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文学知识

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D、E、G、A五个音阶。

古代文学知识

2,古典文学知识杂志是核心期刊还是省级期刊

期刊名称: 古典文学知识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101/I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9917 期刊周期: 双月 主管单位: 凤凰出版社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是核心期刊还是省级期刊

3,我国古典文学常识

山南或水北为“阳” 山北或水南为“阴" 古文中“江”是专指长江 古文中“河”是专指黄河 “江阴”是指位于长江的南面 "河阳"是指位于黄河的北面

我国古典文学常识

4,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应该如何读古典小说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09-11-2 16:17:00 来源:散文吧  本篇系鲁迅一九二四年七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记录稿,经修订后,收入西北大学出版部一九二五年三月印行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二)。  我所讲的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许多历史家说,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那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然而就并不进化么?那也不然,只是比较的慢,使我们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罢了。文艺,文艺之一的小说,自然也如此。例如虽至今日,而许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还在。今天所讲,就想不理会这些糟粕——虽然它还很受社会欢迎——而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一共分为六讲。  第一讲 从神话到神仙传  考小说之名,最古是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但这是指他所谓琐屑之言,不关道术的而说,和后来所谓的小说并不同。  因为如孔子,杨子〔1〕,墨子〔2〕各家的学员,从庄子看来,都可以谓之小说;反之,别家对庄子,也可称他的著作为小说。至于《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  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  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不是小说之起源。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但在古代,不问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印度,埃及,希腊都如此,中国亦然。只是中国并无含有神话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话,现在也还没有集录为专书的。我们要寻求,只可从古书上得到一点,而这种古书最重要的,便推《山海经》。不过这书也是无系统的,其中最要的,和后来有关系的记述,有西王母的故事,现在举一条出来: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如此之类还不少。这个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才被骊山老母夺了位置去。此外还有一种《穆天子传》,讲的是周穆王驾八骏西征的故事,是汲郡古冢中杂书之一篇。——总之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很少,所有者,只是些断片的,没有长篇的,而且似乎也并非后来散亡,是本来的少有。我们在此要推求其原因,我以为最要的有两种:  一、太劳苦 因为中华民族先居在黄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并不佳,为谋生起见,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实际,轻玄想,故神话就不能发达以及流传下来。劳动虽说是发生文艺的一个源头,但也有条件:就是要不过度。劳逸均适,或者小觉劳苦,才能发生种种的诗歌,略有余暇,就讲小说。假使劳动太多,休息时少,没有恢复疲劳的余裕,则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么文艺了。  二、易于忘却 因为中国古时天神,地只,人,鬼,往往肴杂,则原始的信仰存于传说者,日出不穷,于是旧者僵死,后人无从而知。如神荼,郁垒,为古之大神,传说上是手执一种苇索,以缚虎,且御凶魅的,所以古代将他们当作门神。但到后来又将门神改为秦琼,尉迟敬德,并引说种种事实,以为佐证,于是后人单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为门神,而不复知神荼,郁垒,更不消说造作他们的故事了。此外这样的还很不少。  中国的神话既没有什么长篇的,现在我们就再来看《汉书》《艺文志》上所载的小说:《汉书》《艺文志》上所载的许多小说目录,现在一样都没有了,但只有些遗文,还可以看见。如《大戴礼》《保傅篇》中所引《青史子》说: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  ……”  《青史子》这种话,就是古代的小说;但就我们看去,同《礼记》所说是一样的,不知何以当作小说?或者因其中还有许多思想和儒家的不同之故吧。至于现在所有的所谓汉代小说,却有称东方朔所做的两种:一、《神异经》,二、《十洲记》。班固做的,也有两种:一、《汉武故事》;二、《汉武帝内传》。此外还有郭宪做的《洞冥记》,刘歆做的《西京杂记》。《神异经》的文章,是仿《山海经》的,其中所说的多怪诞之事。现在举一条出来:  “西南荒山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西南荒经》)  《十洲记》是记汉武帝闻十洲于西王母之事,也仿《山海经》的,不过比较《神异经》稍微庄重些。《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都是记武帝初生以至崩葬的事情。《洞冥记》是说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的事情。《西京杂记》则杂记人间琐事。  然而《神异经》,《十洲记》,为《汉书》《艺文志》上所不载,可知不是东方朔做的,乃是后人假造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则与班固别的文章,笔调不类,且中间夹杂佛家语,——彼时佛教尚不盛行,且汉人从来不喜说佛语——可知也是假的。至于《洞冥记》,《西京杂记》又已经为人考出是六朝人做的。——所以上举的六种小说,全是假的。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3〕是真的。晋的葛洪又作《神仙传》〔4〕,唐宋更多,于后来的思想及小说,很有影响。但刘向的《列仙传》,在当时并非有意作小说,乃是当作真实事情做的,不,到现在还多拿它做儿童读物的材料。现在常有一问题发生:即此种神话,可否拿它做儿童的读物?我们顺便也说一说。在反对一方面的人说:以这种神话教儿童,只能养成迷信,是非常有害的;而赞成一方面的人说:以这种神话教儿童,正合儿堂的天性,很感趣味,没有什么害处的。在我以为这要看社会上教育的状况怎样,如果儿童能继续更受良好的教育,则将来一学科学,自然会明白,不至迷信,所以当然没有害的;但如果儿童不能继续受稍深的教育,学识不再进步,则在幼小时所教的神话,将永信以为真,所以也许是有害的。  第二讲 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  上次讲过:一、神话是文艺的萌芽。二、中国的神话很少。三、所有的神话,没有长篇的。四、《汉书》《艺文志》上载的小说都不存在了。五、现存汉人的小说,多是假的。现在我们再看六朝时的小说怎样?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巫到后来分为两派:一为方士;一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像《博物志》上说:  “燕太子丹质于秦,……欲归,请于秦王。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而叹,乌即头白,俯而嗟,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卷八《史补》)  这全是怪诞之说,是受了方士思想的影响。再如刘敬叔的《异苑》上说:  “义熙中,东海徐氏婢兰忽患羸黄,而拂拭异常,共伺察之,见扫帚从壁角来趋婢床,乃取而焚之,嫂即平复。”(卷八)  这可见六朝人视一切东西,都可成妖怪,这正就是巫底思想,即所谓“万有神教”。此种思想,到了现在,依然留存,像:  常见在树上挂着“有求必应”的匾,便足以证明社会上还将树木当神,正如六朝人一样的迷信。其实这种思想,本来是无论何国,古时候都有的,不过后来渐渐地没有罢了。但中国还很盛。  六朝志怪的小说,除上举《博物志》、《异苑》而外,还有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搜神后记》。但《搜神记》多已佚失,现在所存的,乃是明人辑各书引用的话,再加别的志怪书而成,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至于《搜神后记》,亦记灵异变化之事,但陶潜旷达,未必作此,大约也是别人的托名。  此外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达起来,如阳羡鹅笼的故事,就是: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  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中具肴馔。……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  ……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暂唤之…………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  此种思想,不是中国所故有的,乃完全受了印度思想的影响。  就此也可知六朝的志怪小说,和印度怎样相关的大概了。但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  六朝时志怪的小说,既如上述,现在我们再讲志人的小说。六朝志人的小说,也非常简单,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现在待我举出一两条来看: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卷上《德行篇》)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卷下《任诞篇》)

5,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史记历史,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代文学。
这个实在太多,我空间里有这样的日志,你可以去看一下
这个靠积累

6,程千帆的发表著作

代表著作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1 程千帆 《目录学丛考》 上海中华书局 19392 程千帆 《文学发凡》 金陵大学 19433 程千帆 《文论要铨》(即《文学发凡》的修订本) 开明书店 19484 程千帆 《文学批评的任务》 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 19535 程千帆 沈祖芬 《古典诗歌论丛》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 19546 程千帆 《关于文艺批评的写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57 程千帆 缪琨 《宋诗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8 程千帆 沈祖棻 《古诗今选》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799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0 程千帆 《史通笺记》 中华书局 198011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宋词赏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2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唐人七绝诗浅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3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涉江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14 程千帆 《文论十笺》(《文论要铨》的修订本)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15 程千帆 沈祖棻 《古诗今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6 程千帆 《古诗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17 程千帆 《闲堂文薮》 齐鲁书社 198418 程千帆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英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19 程迁帆校 沈祖棻著 《涉江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20 程千帆校 《沈祖芬创作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21 程千帆 唐文编 《量守庐学记》 三联书店 198522 程千帆 《治学小言》 齐鲁书社 198623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日译本) 日本东京凯风社 198624 程千帆 杨扬编 《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25 程千帆 孙望 《日本汉诗选评》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26 程千帆 徐有富 《校雠广义·目录编》 齐鲁书社 198827 程千帆校 《汪辟疆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28 程千帆 莫砺锋 张宏生 《被开拓的诗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9 程千帆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30 程千帆 吴新雷 《两宋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31 程千帆 徐有富 《校雠广义·版本编》 齐鲁书社 199132 程千帆主编 《全清词·顺康卷》 中华书局 199233 程千帆审 徐有富等著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 程会昌(千帆) 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弊 斯文 第3卷3期 19432 程千帆 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 南京大学学报 No.1 19793 程千帆 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 长江丛刊 No.2 19794 程千帆 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 No.2 19795 程千帆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南京大学学报 No.3 19796 程千帆 李颀《杂兴》诗说 群众论丛 创刊号 19797 程千帆 杜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 学术月刊 No.7 19798 程千帆 韩愈以文为诗说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辑 19799 程千帆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 社会科学战线 No. 4 197910 程千帆 《史通》内篇旧解订讹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011 程千帆 唐绝偶评 名作欣赏 No.2 198012 程千帆 读诗举例 文艺理论研究 No.3 198013 程千帆 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 文学评论丛刊 第七辑 198014 程千帆 古典小说技巧漫谈 青春 1980.1215 程千帆 校勘略说 社会科学战线 No.1 198116 程千帆 相同的题材和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 文学遗产 No.1 198117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一)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1 198118 程千帆 宋诗小话 长江丛刊 No.1.2 198119 程千帆 关于治学方法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120 程千帆 詹詹录 文史哲 No.3 198121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二)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2 198122 程千帆 校雠目录辨 文献 No.2 198123 程千帆 吴新雷 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 社会科学战线 No.3 1981 24 程千帆 略论八代唐宋五七言诗的源流与发展 求索 No.3 198125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三)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3 198126 程千帆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四)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 No.4 198127 程千帆 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 抖擞 No.45 1981.0728 程千帆 关于对联 江海学刊 No.1 198229 程千帆 刘永济先生传 晋阳学刊 No.1 198230 程千帆 《史通》读法 文史知识 No.5 198231 程千帆 言公通义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232 程千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文学评论 No.4 198233 程千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 文艺理论研究 No.3 198234 程千帆 对文科教育的几点看法 高教战线 No.4 198235 程千帆 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 第六辑 198236 程千帆 说“斜阳冉冉春无极”的旧评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No.562 1982. 11.0937 程千帆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 学语文、文教资料简报 No.1 198338 程千帆 自学不可囿于狭义概念 自学 No.5 198339 程千帆 谈谈关于怎样培养文科研究生的问题 高教战线 No.5 198340 程千帆 黄季刚老师逸事 学林漫录 No.8 198341 程千帆 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 文学评论 No.6 198342 程千帆 关于在研究生培养上作中建立教师梯队的若干问题 高教研究与探索 N o.3 198343 程千帆 唐诗鉴赏辞典序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244 程千帆 治学小言 高教战线 No.2 198445 程千帆 《汪辟疆先生文集》序录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446 程千帆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 中国社会科学 No.5 198447 程千帆 诗画漫谈--和西安国画院青年画家的谈话 文艺理论研究 No.3 198448 程千帆 《杜诗镜铨》批抄(一) 草堂 No.1 198449 程千帆 五点希望 唐代文学年鉴 年号 1984 50 程千帆 清诗管见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No.626 1984.02.2151 程千帆 周勋初 在探索中前进 高教研究与探索 No.1 198552 程千帆 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 文汇月刊 No.7 198553 程千帆 《史记》--史传文学的高峰 中文自学指导 No.5 198554 程千帆 汉魏六朝的《杂传》文学 中文自学指导 No.5 198555 程千帆 《杜诗镜铨》批抄(二) 草堂 No.1 198556 程千帆 序跋辑存 南京大学学报 No.3 198557 程千帆 问答录 文学遗产 No.3 198558 程千帆 读《倾盖集》所见 读书 No.11 198559 程千帆 《杜诗镜铨》批抄(三) 草堂 No.2 198560 程千帆 我们希望早日为清词研究提供全面资料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No.67 7 1985.03.2661 程千帆 One Solen and Eight Drunk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85.0462 程千帆 学诗答问 文史知识 No.4 198663 程千帆 莫砺锋 苏轼的风格论 成都大学学报 No.1 198664 程千帆 张宏生 晚年:回忆和反省 中国社会科学 No.1 198665 程千帆 关于知识爆炸与基本功的对话 中文自学指导 No.6,1986 古典文学知 识 No.1 198666 程千帆 关于文学研究改革、创新问题对话(三) (来信摘要) 文学研究参 考 No.2 198667 程千帆 《杜诗镜铨》批抄(四) 草堂 No.1 198668 程千帆 《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序 文史哲 No.4 198669 程千帆 莫砺锋 忧患感:从屈原、贾谊到杜甫 文艺理论研究 No.5 198670 程千帆 莫砺锋 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 名作欣赏 No.6 198671 程千帆 莫砺锋 杜诗集大成说 文学评论 No.6 198672 程千帆 莫砺锋 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社会科学战线 No.2 198773 程千帆 《牧女与蚕娘》序 南京大学学报 No.2 198774 程千帆 张宏生 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 中国社会科学 No.4 198775 程千帆 学术带头人的责任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No.6 198776 程千帆 三十年代金大文学院的课程结构及其它 高教研究与探索 No.2 198877 程千帆 闲堂自述 文献 No.2 1991 1. 《宋诗选》(与缪琨合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2. 《古诗今选》(与沈祖芬合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 《中国古代文学英华》(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4. 《量守庐学记》(程千帆、唐文编,三联书店,1985年)5. 《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程千帆、杨扬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6. 《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1992年) 1. 《唐人七绝诗浅析》(程千帆校、沈祖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 《涉江词》(程千帆校、沈祖芬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3. 《沈祖芬创作选集》(程千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4.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程千帆审、徐有富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 《汪辟疆文集》(程千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 对于金代作家元好问的一、二理解(《文史哲》1957年第6期)2. 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3. 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长江丛刊》1979年第2期)4. 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5.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6. 李颀《杂兴》诗说(《群众论丛》1979年创刊号)7. 杜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学术月刊》1979年第7期)8. 韩愈以文为诗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1979年)9.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10. 《史通》内篇旧解订讹(《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11. 唐绝偶评(《名作欣赏》1980年第2期)12. 读诗举例(《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13. 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1980年)14. 古典小说技巧漫谈(《青春》1980年第12期)15. 校勘略说(《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16. 相同的题材和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文学遗产》1981年第1期)17.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一)(《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18. 宋诗小话(《长江丛刊》1981年第1-2期)19. 关于治学方法(《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20. 詹詹录(《文史哲》1981年第3期)21.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二)(《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22. 校雠目录辨(《文献》1981年第2期)23. 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程千帆、吴新雷。《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24. 略论八代唐宋五七言诗的源流与发展(《求索》1981年第3期)25.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26.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四)(《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27. 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抖擞》1981年7月第45期)28. 关于对联(《江海学刊》1982年第1期)29. 刘永济先生传(《晋阳学刊》1982年第1期)30. 《史通》读法(《文史知识》1982年第5期)31. 言公通义(《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3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3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34. 对文科教育的几点看法(《高教战线》1982年第4期)35. 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六辑,1982年)36. 说“斜阳冉冉春无极”的旧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2年11月9日)37.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学语文、文教资料简报》1983年第1期)38. 自学不可囿于狭义概念(《自学》1983年第5期)39. 谈谈关于怎样培养文科研究生的问题(《高教战线》1983年第5期)40. 黄季刚老师逸事(《学林漫录》1983年第8期)41. 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42. 关于在研究生培养上作中建立教师梯队的若干问题(《高教研究与探索》1983年第3期)43. 唐诗鉴赏辞典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44. 治学小言(《高教战线》1984年第2期)45. 《汪辟疆先生文集》序录(《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46.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47. 诗画漫谈——和西安国画院青年画家的谈话(《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3期)48. 《杜诗镜铨》批抄(一)(《草堂》1984年第1期)49. 五点希望(《唐代文学年鉴》,1984年)50. 清诗管见(《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4年2月21日51. 周勋初:在探索中前进(《高教研究与探索》1985年第1期)52. 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文汇月刊》1985年第7期)53. 《史记》——史传文学的高峰(《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5期)54. 汉魏六朝的《杂传》文学(《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5期)55. 《杜诗镜铨》批抄(二)(《草堂》1985年第1期)56. 序跋辑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57. 问答录(《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58. 读《倾盖集》所见(《读书》1985年第11期)59. 《杜诗镜铨》批抄(三)(《草堂》1985年第2期)60. 我们希望早日为清词研究提供全面资料(《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5年3月26日)61. One Solen and Eight Drunk(《Social Science in China》1985年第4期)62. 学诗答问(《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63. 程苏轼的风格论(程千帆、莫砺锋,《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64. 晚年:回忆和反省(程千帆、张宏生,《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65. 关于知识爆炸与基本功的对话(《中文自学指导》1986年第6期;《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1期)66. 关于文学研究改革、创新问题对话(三)(来信摘要,《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第2期)67. 《杜诗镜铨》批抄(四)(《草堂》1986年第1期)68. 《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序(《文史哲》1986年第4期)69. 忧患感:从屈原、贾谊到杜甫(程千帆、莫砺锋,《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5期)70. 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程千帆、莫砺锋,《名作欣赏》1986年第6期)71. 杜诗集大成说(程千帆、莫砺锋,《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72. 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读杜甫纪行诗札记(程千帆、莫砺锋,《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73. 《牧女与蚕娘》序(《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74. 学术带头人的责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7年第6期)75. 三十年代金大文学院的课程结构及其它(《高教研究与探索》1988年第2期)76. 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程千帆、张宏生,《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2期)77. 关于“气、韵”(程千帆、金克木,《读书》1991年第1期)78. 闲堂自述(《文献》1991年第2期)79. 学诗愚得(《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80. 《涉江词》本事(《唐都学刊》1994年第2期)81. 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程千帆、巩本栋,《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7,古代文学知识

应该是《世说新语》
搜神记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8,古代文学知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四库: 经、史、子、集 两部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科举:状元,榜眼,探花 四兄弟:孟、仲、叔、季 男子:20岁弱冠,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知命,60岁花甲,70岁古稀,100岁期颐

9,谁知道小学生应掌握的中国文学或古典文学的知识请告诉我谢谢

应对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作品有初步接触和了解。能够理解和背诵一些最脍炙人口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等。这些诗一般出现在教材中,都是教育部要求小学生背诵的。能够对以上这些名家有所了解。若能多读多背一些古典诗文、多了解一点古典文学常识则更好。但不宜要求过高。
岳飞是谁?

10,古典文学知识

1、“汗青”是史册的意思;“桑梓”指代故乡;须眉指壮年的男子;“巾帼”指的是妇女(女英雄);布衣古代指的是平民;落第古代指科举考试未中(初指参加会试未考中进士)2、“宫、商、角、徵、羽”3、生、旦、净、丑4、象形、会意、指事、形声5、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古典文学知识》的特点,就是注重 “知识”二字,知识密集,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科学文化知 识的普及性杂志。《古典文学知识》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培养读 者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化素质修养,受到广大读者的喜 爱和欢迎。《古典文学知识》创办近 2 0 年来,保持自己的办刊方向,精益求精,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各种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文章TAG:古典文学知识古典  古典文学  文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