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解放大桥的介绍

解放大桥旧称万寿桥。福州“万寿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解放大桥的介绍

2,解放大桥的解放大桥的由来

解放后,为了纪念解放大军英勇冲过大桥,追击南逃残敌,便把这座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解放大桥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采取桥上加桥的形式,保持原有元代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水泥桥面,并跨中洲,把万寿桥和江南桥连成一体。1995年因水流的冲击,桥墩崩离原位,即行停用,彻底整治。1996年9月29日竣工。改建后的解放大桥用钢筋混凝土浇砌桥墩和桥面,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于桥的两侧没置四组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这些桔红色的弧形吊桥,象一条彩虹,横跨在美丽的闽江上,给福州增添了秀丽的风光。

解放大桥的解放大桥的由来

3,解放大桥的基本信息

解放大桥建于1994年12月,于1998年建成通车是广州老城区南北向交通主干线解放路上横跨珠江的特大桥。北起越秀区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区同福路、同庆路。全长976.5m,其中主桥长724.5 m,匝道长252 m;主桥宽25 m,设计标准为汽-超20、挂-100。主桥采用55+83.6+55 m三跨连续无风撑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杠拱结构。边跨矢跨比为1:4.5,中跨矢跨比为1:5,拱轴线均为抛物线,两拱肋中心距为18m。主桥桥面系由9+15+9=33对吊杆、33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横梁、普通钢筋混凝土加劲纵梁、钢筋混凝土槽型板、后浇混凝土结构层和钢钎维混凝土铺装层等组成。双向4车道,两侧各有3米宽的人行道。

解放大桥的基本信息

4,解放大桥的简介

解放大桥原为万寿桥和江南桥,旧为浮桥。元大德七年(1303年),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元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前后历时20年。石桥全长170丈,原来石墩、石梁基础为乱石堆筑,桥下砌有水道29孔,后因修缮增至32孔。桥上砌石栏,刻有“万寿桥”三字,桥栏石柱刻姿态各异的小狮。桥两端建有石阶、亭子。万寿桥建成之后,南端也相继兴建9孔木石混合结构桥梁,石梁5孔,木梁4孔,名江南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被大水冲毁,何际述兄弟捐资兴建石桥。万寿桥自明天顺至清道光的370年间,历经5次大修建,其中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又重砌石栏。民国初年,随着马路的开辟,将两桥桥墩加固,桥面石板略加平整,以适应车辆通行。民国19年(1930年),福建省建设厅将万寿桥至青年会填江造地的地价作为改造万寿桥、江南桥的费用,将北岸缩填5孔,桥面在原有石梁上面加铺钢筋混凝土梁板,两侧加宽人行道,石栏改钢筋混凝土栏杆。改建后两桥仍为中洲隔开,万寿桥长335米,江南桥长94.5米,两桥宽度均为9米,其中车行道6米,两旁人行道各1.5米。改建工程由日本大和工业株式会社承包,改造桥面及修造桥脚工程共费大洋145275元。抗日战争期间,万寿桥数受轰炸,有一孔被毁后修复,另一孔被炸未中,桥基受震沉陷,经几次特大洪水冲击,桥墩倾倒,桥面下陷折裂,抗战胜利后又加以修复。1970年,福州市政府投资45万元进行改建,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保持原有元时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混凝土桥面。改建后的大桥跨越中洲,把万寿、江南两桥联成一体,全长558.1米。桥面架宽到11米。桥身抬高到13.69米(增高4米),保证洪水期交通畅通。增设的通航孔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跨径38米,梁底标高11.7米,300吨以下船只可顺利往来,增强大桥通航能力。

文章TAG:解放大桥解放  解放大桥  放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