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福州有哪些闽剧团

福州闽剧院有福州闽剧院一团、福州三和闽剧团 、大众闽剧团、江艺昌闽剧团、福清国辉闽剧团、福清侨乡闽剧团和长乐区大众闽剧团等。1、福州闽剧院一团,团部设在福州市鼓楼区篦梳巷。演出剧目有《六离门》、《贻顺哥烛蒂》、《卧薪尝胆》、《梅玉配》及现代戏《海上渔歌》、《乘风破浪》等。2、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大众闽剧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0年11月,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称号。闽剧简介: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闽剧

福州有哪些闽剧团

2,闽剧的特点是什么

闽剧的特点:1、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2、江湖调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等,具有声调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3、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闽剧介头(打击乐过门),系综合江湖、平讲、逗腔、唠唠,以及本地民间音乐"十番"的锣鼓介头发展形成。所有介头较有地方色彩,武场吸收京剧锣鼓经较多,但打法上不尽相同。拓展资料: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闽剧的布景被习惯地称为“福州派布景”。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居然有自成特色的布景艺术闻名于世,风靡东南亚各国,这在拥有几百个剧种的我国戏曲舞台的漫长历史中并不多见。清中叶时,徽班在城市会馆演出,江湖班、平讲班在乡间庙台演出,凭借戏台正中板壁上的“福禄寿喜”、“天官赐福”、“蝙蝠团寿”等图案为背景,图案左右两门贴有“出将”、“入相”或“出风”、“入雅”横额,供演员上下场,表演区仅一桌二椅,常以桌为山,倒椅为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燕友为闽班演出《刘香女得道》一剧绘制写实布景。

闽剧的特点是什么

3,闽剧有怎样的发展史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1609年,在外从政多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职的曹学佺返回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邀请儒士文人观赏娱乐,后人称之为“儒林班”,是闽剧最早的前身。曹学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腔,当时文人评论这种新腔是“曲向花间度”、“翠管时调凤”、“新编乐府莺喉啭”,可见腔调之优美.后来闽剧艺人称之为“逗腔”。儒林戏有一个优势,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关注。如退居名人郭柏荫等人便根据《唐人说荟》中的《霍小玉传》,编成儒林戏《紫玉钗》,从此,作为一个独立声腔剧种的儒林戏,便进入了发展和成熟期。到了同治年间,在福州郊区先后出现了“陈厝儒林班”、“汤边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义序儒林班”等10余家均以所在乡名作为班名的业余性质的儒林班。1875年,儒林班开始从乡村向城镇发展,于是出现了专业性质的戏班。由卢诗孙筹划组织的“醉春园”班,率先采取津贴办法,公开向社会招生,聘请老师教“逗腔”戏文,一时四方城乡凡有谢神还愿,禳灾祈福,时令节日,都来聘订该班去演出。这时的儒林戏演员也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了20人,演出剧目除过去的《紫玉钗》、《拜塔》等外,还增加了《卖画》、《递柬》、《桃花村》等。同时,自明末清初,闽中长乐、福清一带,还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这种演出活动,后来与外来戏班艺人结合,并以江西弋阳腔融合当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调”作为主要唱腔曲调,人称“江湖班”。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大戏36,小戏72,大都来自弋、昆诸戏。在闽东北福安、宁德一带,当时也出现了一种以“江湖”和飏歌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平讲”,意即用方言演唱。当时所演剧目多移植“江湖戏”,或据民间故事编演,如《双金花》、《赠白扇》、《红裙记》等。后来,原用官话“正音”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方言演唱,渐与“平讲班”合流,同时又吸收了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的昆腔、徽戏等外来戏班“唠唠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三者合一的班社。后来,“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唠唠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正式演化成为闽剧。

闽剧有怎样的发展史

4,闽剧的来历

闽剧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曹学佺组织创办曹家班(后称“儒林班”)创研出新腔“逗腔”起始。万历甲辰年(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 曹学佺兴办“儒林班”的前后,福州民间还有“江湖班”、“平讲班。”两类班社。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江湖”、“洋歌”、“小调”等曲调。光绪元年(1875年),儒林班从农村向城镇发展,福州出现“梁父吟”、“醉春园”等班,合称为“十三家儒林班”。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1908—1911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给合融汇,俗称“三合响”,形成了今日闽剧的雏型。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福州先后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等闽班和“赛月宫”、“群芳”等女班。其中以“庆乐然”为最。这些闽班组织规模最大,演员阵容最强,剧目最多,声誉最好。扩展资料:“吃元宵,看花灯咯——元夕月正圆,欢歌笑语喧。歌管春声动,唱颂太平年……”记者昨天独家获悉,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梅花奖演员周虹领衔主演的闽剧表演唱《元夕闹坊巷》,已入选2018年央视元宵戏曲晚会,3月2日19:30将在央视戏曲频道首播。2018年春节对闽剧来说是个丰收年。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梅花奖演员周虹、陈琼、陈洪翔和优秀青年演员江忠岩表演的《文化兴国运兴》,刚刚亮相央视春节戏曲晚会,转眼《元夕闹坊巷》又上央视元宵戏曲晚会,大展闽剧风采,也让戏迷朋友一饱眼福。这次将在央视元宵戏曲晚会展现的《元夕闹坊巷》是个全新节目,由青年演员郑晓晶担任节目策划,省实验闽剧院青年编剧、《双蝶扇》作者王羚作词,省实验闽剧院二级演奏员陈兆和等人作曲,福州市歌舞剧院蔡晓剑任音乐制作。作品描述的是住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一家人,元宵节全家其乐融融的场景。记者昨天采访了《元夕闹坊巷》演唱者周虹,她介绍说:“这首戏歌在增添元宵气氛之际,将福州的民俗文化以闽剧戏歌的表达方式对外传播:千年石板路,古韵马鞍墙。三坊七巷横南北,火树千春妍,元夕月正圆。欢歌笑语,满街灯火儿童闹,辉映不夜天。灯红花香贯西东,流连坊巷间。为了让外地的戏迷更好地接受这节目,我们特意邀请了福建省歌舞剧院著名编导吴玲红任艺术指导,福州市歌舞剧院青年编导谢丹、陈冲和福建省歌舞剧院青年编导李薇任节目编导,由我和14位闽剧演员参与表演。”闽剧虽说是福建戏剧中的大剧种,可在全国300多个戏曲品种中只能算是小剧种。近年来闽剧人一直在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闽剧,今年是闽剧第二次上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也是继去年之后第二次上央视元宵戏曲晚会。闽剧能在同一年春节和元宵两个重要戏曲晚会上“连中两元”,这还是第一次。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太长脸了!闽剧再上央视闹元宵

5,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闽都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闽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保护传承内容,包括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闽剧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闽剧的福州方言声腔、优秀传统剧目、传统表演艺术、音乐、舞台美术、剧本、曲谱等;  (二)与闽剧密切相关的乐器、舞台等制作技艺;  (三)与闽剧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影音资料、器具实物、场所设施;  (四)闽剧特有的传统习俗;  (五)与闽剧密切相关的其他需要保护传承对象。第四条 闽剧保护传承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原则。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闽剧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闽剧保护传承工作。第六条 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闽剧的保护、传承工作。  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闽剧保护、传承相关工作。第七条 闽剧保护传承所需资金实行财政拨款和社会筹集相结合的办法。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与闽剧保护传承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落实闽剧保护传承经费。第八条 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扶持闽剧艺术创作:  (一)组织开展闽剧经典传统剧目抢救,复排演出经典传统剧目;  (二)通过公开征集、买断移植等方式扶持新编原创和整理改编优秀闽剧剧本;  (三)扶持优秀剧目创排,支持闽剧演出团体和个人参加重大艺术赛事、展演,对获得荣誉的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四)定期举办闽剧剧目调演、会演,对优秀剧目按照规定给予奖励或者资助;  (五)定期选送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表演等闽剧艺术专业人员参加专业深造、进修或者培训;  (六)扶持闽剧艺术创作的其他措施。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做好闽剧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表演等专业人才专项招考的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在闽剧艺术专业技术中高级职数比例设置上实施激励政策,提高闽剧从业人员待遇水平。第十条 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培养闽剧后继人才:  (一)支持有条件的学校通过编写闽剧艺术和福州方言校本教材、开办闽剧兴趣班、建立闽剧传承示范学校、邀请闽剧代表性传承人、闽剧名家进校园等方式,开展校园闽剧艺术教育;  (二)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大闽剧相关专业招生力度,按照规定给予助学金、奖学金或者减免学费等资金保障;  (三)支持闽剧演出团体与艺术院校合作,通过建立闽剧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基地、闽剧教学传承基地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  (四)支持闽剧艺术院校师生参与精品创作、舞台实践,参加各级专业赛事等活动;  (五)支持闽剧后继人才培养的其他措施。第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闽剧代表性传承人、闽剧名家设立闽剧传习所、工作室等,开展带徒授艺、参与闽剧艺术教学、演出等活动。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闽剧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闽剧演出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服务和相关公益性活动。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通过项目补贴、组织展演和比赛等方式,支持民营闽剧演出团体加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题材的闽剧艺术创作、演出,拓展乡村演出市场。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民营闽剧演出团体从业人员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范围,依法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市场巡查责任制度和演出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闽剧演出市场的监管,规范闽剧演出市场经营秩序。  闽剧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引导、督促会员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文章TAG:福州闽剧福州  闽剧  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