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七步诗和出塞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 豆秸 (曹植) (曹丕) 相煎何急

古诗七步诗和出塞的板书设计

2,出塞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的教学设计

3,幼儿园中班古诗教案大全出塞

幼儿园学古诗,太残忍了,有没有搞错!!幼儿应该是认识分辨事物、与人交流互动的阶段。还出塞,真是毁人不倦!
同问。。。

幼儿园中班古诗教案大全出塞

4,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 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设计 。 1 课堂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是一个学习的课堂,也是一个生命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去激活。而激活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要有全面严密的预设,也就是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2 不打无准备之战3 课堂教学设计的标准4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二 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服务1 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2 学情分析要有针对性3 重视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4 教学任务分析 三 制定合理得当的教学目标1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与原则2 制定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3 显示全部信息

5,老师的教案怎么写

先熟悉教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成若干个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小问题,然后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整堂课应紧扣教材内容,将知识点逐步的渗入,做到循序渐进,重难点需要讲透,并举一反三,你要教的是方法,不是仅仅几个题目而已。一般有这么几个环节: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复习引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堂练习、作业布置)--教学反思。随便写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写教案,要先解读文本,还要参考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网上很多,但要自己学会删减添加,根据学情来把握,不是每个环节都要精细,但就像唱歌要有高朝那样,一个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亮点,即教学重点,注意情境激趣,还要立足学生充分多样的朗读形式理解文章
教案是学校规定必须写的,因为现在工作都讲程式化,标准化,这也是上级考核你的一项标准。如果躲避不了就好好写,因为有水平的教案可以让你有透彻认识教学过程、方法的机会,可以通过书面标准来提高自己,如果真的有心,写的时候还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可以清晰自己的教学思路,免得无章可循,不写的话即使有提高,自己体会不到别人也看不到,成绩就少了一块。

6,本科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咋写

教学设计步凑:1.教材分析(课程分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整本书和相应的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对内容进行基本解读,对内容的重点和深浅等进行分析。2.教学对象(学情分析):具体分析所任教班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3.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讲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张熊飞教授也讲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品德)。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策略: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5.教学思路(设计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6.媒体使用:说明要调用什么媒体,怎样调用。7、课时安排:说明要安排几个课时7.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的整个流程,或授导式的或探究式的。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过程。9、教学反思:教学完成之后,对教学进行得与失等方面的思考,是教学总结和提高的重要举措。
你好,自考按照课程考试,只有课程代码和课程名称一样教材就一样,一般专科与本科的课程都是不一样的。

7,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案

3。 四,增强环保意识1: ⑴ 读字,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 ⑵ 读读词。2,告诉人们要维护大自然。【教学过程】一、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黄河颂》录音带和抗洪资料,维护环境?想象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治理黄河提建议;接着从黄河的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三、绘画演示:1、汇报学习效果,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汇报形式,记住形,今天俺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最后是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明白为什么要维护大自然、小组合作,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案 1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2、听《黄河颂》录音带导入黄河是母亲河。2、资料展示(抗洪)、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说说科学家为治理黄河所设计的方案,明其义。 【教材分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读准音。 【教学重点】自学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二、初读课文,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办,但原先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以自身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设计治理方案、学会本课生字词。【课时】一课时?后来有哪些变化,了解黄河的变化1。 【板书】10

8,求 王昌龄 出塞 教案

先给你个下载地址RAR格式的课件 http://bbs.jiaoshi.biz/thread-2962-1-1.html 出 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文章TAG:出塞教学设计出塞  教学  教学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