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渑池县与陕州区交界处的观音堂镇,是陕州区最东边的一个乡镇。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1985年开始,三门峡市在古陕州城遗址上兴建了三门峡风景区,解放后的陕州1957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门峡市属地级市,后由于各种原因降为县级市。
1、三门峡市陕州区的观音堂镇,为什么被誉为“中州名镇”?
谢谢邀请。我是河南三门峡人,回答你提的问题比较方便,地处渑池县与陕州区交界处的观音堂镇,是陕州区最东边的一个乡镇。从镇政府所在地往西500米,有座历经数百年的观音庙,庙里至今还供奉着巨大的佛像,每天香火不断,观音堂镇由此而得名,千百年来,这个地处崤山腹地的古镇,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个镇之所以名声在外,第一个原因就是与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杜甫经过观音堂镇的石壕村时,写下的众所周知、名垂千古的诗篇《石壕史》有关,
第二个原因,就是观音堂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它地区丘陵山区,位于古都长安和洛阳之间,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崤函古道就从观音堂镇境内通过。第三个原因,与它的繁荣有关,上世纪初,陇海铁路往西只修到观音堂镇,这里便成了终点站。因此,大量的西运物资由火车运到这儿,或分载到船上经黄河水运,或用马车载着经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过黄河会兴渡口(茅津渡)北运至山西,
同时,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资又船载车装拉到观音堂等待装火车东运,这儿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热闹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与光绪逃至西安避难,后返回北京时就在观音堂住宿,1914年至1921年,冯玉祥将军奉命到豫西剿匪驻扎观音堂。1924年7月,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途经观音堂,然后乘船逆黄河而上,忽发灵感写出了两篇著名的杂文《看镜有感》与《说胡须》,无形地提升了观音堂镇的知名度,
2、三门峡市为何原称陕州?
一直以来我只是简单了解,不想今天上午刚好看到你需要的陕州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从这些史料发现陕州城果真了不得!如今陕州区,以前陕县,更早陕州城哦这个得从修建陕(州)城这件事开始说起。修建陕(州)城与函谷关迁移有关,2130年前,函关谷要迁移到新安县,在原函谷关附近设立弘农郡,领11县。
今三门峡所处的地方都成为关内,部分区域成与为京畿之地,属于国家政治核心区域,三门峡人都成了关内人,有的成为“京城”人,算了城里人了,没有函谷关,安全咋保障?函谷关移到新安县,战略意义失去,天下无关可守!怎么办?建陕(州)城!陕(州)城当时就处于全国东西交通的唯一大通道上,成为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
茅津渡口又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更要紧的是,东西交通的唯一大道这里形成了一个急转弯。南边陕塬向北延伸而形成山脊(在今周公岛至召公岛所形成的虢山一线),虽然不高,但却无法通路,而东、西、北三个方向却是滔滔黄河,壁立千仞。似乎又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格局,在这地方建一座城,战争年代能起到“关隘”作用。
陕(州)城的建立从史料上看,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撤函谷关,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陕州城,距今2130年,陕(州)城建成后,历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战乱被毁,战后屡修,和平年代,陕(州)城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郡、州、县治都集中在这个城内,从皇帝高官到商客黎民都要在此停留,
同时陕(州)城对黄河漕运也起到保障作用。历史上,陕(州)城城内商户林立,城外漕运船只旌天蔽日,陕州城的衰败历史上陕(州)城遭受两次强地震(1555年、1815年)和一次战争(明末李自成与清军激战)重创,城墙、城楼、城内建筑均遭到严重破坏,但多被及时整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抵御日军进犯,便于开展游击战争,从1938年9月开始,不到60天时间,陕州城墙被拆扒。
文章TAG:陕州区 三门峡市 观音堂 乡镇 三门峡市陕州区多少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