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家门上挂的菖蒲艾叶大蒜头各代表着什么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家门上挂的菖蒲艾叶大蒜头各代表着什么

2,什么是端午三友

菖蒲、艾和大蒜,旧时家家户户过端午必备,称为“端午三友”。古人对菖蒲、艾和大蒜的除毒功效早有认识。据《本草纲目》引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祛毒气”。《帝京岁时纪胜》说:“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酒……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从时令上看,端午节正是大地春浓、大气回暖的节令,容易流行疾病;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毒虫也开始危害人们。过去民间每逢端午节总是在门口插上菖蒲和艾,以除毒;吃了难以消化的粽子后,吃蒜头以助消化,可见把菖蒲、艾和大蒜称为“端午三友”是有根据的。

什么是端午三友

3,端午三友指什么

艾蒿、香包、雄黄酒被称为“端午三友”。
楼主下午好!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楼主明白了吗?希望对你有帮助!
艾叶 菖蒲 大蒜
粽子 菖蒲 艾叶

端午三友指什么

4,端午三友分别是什么古人过端午节时会置办端午三友猜一猜是什么百度知

1、古人过端午节时会置办“端午三友”,就是艾草、菖蒲和蒜。2、在南北朝时的端午节,荆楚一带有采艾草的习俗,据《本草纲目》引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祛毒气”。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3、农历五月,暑夏到来,这时蛇、蜈蚣、蝎子、壁虎、癞蛤蟆也都出来了,所以端午节驱五毒,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端午节在门口悬挂这“三种武器”可以退蛇虫、灭病菌,就有了端午三友的说法。4、艾叶我们都知道可以去湿气,现在还有好多人对艾灸很热衷。菖蒲也是中医常用的芳香化湿的中药,最早记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菖蒲煎水熏洗来调节湿疹、疥癣等皮肤病。吃蒜头可以助消化、杀菌等。“端午三友”都有浓烈的气味,除毒功效也是有依据的。

5,端午节民间有哪些习俗

1.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譬如咸粽子跟甜粽子之争。3.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4.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5. 喝雄黄酒,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许仙就是被喝了雄黄酒的白素贞吓死哒。6. 还有就是驱五毒,小时候学的一个课文(不记得叫什么了)说的就是端午习俗,看到一段用雄黄之类的东西洒在一些角落,然后在小孩子额头上用雄黄写个“王”字,给小孩子手上缠五彩带,吃鸡蛋等等。
端午节民间习俗:1、吃粽子、艾叶煮鸡蛋,插艾秧,赛龙舟。祭奠诗人屈原。2、挂荷包、拴五色丝线,佩香囊。香囊有朱砂雄黄等香药,以丝布包裹,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避邪驱瘟。3、悬“端午三友”艾叶 菖蒲 蒜头,退蛇虫、病菌、驱鬼除魔。4、游百病”及“洗百病”,白天野外游玩,采花草药晚上回家和水煮开洗澡。5、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雄黄酒。
赛龙舟、洗龙湫水。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划龙舟 吃粽子
端午节民间习俗:1、吃粽子、艾叶煮鸡蛋,插艾秧,赛龙舟。祭奠诗人屈原。2、挂荷包、拴五色丝线,佩香囊。香囊有朱砂雄黄等香药,以丝布包裹,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避邪驱瘟。3、悬“端午三友”艾叶 菖蒲 蒜头,退蛇虫、病菌、驱鬼除魔。4、游百病”及“洗百病”,白天野外游玩,采花草药晚上回家和水煮开洗澡。5、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雄黄酒。

6,在古代时期端午三友是指什么

端午节,又叫端阳,端是开始的含义。端午节是仲夏时节之初,寒暑交替的时候,雨水较多,容易形成寒湿之邪,所以古人在端午节用艾叶、菖蒲、大蒜等祛除寒湿,防止疾病的发生。艾叶、菖蒲、大蒜因端午节有祛寒祛湿的功效,被称为“端午三友”。民间习俗认为能驱虫蛇、杀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三者都有很强的气味。端午三友起源于南北朝,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又称“沐兰节”,荆楚有收艾的习俗。要在公鸡打鸣前采艾蒿,采得最仿人的艾蒿拿回去挂在门上,有的会把艾蒿系成老虎形,再把艾蒿叶贴进去;艾草和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大蒜有相同的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正是寒暑交汇的时节,从吃到敷料,动作都要注意。端午节时,人们以菖蒲为剑,以艾草为鞭,以大蒜为锤,也被称为“三兵器”。民间认为,蛇和昆虫可以击退,细菌可以消灭。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三种气味都很浓。艾蒿、大蒜不用说,都是有名的药和食物。菖蒲也是中医常用的香湿中药,具有清香醒神、平心静气的作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之一。用粽子叶包裹小米成角,称角黍;用竹筒包米封烤,称筒粽。在南北朝时期,有杂粽子、荤米、栗子、红枣、红豆等。元、明时期,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被加入。清代出现了“火腿粽子”。越来越丰富的食材与粽子的结合,成为端午节的惊喜与期待。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粽子是好的,但吃太多对消化不是很好,特别是有糖尿病、胃病、体弱的老人和孩子,一定要适度,不能贪吃。

7,端午节的趣事作文600字左右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等待已久的端午节。下午,我刚回到家,就见妈妈与奶奶专心致志地包着粽子,只见奶奶手中拿着粽叶,卷成陀螺形,放入米和蜜枣,之后就包成四角形.我看了之后觉得又有趣,有简单,于是就走上前去说道:“我也来包粽子好吗?”奶奶和妈妈爽口地答应了.我也学着妈妈和奶奶的样子,拿来粽叶卷成陀螺形的,我卷啊,卷啊,可卷起来的就是没有妈妈和奶奶的好.我不灰心,一连卷了好几次,终于卷出了一个令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形状,可拿来与奶奶和妈妈的一对比,哎呀,还是别有差距.我心里想:“我是第一次包粽子,包地不好那是理所当然的了.”当我放上米时,米好似一个个顽皮小孩从上面倒下去,下面漏出来,我倒了半天见米还不满,才发现我的棕叶有一个很微小的洞,又看了看奶奶和妈妈放米的时候,米好像一个个乖娃娃,随妈妈奶奶任意摆布,妈妈见了,说:“这样的粽叶不“合格”.我又做了一次,这一次我做得很精细,很细心,尽量满足妈妈对我的要求,几分钟后,我欢呼起来:“哦,成功咯!”我终于做出了一个最好的粽叶。再一次放上米,米也不再像顽皮娃娃那样,而是乖乖的躺在它们的“小家园”里.要把米全部包裹起来了,我左一片叶子,右一片叶子,把米遮拢,尽量不撒到外面,可是还有一些米像娃娃还没有玩够似的,又跑了出来,无奈,我只好不管撒出来的米了,继续包我的粽子.为了不在让米再次撒出来,我又多用了一片粽叶当做“外衣”捆上线,一个怪怪的粽子出现在我的眼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是进我最大的努力包出来的,我也非常满意,奶奶和妈妈见了还夸我做地不错呢,我听了美滋滋的。过了一会儿,粽子蒸好了,我拿着自己的“作品”吃了起来,觉得不其他的粽子好吃多了,因为粽子是自己做的,吃起来肯定香。这个端午节我过得真开心,真有趣啊! 希望采纳!!!!!!!!!!!!!!!!!!!!!!!
1、端午节的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8,古时候人们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一、悬“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二、写符念咒  除了用“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三、吃“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四、戴五色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阳民间流传者制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风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线绣扎,香布袋儿中心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等,这些香料混合后,不仅香味持久,消除汗味和体臭味,而且能驱走身边的害虫,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五、赛龙舟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的说法。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如今,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
纪念屈原

9,200分跪求南京市六合区的端午节习俗知道的人回答复制的不要

吃鸡蛋,吃粽子,艾草挂在门上面的还有就是拿五种不同的颜色搓成麻花带在手上和脚上,一直都不拿下来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把它拿下来扔到雨里不过现在都见不到带那个绳子的了,我小的时候带过还有就是会有塞龙舟的不知道说全了没有反正我是把我知道的都说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 五节、重五节等,民间俗称“五月节”。因“端”与“初”同义,“五” 与“午”同音,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五月初五日称“端午 ”。 端午节,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其起源说可谓众多。其一是恶月 、恶日说。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视五月及 五月的五日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其二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端午节时他们要举行盛大的 图腾祭,故端午应称“龙子节”。其三是纪念贤臣、孝女说。如民间传说 中的纪念介子推说、纪念伍子胥税、纪念屈原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除了这个深入人心的习俗外,还有以 下五大习俗,根据地域不同略有差别,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悬“端午三友”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二、写符念咒除了用“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 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 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 。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 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 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 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 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三、吃“五黄”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 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 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 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四、戴五色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 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 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 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阳民间流传者制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风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 线绣扎,香布袋儿中心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等, 这些香料混合后,不仅香味持久,消除汗味和体臭味,而且能驱走身边的 害虫,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五、赛龙舟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 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的说法。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 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 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 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如今 ,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 舟竞渡活动

文章TAG:端午三友  家门上挂的菖蒲艾叶大蒜头各代表着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