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四方“地中之国”或言“地中之都”;第二,中国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即大体指以“洛邑”或者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阳定鼎江山,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具体来北方有方城通道;东南有随枣通道;西边有商洛通道;南边,只要拿下襄阳,就是一马平川。

1、中国古代建都关中盆地、洛阳盆地,为何不建都南阳盆地?

中国古代建都关中盆地、洛阳盆地,为何不建都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居中国腹心地带,北为伏牛山,东为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东南方通过随州走廊与重镇襄阳练成一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么好的地理位置为什么没有帝王在此建都围棋有句话叫“金角银边草肚皮”,历史上中原腹地虽然富足,但也是四战之地,饱受战乱之苦,三国时南阳诸葛先生在此地居住,对周围环境可谓是了如指掌,后来还是把战略重心放在西川,因为这里守不住。

刘秀起于南阳盆地,建立东汉帝国,但他建都于洛阳,并未建都于宛城(今南阳),(上一张南阳盆地战略图片)从图上看,南阳盆地虽然群山拱卫,整个南阳盆地面积有四五万平方公里,但山脉之间距离很大,四面透风。在现代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但在古代以步兵冷兵器进行防御可以说防不胜防,具体来说,北方有方城通道;东南有随枣通道;西边有商洛通道;南边,只要拿下襄阳,就是一马平川。

战略思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说明了当时各军阀的战略思想,城墙高大厚实,城内存积粮草,形成大都市规模,如秦汉唐的西安,宋的开封洛阳,明的南京北京,在冷兵器时代,据坚城而守是第一战略思维。所以古代想扩大地盘就要去抢夺大城市,南阳当时不具备大城市条件,刘秀自然就要去抢占洛阳,战国田单守即墨五年之久,并打败乐毅,还有朱文正守南昌,张士诚守高邮,于谦守北京等都是取得了胜利。

这样看来,地理上的战略位置在古代是次要的,现代南阳盆地建帝都的优越性如果现代迁都南阳,那可是绝佳位置。整个南阳盆地地形阴阳合同,如太极图一样,符合风水学里面所说的龙兴之地,南阳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有山有水还有点田,关键没污染。交通便利,承上启下,进退有据,大战略上群山环伺,地下防御优势明显,真乃建都的好位置啊!,

2、洛阳最早的时候,不叫洛阳,叫做中国!对吗?有什么历史依据吗?

洛阳最早的时候,不叫洛阳,叫做中国!对吗有什么历史依据吗

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一下“洛阳”名称的由来,洛阳古称或者别称: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国魏文帝曹丕定都雒阳,改名为洛阳,称呼沿用至今,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阳定鼎江山,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

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中国”名称的原意,根据出土文物,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第一,中国为四方“地中之国”或言“地中之都”;第二,中国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即大体指以“洛邑”或者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有史料记载:西周《何尊》“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西周《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东周《战国策》“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中国”在晋南,即山西省运城市,

2016年11月20日,山西省社科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了“山西与古中国”学术研讨会。经讨论,中华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的都城分别是: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根据临汾陶寺遗址的发掘,尧都平阳已有理论根据。三处都城都在晋南,当时部落众多,尧、舜、禹是部落联盟首领,居“万国”之中,即“中央之国”,故称“中国”。

3、洛阳,唯一被称“中国”的千年古都,为何如此“低调”?

洛阳,唯一被称“中国”的千年古都,为何如此“低调”

提问是错的,最早的中国是西周京师丰镐,首先,中国一词是周人创造的词汇。最初的意思是“中间的城”(国是城的意思,中是中间),现在能看到的文献里,殷商自称大邑商、天邑商等,但没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指西周京师丰镐,再说,雒邑是周成王五年命令周公营建的。


文章TAG:盆地  建都  关中  洛阳  古代  中国有多少洛阳盆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