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什么是大行令

官名。秦官有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汉初沿设。景帝中六年(前144)改为大行令,所属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大行令为大鸿胪,行人改名为大行令。大行令秩六百石,所属除丞外,有治礼郎数十人。行人为掌交际礼仪之官。《周礼》秋官有大行人、小行人,为掌四方朝聘宾客及使命往来之官。
行令既酒令 如划拳、猜谜、对诗等

请问什么是大行令

2,大行令读音

读音:dà xíng [lìng大行令,秦代称“典客”,汉景帝时改为“大行令”。掌管王朝对属国之交往等事务。(以原行人署,属邦署合并扩大,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汉朝实行分封制,因此在汉朝时还兼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等事),汉武帝改为“大鸿胪”。王莽改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
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来
大行令读音: dà xíng lìng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大行令读音

3,唐朝有没有像现在外交部这样的机构叫什么组成和人员怎么样 搜

唐九寺有太常寺(掌礼仪祭祀);光禄寺(掌皇室食物);卫尉寺(掌兵器和仪仗);宗正寺(掌皇室族谱);太仆寺(掌皇帝车马);大理寺(掌刑法);鸿胪寺(掌邦交典礼);司农寺(掌国家仓储);太府寺(掌国家财政)。中国古代官署名。汉改秦代典客为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唐朝的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没有!
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外交部,而叫做鸿胪寺
礼部 有礼部尚书
没有! 当时交流不是太多! 象这样的事一般都是礼部处理的饿!

唐朝有没有像现在外交部这样的机构叫什么组成和人员怎么样  搜

4,在古代奉常和 典客各是什么职位

奉常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  汉取“尊大”之意,改名太常。惠帝改为奉常。景帝复原名。汉末建安中又为奉常,曹魏又为太常。唐龙朔二年(662),改“太常为奉常,咸亨元年(670)十二月复旧称。 典客官名。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大鸿胪。成帝时,将典属国所辖职务并入。属官有行人、译官及郡邸长丞等。因所辖诸王入朝、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及少数民族首领等,多与礼仪有关,后遂变为赞襄礼乐之官,王莽改为典乐。东汉官名称大鸿胪卿。  秦汉时凡诸侯王﹑列侯和各少数族的君长﹐以及外国君主或使臣﹐都被视为皇帝的宾客﹐所以与此有关的事务多由大鸿胪掌管。如诸侯王﹑列侯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他们因有罪而夺爵﹑削地﹐都由大鸿胪经手处置。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大鸿胪典掌礼仪﹔诸侯王死亡﹐大鸿胪遣使吊唁﹐并草制诔策和谥号。臣属于汉的少数族君长﹐在接受汉的封号或朝见皇帝时﹐以及外国使臣来贡献等﹐属于礼仪方面的事务﹐都由大鸿胪承办。郡国派属吏到京师上计﹐大鸿胪要为他们安排馆舍。大鸿胪秩为中二千石﹐有丞。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武帝时改行人为大行。又设郡邸长﹑丞﹐主管各郡在京的邸舍。东汉时只留一大行﹐余皆省去。大行之下有治礼郎四十七人﹐专门管理各项具体的礼仪事务。   魏晋至明﹑清﹐大鸿胪职掌屡有变化。魏晋及北魏﹐大鸿胪在掌一般殿廷礼仪的同时﹐仅负责夺爵削地事务﹐其余权力分归尚书省吏部﹑礼部﹑刑部。梁﹑陈称鸿胪卿﹐改掌赞导一般殿廷礼仪而不负责封爵事务。唐﹑宋鸿胪卿恢复礼宾事务﹐兼主皇室﹑大臣之凶仪。金﹑元不设此官。明代基本恢复梁﹑陈之制﹐鸿胪卿专掌一般殿廷礼仪。清代沿用不改﹐宾客事务则转归理藩院管理。
奉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典客: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古代什么人管外交

商代:“宾”即专门负责外事管理的部门,主管接待宾客和诸侯朝见。西周: 设立典礼官,名曰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辅佐国王与诸侯邦国往来。西周形成了外交礼仪,设立大宗伯、小宗伯、司市、司门等官吏。宗伯掌管国家的外事往来的礼仪。“太宰”是兼管外事的最高官员,“司门”兼管对外商贸;“司税”管理关税。西周甚至还设立了相胥,即翻译一职。春秋242年间,记朝、聘、会、盟450次,战国时会、盟37次。外交使节可以按照其使命分为会盟之使、聘问通好之使、通命示整之使、庆贺吊丧之使等等。外交官有相(外交部长)、使(临时受命代表国王处理与别国事务的官员)、介(传达国王旨意的人)的划分。汉唐:有中央外交主管机构,中央外交交涉机构和地方外交交涉机构宋:枢密院下属礼房掌宋辽国信(早期),北面房掌北面国信(南宋沿袭),具体有鸿胪寺、国信所等具体事务机构。同时还有外交驿馆供不同身份的人入住。明清:礼部执掌外交工作,多是接待朝贡,清末设立总理衙门。
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给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那种叫做符信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给他虎节;在平原任职的,授给他人节;在湖泽地任职的,授给他龙节。出使凭证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耗牛尾等装饰品,亦称旄节。张骞、苏武等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使节
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
周代叫“大行人”,秦朝叫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鸿胪寺主事的有:卿、少卿、丞、主簿。主官为鸿胪寺卿。 鸿胪寺是朝廷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及凶丧之仪的机关,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外交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及办公厅的一部分。

6,什么是行人之官

周代的行人官,管朝觐,聘问。类似外交部的礼宾司。汉代大鸿胪的属官有行人。明代设行人司,也设行人的官职。管理传旨、册封之事。大概也属礼部。行人: 1. 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2. 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  《周礼·秋官》有行人。 春秋 、 战国 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 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 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 秦景公 使其弟 针 来求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在此。” 韦昭 注:“行人,掌宾客之官。”又主号令之官。《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颜师古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3. 使者的通称。  《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尹知章 注:“行人,使人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燕 人许割 虎牢 以西赂 秦 。 晋 兵既退, 燕 人悔之,谓 秦 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行人之设,肇自古昔,然皆王国下逮侯邦;而诸侯亦各相聘问,藉以讲信修睦。”4. 小吏差役。  《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复检官司。”《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5. 媒人。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 李化先 ﹞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娶妇,遣行人议 曹 氏之女。及礼席之日, 曹氏 已入门, 化先 逾垣而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奁……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 行媒 ”。6. 指活着的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7. 复姓。  春秋 郑 有 行人子羽 。见《慎子》。8.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官名:《周礼·秋官司寇》之所属有大行人,掌管接待宾客之礼仪;又有小行人,职位稍低。大行人掌接待诸侯及诸侯的上卿之礼,小行人掌接待诸侯使者之礼,并奉使前往四方诸侯。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至秦设“典客”,以接待远方的宾客。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隋唐以后,鸿胪寺卿以赞导礼仪为职,已与大行人之职不同。明设行人司,虽取《周礼》“行人”之名,而性质不同。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至清废。
周代的行人官,管朝觐,聘问。类似外交部的礼宾司。汉代大鸿胪的属官有行人。明代设行人司,也设行人的官职。管理传旨、册封之事。大概也属礼部。

文章TAG:大行  大行令  请问  什么  大行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