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写个钢的琴的影评2000字左右有的话发给我快快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摘自【河北青年报】 以上仅供参考
楼上真厉害~

写个钢的琴的影评2000字左右有的话发给我快快

2,钢的琴影评

旧工业时代的浮世绘 ——浅评《钢的琴》 “我心中真正理想的,完美的电影,是一部经由影像的结构化过程产生意义和感动的电影。”导演陈英雄对自身追求的定义在电影《钢的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导演张猛将冷静的视角投射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特立独行的电影风格,通过不同的符号元素,构筑起象征性明显的蒙太奇段落,展开了一副旧工业时代的浮世绘,奏响一曲集体追忆的挽歌。 诗意在镜头中流淌,情感于光影中荡漾。 影片开头,当小菊的画外音结束,画面淡入,大广角仰拍镜头中的陈桂林攫取观众目光,主角身份在精心设计的调度中得以确立。残缺与圆满,疲敝与簇新,这是对称式构图传递给观众最直接的观感,强烈的对比呈现出陈桂林所面临的困境。两人全景过渡为单人中景,陈桂林和小菊各自占据画框边缘,预示两人对自身立场占有主导权,镜头和画面的分切凸显了陈桂林和小圆的距离感,也恰切地说明了两人在情感交流上的区隔,或者说是一种争执,而其根源在于经济与阶层的对立。框架式构图营造的空间感与纵深感,为人物形象的立体化推波助澜。贯穿全片的横移镜头,强化了生活的客观视点,完整地展现了时空,创造出现实主义的真实感。 影片大多采用平拍视角,用朴素的镜头语言细琢平凡的小人物,蕴含着张猛导演的人文情怀,与小津安二郎一系列以家庭为题材的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笼罩在以灰色调为主的中色调中,枯黄的枝叶,颓圮的老宅,横亘的铁管,一系列意象组接成一座萧瑟与荒凉的城市。被框在镜头中的主角陈桂林如一片凋零的落叶,在时代飓风的席卷之下,罹患命运无情的击打。而他不过是数以万计下岗工人中微小的一员。电影镜头中的诸多细节都暗含深刻的隐喻。片头的电动车和工人聚集时成片的自行车是对工人蓝领阶层的象征;陈桂林和前妻交谈时,一旁矗立的柱子底端断裂喻示着两人婚姻破裂滥觞于经济基础。烟囱在影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旧工业时代的具象遗产,高耸的烟囱象征着东北工业曾经的辉煌,而最终的炸毁指代辉煌时代的落幕和时代群像的消逝,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却蕴含着无限缅怀。另一方面,烟囱作为爱情的分界线,陈桂林和淑娴在炸毁后结婚,这是对于工人阶级的爱情慰藉。 声音是影片中生活的注脚,是人物心理的含蓄写照,亦是对于理想镜像化的表达。 影片开头葬礼凝重与锣鼓喧嚣的剧烈反差,形成荒诞的戏剧效果,奠定了全片的黑色幽默基调。极具民族特色的前苏联歌谣穿插影片,回响于跌宕起伏的剧情片段,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导演对于东北工业历史的诠释与缅怀。影片围绕着“钢琴”这一物件展开,钢琴曲随着主角陈桂林的心境在虚实间流转,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也愈发鲜明。当女儿用手指敲击硬纸板做的假钢琴时,陈桂林用哼唱模拟琴声,对真钢琴进行童话般的构想。随后,有声源的人声渐弱,无声源的钢琴曲缓缓流出,融注了一位窘迫的父亲对改善生活的汲汲渴望,为画面平添几丝温情,同时包含了一层透明的无奈与哀伤。经典的中文歌曲,经由片中人物的歌唱,被赋予了具体语境和更为丰富的意蕴。如果说《跟往事干杯》是陈桂林试图从现实挣脱,潇洒面对人生的内心独白;那么在《张三的歌》的歌词中,淑娴对爱情的幻想已游离至自由的乌托邦;《怀念战友》则凝结了退岗工人其利断金的友情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守望。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促成观众与人物情感的共振,而影片中诙谐的台词在令观众忍俊不禁的同时发人深省。当陈桂林对前妻吹着牛皮,“刚买的钢琴还在海上。”这是他的逞强,实质上也是对自尊的维护,而这在拮据的生活状况前显得不堪一击。在陈桂林口中,前妻和卖假药的人跑了,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富裕生活”,是导演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针砭。用“大产业”来定义杀猪,于夸张中透露出就业的艰难与辛酸。影片的声音塑造出一个作为父亲的,刚强而柔情的退岗工人陈桂林,而整个工人群体的生活面貌也可见一斑。观众能够从中解读时代特征,体味那些被高速驰骋的时代列车撞倒的平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影片的末尾,那辆凝聚了陈桂林及工友心血的钢琴,在众人的屏息凝视中缓缓出现,沐浴在肃穆与神圣中。圆圆奏响钢琴,悠扬的旋律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间,它是陈桂林理想主义最后一次挣扎,也是退岗工人们对旧工业时代的追忆与道别。

钢的琴影评

3,钢的琴 影评

特别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看了一次,又一次。  纯粹是出于一种私密的情感。  也许,这是共同经历过国企改革的阵痛  那一代工人,还有他们的孩子才能体会到的情感。  我出生在城市的工厂区,是一个地地道道工人家的孩子。  按时间来看,大概也就是影片中小元那个年纪。  我家周围的邻居也都是同一个厂的工人。  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叔叔们  他们穿着工装,下班后常聚在一起喝啤酒。  有时候打麻将,也来我家给我带好吃的。  常揉着我的头,叫我,丫头王。  小时候特别喜欢往爸妈的厂里跑  我还记得那个厂房叫做“装配车间”  这四个字是我这辈子认识的第一组方块字。  妈妈是开行车的,我总是喜欢爬上行车,踮着脚往下看  看着很多庞大的机器在高高的厂房里被吊来吊去,兴奋的大喊  常躲在里面看小画书,吃零食  到了夏天,工厂里每天发冷饮  我就一只只的接着吃,直到吃的肚子痛  在厂区的花园里跟同学捉西瓜虫,采野果子  演射雕英雄和新白娘子的剧情,追来追去  都以为这样的日子是铁饭碗,不会有结束的一天  日子就这么平淡的过去一直到爸妈退休  我们厂开始改革,应该是我三年级的时候  发现马路上到处开始拉条幅,啸聚着大批工人  经常发生交通拥堵,从早到晚,吵的水泄不通。  先是妈妈不用去上班了,整条产线的机器都被卖了,行车也没有了。  她拿着128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整天坐在家里看电视。  爸没多久也被下岗了,到处出去找工作,可想而知是什么也找不到。  他整夜睡不着觉,抽着烟,点一盏昏黄的小台灯。  他开始学着发明各种东西,想自己做小生意。  我们家炸过油香,卖过咸菜  他手上常常是切咸菜切出的刀口,还一下一下的往盐水里浸着。  有时半夜起来,看见他还在灯下学着画糖稀画。  我也不睡,就端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看  画坏了的,我就拿来吃掉。  有一年暑假,爸买了一包酸梅粉,找了一个大的保温桶。  把酸梅汤用开水兑了,再加醋,加糖和一大块冰  说要带我出去买冷饮,五毛钱一杯。  我乐颠颠的跟着  烈日下,他用力蹬着三轮车  把我和一大桶的酸梅汤拉到一个摸彩票的地方。  那时候的人还都傻,每次摸彩票都人山人海的。  一辆夏利还是摆在最高处的台子上  刺激着贫穷的人们渴望暴富的幻想。  不知道是保温桶太寒酸还是为什么  总之一下午才卖了4杯,两块钱。  就是这两块钱,我爸也没留住  在我的满地打滚中,他给了我  让我拿去买了一张彩票  结果,什么也没中  他又骑了8站路,把那一桶酸梅汤拉回了家。  那时候真是小,只觉得挺好玩,一点不知道生活有多么艰辛。  但更多也是因为,生活再苦,爸妈都从来没有苦过我。  他们在面对未知生活的巨大茫然和焦虑中  依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我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  很多孩子就根本没那么幸运。  有个女孩,比我小一岁,叫小琴,住在我家对面的楼。  她爸带她来我家玩,我们俩常为了一个娃娃打的不可开交。  小琴的爸妈下岗以后,他爸就开始不务正业。  在社会上跟一群痞子混在一起  整天靠偷东西,收保护费生活。  开始打老婆,天天打,最后把老婆打成了疯子。  老婆疯了以后,他就很少回家  有一次他忽然来我家,找我爸借钱。  我爸下厨做了两个菜跟他喝酒  最后好像是吵起来了,他摔了我家一个碗。  从那以后,爸就给门上装了个猫眼。  叮嘱我说,他不在家的时候,不要给任何人开门,包括熟人。  小琴稍微大一点就离开了家,不知所踪。  偶尔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还能看到她妈妈,那个疯女人在街上游荡。  她脏兮兮的,因为常在垃圾堆里捡东西吃  会对我傻笑,我也不敢靠近她。  完全看不出当年那个朴素清秀的样子。  后来,她开始和一个老乞丐在一起。  老乞丐大概有70岁以上,一只腿没了。  有时他们俩就那样坐在路边,互相喂东西给对方吃。  看着他们,似乎是很幸福的样子。  还有一对夫妻,姓方,住在我家楼上。  是有点文化的,当年在厂里是技术员。  下岗以后似乎也试了不少路子,始终没办法养活自己。  于是,妻子开始到处串门,跟大家推销一种类似私募基金的东西  就是游说你把一笔钱放在她那里,每个月她就会给你高额分红  他们夫妻一向给大家很好的印象。  于是,很多人都中招了,尤其是学校老师。  有给骗了几千的,有的是几万。  后来她所谓的分红渐渐赖着不给了,大家才报了警。  妻子一个人担起了全部的责任,被判了好多年  她把剩下的财产都悄悄转给丈夫,让他带好女儿,等她出来  这个案子在当时还上了电视,连我妈也接受了采访。  后来方先生就带着女儿搬走了。  据说,两年后他就娶了个新老婆。  方太太,那以后一直在牢里关着。  这样的人生,并不是传奇  在我生活周围有太多这样的故事,残酷已经变的司空见惯。  一年的工龄只值几百块钱。  工龄几十年的人,拿了两万块钱  就从此和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再无关系。  在国企改革前,他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工人,勤奋,善良  这一场浩劫,毫无预警的把他们扔向了社会,脱离了赖以为生的母体。  而这时的他们,正是上有老,下有小。  国企的改革,影响的绝不止是一代人,更多的是这些工人的孩子们。  这一段艰难的年少时光大概会是他们终生不会忘记的阴影。  在钢的琴里,小元和我一样幸运,有个伟大的爸爸。  可是其它的孩子们呢?  我有很多同学就此退学,被扔到理发店去学徒,商场卖鞋,餐馆打工。  过早的成家生子,成为这个社会另一颗可有可无的螺丝钉。  本来,他们也许有机会和我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电脑前面。  当然,我的生活也未必比他们好多少。  只是,如果当初这一切来的不是这么突然  会不会,他们的人生从此就会少一点遗憾呢。  我爸今年整60岁,而我,来到另一个城市也有4年。  他还独自一人,住在我们那个厂区的职工楼里。  当年的老工友们,也熬过了最艰苦的时光  现在,仍然聚在一起打麻将,喝啤酒。  有时候,他给我打电话,还是会叫我,丫头王。  他和电影里小元的爸爸一样,会吹口琴,爱唱苏联歌。  家里也还留着小时候他用厂里的零件给我做的各种玩具。  我很想感谢张猛,把这个故事拍的这么真实,动人  也让我这个没心没肺的孩子  回首看去时,才知道他多么爱我,为我,他付出了什么。  今年过年回家时,我要把这盘碟带回家,陪他一起看完。  然后买瓶好酒,亲自做一桌菜给他吃。  对他说,爸,我长大了。
父爱伟大
不错,不错 ,剧情不是那么老套
根据钢的琴改编的音乐剧《钢的琴》目前正在全国巡演,很是不错哦,现在优票网有买一赠一活动

钢的琴 影评


文章TAG:钢的琴影评钢的琴  影评  左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