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吉,当时最具经济价值的作物是土豆,可卓金贤到土豆收购点现场,看到当地乡亲只能拉着板车、带着被褥,排起长队卖土豆,有时一排就排上两三天,到夜里,大伙儿露天和衣而睡。

只是生活再难,手里再紧巴巴,乡亲们都愿意拿出最好的吃食来款待远方来客。下乡时,村民们会煮浆水面招待卓金贤,第一次在田坪乡调研时,乡上见他是远方客人,特地为他做了一顿羊羔肉。

“起步不容易”

没有水,就打水井、建扬水站;没有钱,就广泛动员,把年轻人送往东南沿海挣钱;土豆没有销路,就牵线搭桥把淀粉厂引进来,把广告打出去;吊庄移民区没有产业,就搭棚种菇……

哪里有困难,就哪里找出路,一切解决方案都能一言以蔽之,但个中曲折,卓金贤三言两语说不完。

到2007年时,宁夏全区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菇棚1.75万个,创产值近亿元,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对口扶贫的一个重要产业。

但万事开头难,在《山海情》中,闽宁村的双孢菇从一菇难求到产能过剩,而真实情况是,食用菌“第一年卖不出去,真的卖不出去”。

作为菌菇种植的组织者之一,卓金贤回忆道,在闽宁村栽培菌菇的第一年,实际是由福建省政府出资,由菌草专家林占熺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示范栽培。七八个菇棚是林占熺团队成员亲手搭建的,和剧中一样,为了保温,菇棚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卓金贤找到各村书记,动员移民来示范种菇点学习、跟岗,跟岗的村民可以拿到工钱,“不然他们哪里会来”?

种植的菌菇品种不只电视剧中的双孢菇,卓金贤介绍,最主要也是后来推广的菌菇品种是当地人所称的“草菇”,因为“草菇产量大,能就地消化,便宜,老百姓吃得起”,同时也试种过其他品种。

第一年种菇试验成功,销路却并不畅通,“因为当地人不认识蘑菇”,加之价格高,“拿到银川去卖,一斤1块钱都卖不出去”。后来这批食用菌被空运到福建销售,没收回成本,“亏了”,卓金贤回想起来,“起步不容易,就算在莆田起步也不是很容易”。

菌菇产业发展之前,更亟待解决的是吊庄移民区基本生活问题——吃水。

时隔20多年,谢兴昌还记得当年的吊装移民区——“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也跑”。没地方住,就打地坑;没水喝,就到几公里外打水。谢兴昌还记得,当年卓金贤带领大伙儿修建人饮和三级扬水站,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水问题。

“这一次我去看,那个水井我看不到了。”2020年卓金贤再访闽宁镇时,已经找不到当年他参与开发的水井,可他还记得,20多年前从井里涌出水的那一刻,“老百姓真的高兴”。

“我们这里打机井感觉没什么,很简单,他们打井要打到地下100多米深,一般都在150米左右。”150米,相当于往地下钻出1栋30层大楼,卓金贤清楚地记得这些数字。西北地旱,出水难,政府出资,一口井造价近50万元,要求工程方打出的机井出水量必须达标,签订了近乎对赌的协议。

卓金贤还记得水井完工的那天,玉泉营开发区几个村的许多移民都跑来现场,“哗——”深处的井水冒出地表,“那一天老百姓才叫高兴”!

饮用水解决了,灌溉水也一步步到位,移民们欢喜,可修水渠时的意外,却让卓金贤急得掉眼泪。1998年,他主持修建闽宁镇的第一条水渠,水渠全长近10公里,把黄河水引来灌溉,这项三级引水工程要解决方圆几十里内村民们的灌溉问题。

整项工程历时上百天,戈壁滩上尘土飞扬,卓金贤三不五时就到现场视察,竣工在即,已经到试水阶段,意外发生了——水渠个别地段出现溜坡,不及时补救,金贵的黄河水白白流走,辛苦修筑的水渠也功亏一篑。

当时工程条件有限,只是在布满沙石的地表挖出水渠,不像今天可以通过水泥管引流或用水泥硬化。西北沙壤土松松软软,一渗水,整条水渠都岌岌可危。

“很着急,当时确实是掉了眼泪。”卓金贤说,当时深夜12点多水才抽上来,又溜坡,同时即将迎来上级视察,试水立刻终止。好在当晚备足人手,紧急抢修,卓金贤与其他干部以及施工队在现场一夜未眠,直到次日白天才离开。

吊庄移民区的建设得忙活,“老家”西吉的扶贫任务也不能忘。为了解决西吉土豆销路问题,卓金贤牵线搭桥,联系了当时中央电视台三农频道,拿到一年多的免费广告投放机会,品质最优的土豆很快被抢购一空。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一张图看懂中国五套班子领导体系一张  张图  看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