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前深圳偷渡到香港的在那个港口

在深圳蛇口的“海上世界”地铁站不远处,有一片宜人的沙滩,边上是永不打烊的欧陆风情休闲区。坐在那些露天的咖啡馆或酒吧里,海风拂面,视野开阔。从这里,往东南方向远眺,隐约可见香港元朗,蛇口就是深圳偷渡到香港的主要港口1:逃港的方式,可分为走路、泅渡、坐船。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2:由西线泅渡通常是首选。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以前深圳偷渡到香港的在那个港口

2,深圳之景 红树湾

在深圳如果有一个地方是大家都特别喜欢的地方,那就是深圳红树湾公园,它西起海上田园,东至盐田的小梅沙海滨公园,串联深圳的东西部。也是深圳和香港的分界线。以前只是福田区的一小块公园,随着深圳市政府的不断发展,红树湾成了深圳的的著名景点,也是广大市民休闲的好地方。 百度上这样介绍的:深圳红树林可以说是盛名远播,现在来深圳的海内外游客,都要去海滨生态公园看看沿海岸逶迤的红树林、在此越冬的数万只水鸟翔集的壮观场面。红树林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红树林是观鸟的最佳地点,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各色的鸟儿。这里四季都是绿草如茵,鲜花烂漫。每次来这里,凭栏远眺,海水荡漾,烟波浩渺,海风微微的吹,对岸香港清晰可见,空气清新宜人,一切都烦恼,随着海风暂时的烟消云散,让每个人都有好心情。 岸边分为两层,一层是散步的,一层供人们骑自行车的,以前碰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大叔,说每天都骑到红树林,已经三年有余。也是大家锻炼身体的一个好地方。 经常有海鸟在岸边走动,或者在海水里寻找小鱼小虾。看着它们修长双腿,完美解释“亭亭玉立”四个字。 到晚上,会涨潮,红树林又是一番别的风景,华灯初上,灯火辉煌,高楼大厦倒影在海面上,又是一番风味,一览繁华都市,又是清新自然的,看个人喜欢,你可以诠释不同的心情,心中的美景。 我已经记不清楚我到底有多少次来过这里,二十多岁,三十岁。留下了我的青春,也留下了我的其他时段,友情,爱情,亲情,在这美丽的栈道上上演过不同的身影,每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 如果有朋自远方来,我也会带她们来这里,这里才是诠释深圳最好的地方。 看着这么美丽的地方,感叹大自然的多彩世界,我真心希望如果有时间,尽可能多来转转,生命如此宝贵,但愿每一天都多绚烂极致。

深圳之景 红树湾

3,逃港问题产生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对于香港来说,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每年7月1日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1840年鸦片战争两年后,香港被英国占去,这个脱胎于珠三角的岛屿,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大陆母体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存在姓“资”与姓“社”的意识形态差异,香港与内地的分道扬镳显得更加坚决和迅速。  此后近三十年时间里,政治铁幕却并未将香港与祖国大陆的脐带完全斩断,除了官方有限度的交往,以偷渡为主的民间形式始终活跃,最终汇聚为一股股逃亡香港的奔涌潮流。以深圳为例,在公开的文件里,“深圳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内地民众此起彼伏大规模的逃港风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陈。如今,众多香港人纷纷在深圳等地投资、买房,而在改革开放前,在香港与宝安县(1979年改名为深圳市)山水相连百余里的海岸线上,历史却怎样错步向前,以致数万人铤而走险、蹈海求生逃亡香港?  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  新中国成立期间,由于战乱等因素,规模性逃亡香港的潮流便已出现。《香港年报》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战乱使超过75万名来自内地的居民涌入香港。1952年,32岁的张爱玲,只身在烈日下走过了宝安县罗湖桥,来到香港。在她身后,上海公寓里的流言与传奇,被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口号湮没,她的身影则在他乡渐行渐远。  这只是建国后大规模逃亡香港风潮的预演。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公社化“大锅饭”模式下的一切归公,如个人财物方面,全部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存入银行,极大伤害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很多走投无路的民众,怀着不解、不甘的心情,开始孤注一掷逃亡香港,特别是在广东沿线一带。  至今,广州许多年长者依然记得,当年珠江作为泳场的盛况:成百上千市民在一泓江水中强身健体,口号喊得分外响亮,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大家都心照不宣:为了随时可能发生的远行——偷渡边防线,逃亡到香港。  在广东宝安县,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一度是监视“三偷”:偷听敌台、偷窃集体财产、偷渡出境。有的农民借口去割草,划着一只小船便偷渡到香港去了。相比之下,生产队干部似乎更心疼偷渡客划走的那条小船。  宝安外事办公室《关于经宝安县偷渡香港问题的调查报告》(宝外字10号,1959年1月28日)显示,1956—1958年,经宝安县偷渡的共有20105人,其中宝安县的有6448人,外省及外县的有13657人,宝安县偷渡出港的有3955人。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不少边防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民谣便说: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避孕套当“救生圈”,撒老虎的粪便防警犬  当时在广东偷渡, 按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按路线, 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通常是首选,其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到达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  偷渡者一般都带有汽车轮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还有人将避孕套吹起来挂在脖子上,一直游过去。广州人把从水路偷渡逃港称作“督卒”,借用下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之义。民众也常常自发去珠江中练习游泳,以便日后“逃港”派上用场。不少孩童从小便被家人灌输“好好练身体,日后去香港”之类的思想。  要顺利游到香港,除了最佳下水地点外,还需要更多技巧。准备充分的人在偷渡时,会带上一个小型的充气救生圈之类的可供漂浮的物体,但并不是一下水就用,因为那样会影响速度,也容易被发现。相反,他们会将这些充气物腔内的空气放掉,折叠好带下水,等到游到中途累了时,拿出来吹上气漂浮水上稍作休息。有些人在下水前喝上一大碗煮好的姜汤,虽然辛辣,但能驱寒,不至于在途中被冻死。

逃港问题产生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文章TAG:深圳红树林逃港深圳  红树林  树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