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庐山牯岭是猪背岭还是刃脊

哈,牯岭镇那岭应该是牯牛岭,属于刃脊,刃脊位置就在著名的松林别墅边上,也即庐山“日照松林”之景位置所在。。。
你好!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是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包括角峰、冰川U形谷、悬谷、刃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庐山牯岭是猪背岭还是刃脊

2,刃脊角峰

冰斗通常不是单个存在,一般沿山脊两侧分布,当相邻两冰斗不断扩大,冰斗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两冰斗之间的山脊越趋狭窄,最后形成像鱼鳍状山脊,称为刃脊或鳍脊。若相邻两冰斗以上不断扩大,并向山顶发展,使山顶形成角锥状,这种角锥状的山顶,称为角峰(图7-6)。图7-6 刃脊和角峰形成

刃脊角峰

3,刃脊和角峰都是一定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吗

是的
冰川的冰蚀作用形成刃脊和角峰。 刃脊和角峰是冰蚀地貌当中的代表性特征地貌。
答案d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角峰、刃脊、u形谷都属于冰川地貌,故d项正确。
是的,定义就是两种冰川地貌么

刃脊和角峰都是一定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吗

4,V型谷冲积平原刃脊角锋U型谷在地理上的名词解释急用

V型谷  V型谷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如我国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河谷,谷坡陡,谷底窄,横断面为"V"字形,著名的金沙江虎跳峡的江面最窄处仅有40~60m,最陡的谷坡达70度,峡谷深达3000m。在河流的下游或平原区的河流,情况却相反,下蚀能力较弱。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著名的冲积平原有亚马逊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刃脊是指由冰斗或两条相邻冰川的槽谷不断扩大、后退,使相邻的冰斗或槽谷间的山脊变成刀刃状,这样的山脊称刃脊。 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指金字塔形尖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属于角峰。 U型谷   又称冰蚀谷  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   冰蚀谷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宽阔、平直、横剖面呈“U”字形的谷地。冰蚀谷一般起源于冰期前的河谷或山谷。由于冰川的挖掘和锉磨作用,谷地变直并加深、加宽,谷壁变陡,谷底变平,横剖面变为“U”字形。在谷底和谷坡的基岩上,可能有冰擦痕和磨光面。

5,六种极地冰川地貌是哪些

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冰川是一种巨大的流动固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这主要因素使冰川冰流动,成为冰川.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 冰川分为大陆冰盖 ( 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6,角峰和冰斗峰是怎么形成的

角峰 指金字塔形尖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是角峰。 冰斗 位于雪线附近由雪蚀凹地演化成的斗状基岩冰川侵蚀地貌。山岳冰川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主要由冰川在凹地中对底部和斗壁进行旋转磨蚀、刻蚀和拔蚀而产生。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呈半圆形,三面为峭壁相围,出口处有突起的岩槛,常可见羊背石。岩盆为封闭凹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称冰斗湖。典型的冰斗大多发育在冰川作用时间长的海洋气候条件下;大陆性冰川区的冰斗往往缺乏岩盆。按分布位置不同可以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谷源冰斗分布位置高,一般大于谷坡冰斗,往往还有次一级冰斗分布其周围。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刃状山脊,称为刃脊。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尖状金字塔形山峰称为角峰,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冰斗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冰斗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斗。山地冰川源头的漏斗状聚冰盆地。是寒冻风化、冰缘作用和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结果。其底部较深,四周岩壁陡立,一侧冰川出口处有高起的冰槛。与浅盆状的雪蚀凹地明显不同。冰斗的形成与雪蚀作用有关,其前身往往是雪蚀凹地。 因雪线附近常年积雪,雪的补给丰富、冰斗均分布于雪线附近,故冰斗的分布高度,在同一地区都是大致相同的,并且均匀地向某一方向变化(升高或降低)。不同时期形成的冰斗高度,随雪线高度不同而异。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这是鉴别古雪线的位置及其变化的主要证据之一。雪蚀凹地同积雪有关,而雪线的存在与山地地形条件和坡向有关,故它们的分布是不规则的。
冰川

7,冰川的作用有哪些

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 侵蚀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搬运作用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 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堆积作用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沉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 1 冰蚀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 冰斗(cirques)、刃脊(arête)和角峰(horns)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 冰斗形成在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坡上,或在山坡上流水侵蚀的浅洼地处,常能聚积多年的积雪,雪线附近的积雪冻融频繁,岩石受寒冻风化破坏,形成许多岩屑,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岩屑不断地向低处搬运,使雪线附近形成洼地(雪蚀洼地nivation basins)。洼地形成后,为积雪创造更有利的堆积条件,积雪不断增厚,逐渐变成粒雪,进而演化成冰川。冰川形成后,它的运动对底床产生磨蚀和拔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在冰斗开口处留有与坡向相反的岩槛,这时就形成典型的冰斗(cirques)。 由于冰斗发育在雪线附近,可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推断当时的雪线高度。 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冰斗的位置也不断向上坡移动至雪线以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arête)。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horns)。 冰川谷(glacial troughs)和峡湾(fjords) 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槽谷的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冰川谷两侧山嘴被侵蚀削平形成冰蚀三角面(truncated spurs)。 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冰川冰的厚度越大,下蚀力越强,有些槽谷可深达千米,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约斯迈特槽谷深900~1200 m,冰川下蚀量有450 m,床底还有300 m厚的松散堆积物。 在高纬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当冰体入海尚未漂离之前,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称为峡湾(fjords)。峡湾是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挪威海岸峡湾的长度达220 km,世界上最深的峡湾在南美巴塔哥尼亚海湾,深达1288 m。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 羊背石(roches moutonnes)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羊背石的平面为椭圆形,长轴方向和冰流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的一坡由于受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向冰川下游方的一坡受冰川的侵蚀作用,被冰川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 2冰碛地貌(depositional landforms)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有以下几种类型。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ground moraines)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 侧碛堤(lateral moraines)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图),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鼓丘(drumlins)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它的高度可达数十米。北美的鼓丘高度为15~45 m,长450~600 m,宽为150~200 m。欧洲有些鼓丘高只有5~10 m,但长度可达800~2600 m,宽300~400 m。 鼓丘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常成群分布。山谷冰川终碛堤堤内也有鼓丘分布,但数量较少。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 1 冰蚀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 冰斗(cirques)、刃脊(arête)和角峰(horns)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 冰斗形成在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坡上,或在山坡上流水侵蚀的浅洼地处,常能聚积多年的积雪,雪线附近的积雪冻融频繁,岩石受寒冻风化破坏,形成许多岩屑,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岩屑不断地向低处搬运,使雪线附近形成洼地(雪蚀洼地nivation basins)。洼地形成后,为积雪创造更有利的堆积条件,积雪不断增厚,逐渐变成粒雪,进而演化成冰川。冰川形成后,它的运动对底床产生磨蚀和拔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在冰斗开口处留有与坡向相反的岩槛,这时就形成典型的冰斗(cirques)。 由于冰斗发育在雪线附近,可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推断当时的雪线高度。 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冰斗的位置也不断向上坡移动至雪线以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arête)。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horns)。 冰川谷(glacial troughs)和峡湾(fjords) 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槽谷的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冰川谷两侧山嘴被侵蚀削平形成冰蚀三角面(truncated spurs)。 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冰川冰的厚度越大,下蚀力越强,有些槽谷可深达千米,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约斯迈特槽谷深900~1200 m,冰川下蚀量有450 m,床底还有300 m厚的松散堆积物。 在高纬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当冰体入海尚未漂离之前,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称为峡湾(fjords)。峡湾是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挪威海岸峡湾的长度达220 km,世界上最深的峡湾在南美巴塔哥尼亚海湾,深达1288 m。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 羊背石(roches moutonnes)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羊背石的平面为椭圆形,长轴方向和冰流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的一坡由于受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向冰川下游方的一坡受冰川的侵蚀作用,被冰川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 2冰碛地貌(depositional landforms)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有以下几种类型。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ground moraines)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 侧碛堤(lateral moraines)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图),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鼓丘(drumlins)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它的高度可达数十米。北美的鼓丘高度为15~45 m,长450~600 m,宽为150~200 m。欧洲有些鼓丘高只有5~10 m,但长度可达800~2600 m,宽300~400 m。 鼓丘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常成群分布。山谷冰川终碛堤堤内也有鼓丘分布,但数量较少。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文章TAG:刃脊  庐山  牯岭  猪背岭  刃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