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汉晋时期的史书还有大量的把南阳郡治宛县称为“南阳”“南阳城”“南阳郡”的记载,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说的曹操“困于南阳”等等记载,这些记载已经清晰的将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范围界定在南阳郡治宛县一带了,没有其他。豹眼认为,南阳卧龙岗就是黄权最早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并非诸葛亮躬耕之地;而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南阳郡襄阳县隆中,一切故事都在这里发生。
1、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肯定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只是后人建造的一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所以称武侯祠。从建筑风格来看蒙古族元素浓厚典型的是诸葛亮草庐和蒙古包无异,所谓卧龙岗十景完全照搬隆中十景建造的,说卧龙岗武侯祠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元代以前卧龙岗叫八里岗,卧龙岗这个名称应该是建武侯祠后改的。
二是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均承认并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并非卧龙岗,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四是陈寿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并没说去宛城,五是诸葛亮躬耕那十年刘表并没有实际控制宛城,而宛城又战事不断不适合隐居躬耕,若躬耕宛城也失去依附刘表的意义。
2、诸葛亮出山前,躬耕陇亩是在襄阳古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
昨晚熬夜到两点,码字近五千,刚刚回答了南阳卧龙岗、襄阳隆中哪个更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结果今天招来了许多骂声,好在平台除了红包之外,额外又给了个青云计划奖励,虽说是二挡,也聊以慰藉。对一些留言争论做了解释,感觉很费劲;对一些嘈杂之声实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借这个题目,啰嗦一下。第一,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就看一眼人家写的啥,
有真知灼见的话,不妨就认真交流一下。自己不懂,道听途说一些事,就乱逼逼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会得到啥结果呢?虽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但讨厌的鸟,往往容易被除掉,第二,没有平台的付出,没有创作者的辛苦,还能看到啥鸟呢?第三,对待历史,为的是了解真相,感悟人生,起码也是为了消遣、寻找乐趣。如果没有一个理性的历史观,不仅会给别人添堵,恐怕自己也不会得到乐趣,
第四,豹眼既不是南阳也不是襄阳人,诸葛亮在哪里躬耕,与豹眼没有一毛钱关系。说到他老家是琅琊,倒是沾边,但与豹眼何加焉?豹眼为了红包,为了兴趣,为了友友们一起交流开心,为了感悟一点人生,喜欢写一点东西,喜欢与同道中人一起切磋,但不喜勿喷,敬请自重,天下没有省油的灯。睁眼看历史,闭眼悟人生,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在另一个问答中,言犹未尽,有意无意留下了一些问题没说清楚。
因为这个问题实在说不清楚,如果能说清的话,也不至于几千年来存在争议,谁都说不清,那还说啥呢?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之所以豹眼没有一次说完,是因为再写一万字也说不清,留下一些悬念继续交流,或许更有意味。但在评论中,除了看到一些扯淡之外,几乎没有人提到豹眼留下的那些需要说明的事,这也说明那些人,并不了解历史,并不懂的如何看待历史,只是满嘴跑火车而已。
说过的不再详细叙述,点到为止,就这个问题再说几点吧,第一,《三国志》是了解三国历史最重要、最可信的史书,但不是绝对的。有资料说,许多人想请陈寿去给他或者祖先写书立传,陈寿要钱很高,不给钱就不给立传,这很好理解,今天能随便请莫言给你写东西吗?莫言收了费,能随便替你吹吗?陈老先生作了《诸葛亮集》之后,名声大噪,都想请他作传,给谁作不给谁作呢?收钱呗。
真为了钱吗?为了堵住许多人的嘴,《三国志》之所以可信,在于陈老先生的严谨。不是给了钱就说好话,不给钱就贬斥你,收了钱该咋写还咋写,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就不会请人遗臭千年吧,也就省了很多的心。诸葛亮及其后人没给陈寿红包吧,所以,豹眼认为《诸葛亮传》基本可信,第二,《诸葛亮传》全文采录了《出师表》,有人考证是晋人伪作。
类似的情况,点到为止,在这里不一一考证,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有机会再说吧。但陈寿是严谨的史学家,不会轻易就把别人伪作的《出师表》全文抄录,蜀汉没有史官,如果诸葛亮真的有这个上表,陈寿究竟如何得到的呢?谁能知道呢?陈寿还记载了诸葛亮许多的作品,又是从哪里得知的呢?可以去探究,不可以怀疑一切,这里就有一个对待史书的态度问题,豹眼给你说这个事,你自己去评判,信与不信在你自己。
文章TAG:南阳 卧龙岗 卧龙 诸葛亮 河南 诸葛亮的卧龙冈在南阳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