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古代诗歌有哪些

古代诗歌按体裁分成两部分:古体诗(古风、古诗)和格律诗(五七律、绝,排律,又称新诗)。古风以时代划分为:先秦古诗(《诗经》)、骚体诗(《离骚》)、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五七言诗(《古诗十九首》)及后人以古风体写的古诗(《将进酒》)、古体律绝(除了不要求格律且韵宽外,基本和律绝一样)等。新诗以字数和格律划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中国古代诗歌有哪些

2,古代的诗歌有那些

《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渔歌子》张致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古代的诗歌有那些

3,古代诗歌有什么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个大类。古体诗:所谓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近体诗: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律诗8句,绝句4句。 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除排律外,句数都有限定。结构整齐、讲究押韵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回答时间:2010-11-22 23:47
田园诗,乐府诗,边塞诗,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个大类。古体诗:所谓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近体诗: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律诗8句,绝句4句。 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除排律外,句数都有限定。结构整齐、讲究押韵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一般来说,时间比较久的就是诗经的“风、雅、颂”,以及从诗经以来的所有诗词歌赋,出名的就是唐诗、宋词、元曲、魏晋之风,其他的不是特别出名。

古代诗歌有什么

4,中国古代诗歌

大中华古代诗歌是人类最高境界与最华美精炼的诗歌,因为是用古华语创作的,所以称作华语古典诗歌。华文古典诗歌包括古典自由诗、古典韵律诗、古典齐律诗(律诗绝句)、古典曲子辞(曲词)、古典戏曲辞(散曲),以及兼具诗歌散文的古典辞赋、古典骈骊等。 古代神华诗歌最高境界的诗歌家是李白、苏轼、杜甫、辛弃疾、屈原、陆游,然后是王维、谢脁、白居易、陶潜、柳永、杜牧、刘禹锡、王昌龄、李贺、李商隐、孟浩然、马致远、岑参、高适、李清照、秦观、晏几道、曹植、王勃、庾信、谢灵运、王安石、黄庭坚、鲍照、吴文英、姜夔、元好问、周邦彦、龚自珍、高启、温庭筠、韦庄、陈子昂、杨万里、范成大、宋之问、张九龄、沈佺期、陈与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张翥、陈维崧、纳兰性德等。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纪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②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唯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③《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文章TAG:古代诗歌古代  古代诗歌  诗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