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和小主们在后宫里,怎么过冬呢。”古人过冬是靠衣裘,但不得不这只是富贵人家的过冬方式,对广大老百姓来过冬却是一件非常难熬的事,甚至都可能被冻死,除了穿上较为保暖的衣服或者毛皮外,古人还有一些别的过冬方式,至于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如何过冬,别急,我们来了解一下。

1、古人如何过冬?

古人如何过冬

《说文解字》曰“古者衣裘以毛为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古人过冬是靠衣裘,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富贵人家的过冬方式,对广大老百姓来说,过冬却是一件非常难熬的事,甚至都可能被冻死!“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应该是从宋元时期开始的。最早传入却应该是秦汉时期,当时棉花都是在边疆才有的,内陆没有,

一种途径是秦汉时期从印度经东南亚传入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和海南等地区。一种途径秦汉时期是从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还有一种途径是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这个时期大约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纺织材料,主要是葛,麻,蚕丝,羊毛,最常见的御寒材料就是丝絮,高档的是蚕丝絮,又叫“纩”,低档的是用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填充物,叫做“缊”,这种材料主要用来做棉袍。

不过光有这些是不够的,古人也得穿棉袄啊,那时的棉袄叫“襦”,有钱人可以在里面添加丝絮,还是比较保暖的,没钱人就是一种粗布衣服而已。那么中国何时开始穿袍子的?据说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袍子,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礼服穿。由于御寒性能好,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配有这种袍子,

唐代开始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称:“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袄比襦长,比袍短,又称“襦袄”,其时已成冬季专用棉衣。因在夹层中填的是绵絮,时称“绵袄”,保暖功能更好的绵袄里子是用毛皮做成的,又称为“皮袄”。皮袄是高档棉袄,明清时棉袄已成为过冬御寒的主力服装,从穷人到贵族都喜欢穿棉袄,

除了穿袍子、袄子外,古人的棉裤也是很重要的防寒衣服。早期的棉裤都是开裆的,1982年发掘的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其中就有一条棉裤,这条棉裤穿在女主人的裙子里面:裤管以红棕色绢为面料,上绣凤鸟花卉图纹;衬里是深黄色绢,层间填以丝绵,裤裆没有缝起来,臀部也留有较大缺口。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无论男女老少,棉裤都是开档的,

当然了,还有一些动物的毛皮衣服,也是御寒的必备物品。家里比较穷的话,冬天过冬确实十分难熬,甚至能发生冻死人的事情,杜甫有句诗,说道: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什么意思呢?深秋时节,被子就已经跟铁一样冰冷了,何况这还没到冬天呢!足见古人过冬有多艰辛、多可怜,除了穿上较为保暖的衣服或者毛皮外,古人还有一些别的过冬方式。

有一种方式就是,家里在建房子的时候,用一种铜柱作为顶梁柱,里面是空的,到了冬天时,就把滚红的碳放入铜柱中,铜柱热了,自然整个房子的温度就慢慢上升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靠火盆、火炉之类取暖,这是一种比较大的铜盆或者铁盆,在里面烧碳或者烧木柴等东西,以释放热量。比如,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叫燎炉,

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宋王安石《书定林院窗》诗:“竹鸡呼我出华胥,起灭篝灯拥燎炉,”还有一种是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温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2、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我们现代人过冬,有空调,有暖气,有电热毯,还有我们一直畏之如虎但在冬天又能多少享受一丢丢福利的“厄尔尼诺现象”,而我们的古人,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对于古人而言,冬天往往是一年里最痛苦,最难熬的时光,是已宋代的诗人虞俦才在冬至这天有“向来水旱民何罪,此去流移天盍怜,逗晓阳乌升若木,摧颓病鹤亦蹁躚,”这种悲怆苦闷的情感。


文章TAG:过冬  古人  信阳  信阳古人怎么过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