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深圳特区庆祝40周年深圳迎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整理 编辑:深圳生活 2023-05-01 09:28:32
本文目录一览
1,深圳特区庆祝40周年深圳迎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特区庆祝四十周年,深圳迎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邓小平爷爷在南海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当今的深圳经济特区。很久之前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经过国家的重点培养,当今我们经过深圳的时候,都能看到许多的摩天大楼。除此之外,也有许多的上市公司聚集在深圳当中。曾经有个说法是这么说的,深圳的一条街的GDP可以顶过别人的一个省。的确如此,在这条街上,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正屹立在此,包括著名的腾讯以及华为。这些都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企业排面。除了在经济上的建设,在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深圳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直接从高铁站出发,深圳最著名的高铁站深圳北站。其拥有比广州南站更多的轨道以及更大的吞吐量。每天从深圳北站出发的列车以及经过深圳北站的列车数不胜数。除此之外,深圳的内部设施,城市交通以及地铁的建设都十分之完善。在深圳,目前已经开始了外地车辆限行的条例。也就是说,在上下班高峰期是不允许外地车辆在道路主干道行驶。目的是保证深圳本地人的交通,这是因为深圳过于繁华,引来了更多的外来人口的原因。在珠三角地区的珠江,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城市绝对是支撑起整个经济的发展。深圳发展的速度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其发展也在他现在我们的认知。公司,深圳也成为了全国除了上海之外拥有上司机构的地方。能够在深交所上市自己公司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因此,深圳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小小的渔村,而是全国乃至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深圳能够带动其他地方一起发展,共同富裕。
2,速求深圳的发展史Microsoft power point谢谢
深圳发展史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向世人展示着新世纪的活力和希望,展示着五百余万深圳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精神风貌。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人口随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断增加。在80年代,深圳第二产业,尤其是“三来一补”工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从业者,人口急剧增加,全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191.60万人,10年间增加了160.19万人,年均增长19.8%。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有关人口政策的实施,人口总量增速降低,这一时期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9%。 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44万人(特区内87.58万人,特区外51.86万人),暂住人口364.80万人(特区内144.62万人,特区外220.1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6.60‰,死亡率1.46‰,自然增长率15.14‰。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2.04万人,农业人口27.40万人。男性人口73.59万人,女性人口65.8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87人。 20多年来,深圳国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先后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深圳经济由以往的打基础全面进入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同步提高的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时期,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遭遇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明显放缓。面对不利的外部因素,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增长态势,为完成“十五”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9年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长28.8%,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030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23年增长了21.6倍,平均每年增长14.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0∶20.5∶42.5调整为0.8∶55.2∶44.0。 1979年至2002年,深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3.8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6.4%。20多年来,深圳建成了大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设施工程以及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工业项目。深圳城市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社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深圳拥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地区性的客货运输中心。2002年,全社会货运量达5777.61万吨,客运量10644.00万人。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在深圳交汇。全市管养公路通车里程1385公里,其中等级路里程1385公里,公路网密度71.0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5.9公里。深圳国际机场已开通9条国际航线、120条国内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935.39万人次。深圳现有9个港区,82个货运码头,39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港口年货物吞吐量8766.73万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61.78万标箱,居世界第八位。深圳已建成通往国(境)外口岸17个,其中一类口岸12个。深圳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口岸,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海港——盐田港,中国第四大空港——深圳国际机场,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 20多年来,深圳邮电通讯业飞速发展。至2002年末,全市已有邮电局(所)703个;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8.90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07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71.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5.00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54部,移动电话120部。 20多年来,深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用电量259.92亿千瓦时;自来水日供应能力412.20万吨,供水总量10807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98.5%;年末大中小巴营运线路291条,公共交通营运车辆16249辆,其中大巴3495辆,中小巴3049辆,“的士”9705辆。特区内年末实有道路长度1786公里,路灯84824盏,城市桥梁21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115.2万立方米。 20多年来,深圳城市环境日趋优美。至2002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495.28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建成区面积168.06平方公里。特区内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580公顷,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90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61.8%,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96.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4.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0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2分贝。1997年,深圳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0年深圳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1年,深圳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多年来,深圳工业在结构调整中持续高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26亿元(现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二位,平均每年递增44.5%。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工业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居各行业榜首。 深圳已形成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主导,包括电力生产、食品加工、服装、医药等33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是深圳工业经济的主体,2002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产值2849.19亿元(现价),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9.8%。深圳工业产品以出口国际市场为主,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90年代以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09.92亿元(现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提高到47.9%,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20多年来,深圳积极发展“三化”(企业化、工厂化、现代化)、“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农业生产获得丰硕成果。“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蔬菜产量从1979年的8639吨增加到2002年的21.79万吨,水果产量从2401吨增加到3.55万吨,出售肉类产量从6726吨增加到7.55万吨,禽蛋产量从57吨增加到400万吨,牛奶产量从1622吨增加到2.2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从7039吨增加到6.41万吨。 2002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8.8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3.84亿元,鲜活产品出口12.97亿港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深圳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出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的格局形成。主要消费品供应充裕,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5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九位,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9年增长508倍,平均每年增长31.1%。 商业机构、网点大幅增加,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外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网络。2002年商品销售总额1379.95亿元,比1979年增长710倍。 深圳是较早实行价格改革的地区。20多年来,物价总走势随着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呈明显的波浪起伏。 1981—1982年,深圳实行价格改革初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10.7%,形成第一个物价高峰。随后在1985年、1988—1989年、1993—1994年三个物价上涨高峰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接近或超过120%。1993年以后实行三年多的宏观调控,价格总水平明显回落。1997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商品买方市场格局形成,物价水平开始在低位运行。200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 20多年来,深圳进出口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72.31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79年的1811倍,平均每年增长38.6%。其中出口总额465.57亿美元,是1979年的1839倍,年均递增38.7%。2002年深圳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比重达39.7%,占全国比重为14.3%,并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 从深圳的出口贸易方式看,2002年深圳一般贸易出口55.7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0%;“三来一补”贸易出口114.75亿美元,占24.6%;进料加工贸易261.83亿美元,占56.2%。从深圳出口的市场分布看,香港、美国、欧盟分别居前三位,2002年三者所占比重为40.2%、24.7%和11.7%。从出口的产品构成来看,深圳的出口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3.7%。 至2002年底止,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深圳投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494个,合同利用外资416.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5.19亿美元。其中200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9.0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888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151个,1亿美元以上的26个。跨国公司到深圳投资日趋活跃,据统计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86个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大企业在深圳投资,投资项目达138个。 外商在深投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良好,投资回报丰厚。2002年有673家外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增加合同外资12.41亿美元。 深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入出境口岸。2002年,经深圳各一线口岸入出境的人员12865.42万人次;入出境交通工具1255.91万辆(架、列、艘)次。 深圳依山傍海,四季常青,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旅游娱乐资源和设施独具特色。世界最大的风景微缩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主题公园“欢乐谷”、“明思克航母世界”、“海洋世界”,野生动物园、珍稀植物园以及美丽的海滩、海滨浴场等众多观光娱乐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目前深圳已建成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7个,多次国际、国内赛事在这里举办。 目前,深圳有星级宾馆15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0家,四星级10家。中国政府对到香港的外国人组团进入深圳特区旅游观光实行144小时免签证。2002年,深圳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1522.8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449.35万人次,国内游客1073.5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7.23亿美元。1998年,深圳被国家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多年来,深圳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85亿元(不含基金收入),是1979年的1545倍,平均每年增长38.7%,实现了财政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深圳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居第三位。 2002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04.07亿元(不含基金支出),是1979年的1023倍,平均每年递增35.4%。财政收支的稳步增长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发展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20多年来,深圳金融业在不断改革中稳步健康发展。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至2002底,深圳市拥有金融机构116个,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9个(不含办事处、代表处),逐步形成了目前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包括股份制及外资银行,业务范围拓展至银行存贷款、离岸业务、外汇、保险、证券、期货、典当等方面的较成熟的金融体系。 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52.73亿元,贷款余额为3512.4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居第四位。存贷规模分别是1979年的4892倍和4669倍,年均递增44.7%和44.4%。 2002年全市保险机构12个,承保额18616.69亿元,保费收入65.65亿元,赔款给付支出18.43亿元。 1987年9月,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6月继上海证券交易所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亦成立,从此深圳证券市场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进一步加强监管,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并确立了全国性市场的地位。200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数目508家,上市证券数目615只,市价总值12965亿元。深圳证券市场全年总成交金额14039.68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1031亿元。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深圳职工队伍逐步壮大,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101.76万人,工资总额达283.28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8218元,比1979年增长36倍,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比1979年实际增长4.6倍,年均递增7.8%。 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359.28万人,是1979年的26倍,年均递增15.2%,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94万人,第二产业200.38万人,第三产业154.9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5%。 20多年来,深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消费结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飞跃。2002年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41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926元,城镇恩格尔系数27.4%,比1985年降低2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0元,是1979年的70倍。人均储蓄存款34834元,是1979年的345倍。人均居住使用面积21.8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量663千瓦时。 2002年末,深圳市户籍人口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4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8.40万人。 2002年全市已有普通中学134所,在校学生15.07万人;小学395所,在校学生41.52万人;幼儿园634所,在园儿童11.04万人。全市9所高校(包括2所成人高校)共招生1.02万人,在校学生2.68万人。 深圳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书城、博物馆、科技馆、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剧院、戏院、艺术中心、音乐中心等文化设施。2002年出版报纸82923万份,各类杂志2845万册,图书488万册。 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大幅增加,防治病能力不断增强。至2002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761个,卫生机构病床12404张,卫生技术人员1.86万人,分别比1979年增长11.3倍、19.8倍和17.8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79年的12人提高到2002年的16人。 深圳已建成大型体育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专业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广泛。
3,深圳19802008年的发展历史历程是什么
深圳市,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这个曾以农田和荒山面貌呈现的边陲小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迎着改革的春风而一跃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最年轻的、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中国最年轻的一个城市 20多年前,深圳还是广东惠阳地区小县宝安的一个小村庄,1979年深圳开始建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设置经济特区,现在“8月26日”也被世人亲切的成为“深圳生日”。 都说上海年轻,晚清还是个小县城,但比起深圳,上海已经像徐娘半老的贵妇了。而深圳,则名副其实一个珠光宝气的小姑娘,年纪轻,天生丽质,却绫罗绸缎,珠光宝气。 同是国际化的大城市,深圳不像北京那样洋溢着古老气息。深圳最老的建筑,是海边的大鹏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为了抗击倭寇,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大鹏守御千户所占地约11万平方米,被评为“深圳八景”之首。深圳今又名“鹏城”即源于此。深圳自建特区以来,借东风扶摇直上九重天,有如大鹏展翅,腾飞而起,搏击风云,遨游长空,举世瞩目。 作为华南中心城市,广州因为文化积淀而富有底蕴,深圳因为创新开放而充满活力。在深圳市府的大门外,有一尊名闻遐迩的“拓荒牛”石雕,这具形神俱佳的雕塑是深圳特区的城徽,它不但是无价可估的艺术珍品,而且成为深圳建设者“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深圳速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深圳好像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三十而立,2010年是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年轻的深圳刚满三十岁。三十年时间,历史的一瞬。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令人惊艳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1979年邓小平注意到南海边的这个小渔村,就在这里划了一个圈。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腾飞。80年代,160米高的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厦又以“九天四层楼”刷新了深圳速度。 在花园锦簇的深南大道上,有一幅国人尽知的邓小平巨型画像,画像上的世纪伟人高瞻远瞩,笑面对人,既显示充盈的亲和力,又具有无尚的崇高感。它曾无数次的被摄入荧屏、银幕和画册,像深圳的名片一样,被五洲四海的宾朋广泛接受。 中国最南方的北方城市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是一个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它的包容性很强,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从大专生到本科生,上至研究生下至中专生,什么学历的人都有。深圳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各方的人,外省人很容易地就融入其中,不像在广州外地人会被称为“捞仔”,在上海还会被称为“小赤佬”。在深圳看不到明显的岭南文化的痕迹,不像广州有满街的凉茶铺子和烧鹅仔,这里遍地都是川湘等北方菜(相对于深圳而言)。 在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深圳市总人口700 .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 .9万,外来人口577 .0万,占总人口比例82 .1%,其中户籍人口中的深圳本地人就占更为小的比重,可以说深圳的主流声音本来就不是数量上显得势单力薄的的广东音。深圳是中国唯一的没有方言的城市,在这里满城都讲普通话,偶尔你也可以听到各种南腔北调的乡音。 深圳在南方,DNA却很北方,可以用一个充满矛盾的比喻称之谓:中国最南方的北方城市。在许多深圳人的眼中,深圳是直接受中央指挥,属于全国的特区,是全国的深圳,而非广东的深圳。 深圳是充满阳光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深圳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成千上万的人满怀理想奔赴在这片热土。他们憧憬过、感叹过;他们也曾豪情万丈、也曾伤痕累累……今天,又有多少人能懂得,那些曾以立交桥下为家……而今天却做在自己公司明亮的办公室里雄心勃勃的创业者们,又有多少拌着方便面度日而今天却西装革履自信驰程海内外的人,活在当下,活在深圳,或从深圳出发,这里有太多欢笑和泪水所不能承载的幸福或辛酸……这里更有太多的故事,每天都在这个年轻的城市上演,也正因着这处处充盈着活力,铸就了多彩而魅力的深圳。 有人曾说过:深圳是最没文化的城市。这里是年轻的城市,或许这就是深圳文化,深圳所独有的文化。 深圳是全国第四大城市,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 有人说,深圳是个会变魔法的城市,小变大给深圳变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里你感到自由但也觉得无助,爱看电视的理由之一就是想忘记现实压力。没人好奇你的隐私,维持现状的比结婚和离婚的都多。也有人说,深圳是个适合室内活动的城市,即便是月亮,也像室内的月亮,像用白纸剪出来的。 一个在深圳打工、来自西部小城的大专女孩写的《深南大道走九遍》,文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深:“深圳的形成方式注定它会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城市,因为它在每个人的梦里都太美。” 深圳是一个很不错的城市,有山(梧桐山)有海(大小梅沙、海岸线)。另外,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各地精英在此聚散,除了带来巨额的财富和先进的理念外,也带来了众多美女:视线所及,若市中花草,随处可见,秀色可餐,甚为养眼。虽然“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虽然市内的“疯狂小巴”经常如摩托车般地横冲直撞,但咱总不能“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非君子之为也! 在深圳,可以不去“世界之窗”,也可以不看“地王观光”,但有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深圳餐饮业的明珠——“面点王”!在深圳,提起“面点王”,几乎家喻户晓,因为它已与麦当劳、肯德基平起平坐了。“面点王”的待客“三道”:“做人要厚道,饭菜要地道,价格要公道!” 民谚云,广东三样宝:烧鹅、荔枝、凉茶铺。喝凉茶是广东的风景线,无论是深圳土著还是移民,都有不少人专挑那最苦的喝,什么苦瓜干茶、葫芦茶、王老吉等。 2010年6月初,中央已经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六区),特区总面积将由现在的95(公里X公里)扩容为1948(公里X公里),接近香港面积的两倍。特区扩容后,为深圳发展和港深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建设迎来新一轮狂潮! 深圳名片 集锦了神州名胜的锦绣中华、微缩了环球景观的世界之窗,风种万物的民俗村,夜来可以隔海相望的香江灯火,南天一柱的地王大厦,红楼林立的华侨林,曾被视为“购物天堂”的沙头角中英街…… 华强北 中国已经是全球公认的手机制造大国和手机出口大国,华强北不仅是深圳市福田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而且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晴雨表。从华强北并不宽阔的街头望去,远望、明通、桑达等大大小小的手机交易市场门前人头攒动,一个早年间的电子配件批发市场业已成长为成熟的手机及配件交易市场,成为引领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的风向标。 深南大道 深圳的大动脉、城市的坐标轴——深南大道的地位,就像长安街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 沿途景点及商圈:深大北-科技园-世界之窗-欢乐谷—华侨城-锦绣中华与中国民俗文化村-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博艺园-香蜜湖水上乐园-市民中心-华强北商圈-中信城市广场-邓小平像-地王观光深圳之窗-东门商圈 中英街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的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因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以其“一街两制”的独特政治历史闻名于世。“深圳八景”之一。 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1898年,由于清政府腐朽无能和英国的武力逼迫,中英两国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据此,英国强租新安县所属977.4平方公里土地及广阔的水域,租期99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勘界代表完成勘定"新界"界限,中英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深圳速度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另一说法:是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于八十年代建成了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国贸大厦,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创下了引以为豪的“深圳速度”。)深圳国贸大厦建成后,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成为深圳地标,而且周边也因国贸而被称为国贸商圈。当时深圳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进行中,国贸的建设过程经报道后,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被广为宣传。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是当时媒体提到深圳常用的词汇。 不过,深圳国贸大厦建设虽然以快速而著称,但是却不是所有的施工单位都能模仿的,在某些地方即便是加长每天的工时都不可能达到。其中有些条件是自然因素,有的地方是不能达到的。比如,深圳由于气候原因,混凝土的凝固期远短于中国内地很多城市,而且在施工时候加入了加速凝固的凝固剂,因此混凝土在浇铸后可以更快凝固,以加盖上面一层。此外,建设中还使用了多层的楼板模板,不必等下面一层完全完成再将模板撤除而加盖上面一层,节约了不少时间。 地王大厦是深圳最不容忽略一个标志,它是曾经的亚洲最高,“深圳速度”的最佳代言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城市,开始以与深圳相当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深圳速度”也就少有人提了。 速度1982年,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最初的目标就是,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是合和大厦,建成于1980年,位于港仔著名的皇后大道东,楼高65层。在内地,南京金陵饭店正在试图成为当时的中华第一高楼,它计划建设37层。 为了和香港形成完美对接,深圳国贸大厦的设计一开始就向香港的这个“老大哥”看齐。规划建设53层,肯定是当时内地的第一高楼。 合和大厦顶部有个圆形的旋转餐厅,这在当时是一个风靡港岛的著名景点。国贸大厦的设计也特意加入了这个圆形的旋转餐厅,只不过,为了表现中国天圆地方的古典理念,把大楼的身子设计成了方形。 摩天大楼事实上是来自美国的特产。1851年,电梯的发明,直至19世纪末钢铁工业的发展,使得建筑向上走成为无限的可能。 整个20世纪,美国建筑向上走的趋势都是锐不可挡的。直到1973年西尔斯大厦建成之后,美国的建筑师终于开始思考,不断向上突破的成本是得不偿失的。 美国的摩天大楼热开始消退,建筑师们开始把更高、更快的理念输向亚洲,寸土寸金的港岛自然成了热土。 而之于深圳,改革初期这里并不缺乏土地,建设国贸大厦的一个意义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当时,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舆论,都对改革初期的深圳缺乏信心,国内有人把特区比作“租界”,而在国外也有人把这里大规模的建设称作“假大空”。 1982年的深圳是个大工地,也是建设者的淘金地。工程师罗君东作为建筑大军的一分子,就是在这一年来的深圳,当时他更多图的是,每月能够多拿6块钱的特区补助和买到便宜的香港货。 1984年4月30日,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工程师罗君东回忆,主楼开建后,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当时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深圳速度”自此叫响,国贸也成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个地标,当时有句话,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 1984年,比“深圳速度”更快的是“蛇口速度”,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贡献深圳在25年的历史上作出了其应有的贡献:一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积累了创新发展的经验;二是探索了改革开放的路子,创建了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三是创立了深圳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四是以铁的事实证明创建经济特区的正确性。———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 意义 “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发展的象征。它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代表了30年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速度。“深圳速度”是深圳建设者在建设深圳国贸中心大厦时创下的“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深圳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到深圳来的中外人士,总要登上楼顶的旋转餐厅,远眺深圳城市的景色。 “深圳速度”使深圳特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东滨大亚湾、西临珠江口、南接香港的深圳,从1979年创建以来,短短28年已发生了翻天验地的变化。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得改革开放之东风,成为中国内外瞩目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在短暂的时间里,深圳人口从一个只有2.5万,发展到已经超过1000万,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此外,深圳还是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其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深圳实现了经济上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创造的“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一个高速度高效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而深入人心,激励着大家争分夺秒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演绎 “深圳速度”又演绎出“深圳质量”。“深圳速度”不是建立在高指标、国家大量投资、行政命令、人海战术等方式的基础上的,而是积极运用商品经济内在规律的结果。“深圳速度”是立足市情,求佳不求大、求优不求全、求特不求同、求精不求多,走精品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有一组数据为证:深圳每万元GDP的能耗仅为0.43吨标准煤,低于世界0.65吨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中国1.4吨的平均水平;深圳每万元工业总产值的耗电量为350千瓦时,比上海低100千瓦时,比北京低70千瓦时,比周边城市也要低许多;深圳2006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GDP1.5亿元,2007年将提高到1.6亿元以上;深圳每2平方公里土地上可产生1亿元的税收;深圳在中国第一个实现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尽管私人小汽车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道路交通状况仍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另外,还有一组数据是:2002年,深圳辖区共实现全口径税收800多亿元;2003年这一数字已接近千亿元。在全部税收中,上划中央的比例由10年前不足40%上升到去年的近70%,即约700亿元。更有统计显示,深圳已累计上缴中央财政超过3200亿元。 前一组数据表明,进入新世纪,深圳进入更高一级的发展平台后,将优先考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进,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这将和“深圳速度”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高度。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资源节省型转变,深圳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效益的提高逐渐同步,正效应的增长和负效应的削减也日益同步,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相对减少。后一组数据表明,深圳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的同时,为国家作贡献的能力正逐年增强。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深圳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与强大活力。两组数据阐明了“深圳质量”的主要内涵——基于更宏阔的视野、有着更远大的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既做到“节流”,也做到开源,同时坚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但要与兄弟城市比对国家的贡献,还要比创新、比效益、比特色、比人居环境和社会人文发展指标。优先考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进,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不仅要看经济规模增长了多少,还要看代价有多大,要看正、负效应相抵之后的净效应。 含义“深圳速度”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快”字。深圳人坚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打破了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恶化的“怪圈”。在加速推进深圳建设过程中,深圳不仅对所上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且制定并颁布环保法规12部,再加上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立和健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使水、气、声、渣等环保的各方面都处于“硬约束”之下。当深圳在中国首批戴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等桂冠时,人们对“深圳速度”有了更新的认识:有质量的速度才是有效益的,深圳发展经济坚持走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文章TAG:
1979年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深圳特区庆祝40周年深圳迎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