为关于哲学这方面的书来说,读着很费劲,也显得有些无聊。很多人都觉得名著一定要去读,但有些名著就很难读,为了搏名声去读一些难懂的名著是很无聊的,不仅很浪费你的时间,你也得不到什么收获,不会因为你读了这本书,自己的气质就会提高很多,是否读一本书全看你对这类书籍的热爱程度。虽然不是很推荐,但我觉得你可以试读看看是否符合你的口味再决定是否购买。其实说简单点的,大多数人读哲学书本身就是很无聊的,比如说像我这样的。假如你真的喜欢读哲学书,那么你肯定不会犹豫的来别人好读不好读了。究其根本,还是文学水平有限,读不出任何味道,也体会不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读完一遍,没有任何感悟和思考,这是大多数人和我读完这本书的常态。如果有兴趣可以先读下列 【卷二】 部分节选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甚至在那合乎自然地产生的事物之后出现的事物也令人欣悦和有吸引力。例如,当面包在烘烤时表面出现了某些裂痕,这些如此裂开的部分有某种不含面包师目的的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美的,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刺激着食欲。再如无花果,当它们熟时也会裂开口;成熟的橄榄恰在它们接近腐烂时给果实增加了一种特殊的美。谷穗的低垂,狮子的睫毛,从野猪嘴里流出的泡沫,以及很多别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孤立地考察它们,虽然会觉得它们是不够美的,但由于它们是自然形成的事物的结果,所以它们还是有助于装饰它们,使心灵愉悦。所以,如果一个人对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有一种感觉和较深的洞察力,那些作为其结果出现的事物在他看来就几乎都是以某种引起快乐的方式安排的。所以,他在观察真正的野兽的张开的下颚时,并不比看画家和雕刻家所模仿的少一些快乐,他能在一个老年人那里看到某种成熟和合宜,能以纯净的眼光打量年青人的魅力和可爱。很多这样的事情都要出现,它们并不使每个人愉悦,而是使真正熟稔自然及其作品的人愉悦。

沉思录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文章TAG:沉思录  读后感  沉思  沉思录读后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