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周国平的散文集都有哪些

守望的距离(1996)、《各自的朝圣路》(1999)、《安静》(2002)、《善良·丰富·高贵》(2007)——散文集《人与永恒》(1988)、《风中的纸屑》(2006)、《碎句与短章》 (2006)——随感集望采纳~

周国平的散文集都有哪些

2,周国平有哪些短篇散文

短篇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周平国: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有哪些短篇散文

3,关于周国平的散文

他的文章还是有一些可被引用的。哲学的东西很多。至与议论性散文,你可试一下,但关键要有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别跑偏了。
其实高中时的议论文不难,只要有清晰地论点、思路,能够给与一定的论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稳妥的分数了。但是想写得出彩还是要花很多功夫的。周国平的一些散文本身就是议论性散文,但是大家的作品如果想学到真髓还是要很长的时间积累的,因为散文本身的逻辑性和排篇布局可能不是那么容易模仿和学习。如果是想向议论散文的方向靠近,我觉得可以看周国平的散文,自己去思考作者是怎么提出一个观点,又通过怎样的方式论证,再结合自己的对时事的观察和感悟,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个人觉得学习怎样论证是最重要的部分吧,因为现在同学们能够想到的论点都大同小异,但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论证,是事例呢,还是比较呢,还是纯逻辑推理呢?这部分就显得很重要,怎么写才能写出比别人更新的视角,更深的思想深度呢?这就是你学习周国平散文的目标了。此外议论散文一个特点就是语言要比套路作文更生动更优美,但我想这应该不是你目前的难题。加油!
周国平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关于周国平的散文

4,周国平散文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于永恒》,散文集《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
周国平散文-安静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大全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别人相处?这时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寻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赏析: 这一番中西的对比,表现出我们国家历来对灵魂的漠视。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周国平作为一个有性灵的人,和我们分享他的内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对灵魂的探寻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    周国平还热诚地把他喜爱的人推荐给我们:蒙田,尼采,爱默生。由此我开始了解西方哲学。现在还记得他引用的一句爱默生的诗,大意是在安慰一个失恋的小伙子“你应当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一次失恋的挫折也可能引发一个人内心的觉醒。多么美妙的句子。    当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国平最为喜爱并且极力推荐的人还是尼采。这个超越了他的时代,宣布“上帝死了”的世人眼中的异端。他的结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隐痛,每每触碰到都会让我欲哭无泪,黯然神伤。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马车夫在狠狠地抽打着一批老马,突然情绪失控冲上前去抱着那匹马痛哭不已,从此精神失常,再也没有作品问世。十年后,这个痛苦的灵魂终于安息了。这个天赋异禀,思想深邃,目光锐利的人,终生都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启蒙普通大众,却不被周围的人理解,饱受孤独与痛苦的折磨。这是作为先知的悲哀。也许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种解脱。不知道在他疯了之后,终于不再思考那些问题时,是否感受到了一丝幸福和来自人间的温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时空,来到他面前,我一定会抱住他,就像那天街头他抱着那匹马。我会用我的体温温暖他,即使他已经没有了意识。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周国平  一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 以,珍惜往事的人便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 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 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是的,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  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 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他根本没有想到要留下。他只是貌似在看、在听、在生活罢了, 实际上早已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二  珍惜往事的人也一定有一颗温柔爱人的心。  当我们的亲人远行或故世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们的好处,悔恨自己的疏忽和 过错。然而,事实上,即使尚未生离死别,我们所爱的人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离我们而去呢 ?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 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延续下去。 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地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 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劫掠。你还 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三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 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里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 ,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对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 ,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 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 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 这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 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四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要补充说:在乡村中 ,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 字。  在城市里,光阴是停滞的。城市没有季节,它的春天没有融雪和归来的候鸟,秋天没有落叶 和收割的庄稼。只有敏感到时光流逝的人才有往事,可是,城里人整年被各种建筑物包围着 ,他对季节变化和岁月交替会有什么敏锐的感觉呢?  何况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活得愈来愈匆忙,哪里有工夫去注意草木发芽、树叶飘落这种 小事!哪里有闲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 钱和花钱。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是浪费。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 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 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  五  就在这样一个愈来愈没有往事的世界上,一个珍惜往事的人悄悄写下了她对往事的怀念。这 是一些太细小的往事,就像她念念不忘的小花、甲虫、田野上的炊烟、井台上的绿苔一样细 小。可是,在她心目中,被时光带来又带走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写给人间的情书,她用情人的 目光从其中读出了无穷的意味,并把它们珍藏在忠贞的心中。  这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这本《人间情书》。你们将会发现,我的序中的许多话都是蓝蓝说过 的,我只是稍作概括罢了。  蓝蓝上过大学,出过诗集,但我觉得她始终只是个乡下孩子。她的这本散文集也好像是乡村 田埂边的一朵小小的野花,在温室鲜花成为时髦礼品的今天也许是很不起眼的。但是,我相 信,一定会有读者喜欢它,并且想起泰戈尔的著名诗句--  "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童心》——周国平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问: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人显得年轻呢?譬如说,许多人都觉得你看起来很年轻。  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许是一个人的头脑不要太复杂。我在社会处世方面还是比较简单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个人简单就会显得年轻,一世故就会显老。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电视镜头:妈妈告诉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问:“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当大人们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孩子往往一下子进入了实质问题。

文章TAG:周国平散文周国平  散文  散文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