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四川各地都有一些“客家人”。“陶徐姓”家族四川大邑的“陶徐姓”家族,“隔代同姓”的习俗也是源于家规和族谱的约定,最初是始于清朝末年,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成都警务登记资料,时成都人的祖籍为,因为两次主要的战乱,四川人口几乎损失殆尽,上古、中古时期移民后裔的详情今已不明,较详的是明清两代移民后裔的资料,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1、两湖填四川。我是四川人,祖籍湖北作为四川人的你,祖籍是哪里的呢?

两湖填四川我是四川人,祖籍湖北作为四川人的你,祖籍是哪里的呢

四川邻水先祖李珍,宋时居湖广省黄州府(湖北黄岗县)儒学正堂衙内安身,后移城内南街娶妻生三子:金德、银德、铜德,金德公迁居麻城县孝感乡,娶朱氏生子活修,活修、妣陈氏生子早富,早富、妣陈氏生子伦纲,伦纲、妣周氏生子万性,万性、妣邱氏生子李仲,李仲、妣陈氏生子李锦,李锦、妣林氏生二子李锡、李钊,李钊、妣杨氏三生二子:李锡、李乐,

钊公、妣杨氏三,随兄锡公在河南开封府桂阁县任所,同享荣华,年幼轻浮,命他管粮仓,私卖仓谷。锡公不知,被众绅告之,上司批捉,钊公逃回原籍后,上司捉拿甚急,乃夫室商议,各自逃生,钊公遍游天下,不知所终,入川祖杨氏三,率子李芝、李乐弟兄,于明已卯(1399年)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移入四川省邻水县太安乡(今太和乡)太安里二甲李家沟落业定居。

李芝公返归原籍,乐公后裔有移居垫江县等地。老字辈时大学正良万业永兴阳及第登金榜月中定朝纲开基本仁厚传代懿祯祥施泽喜长远发达自隆昌八大房合族字辈四十字敬宗逢泰运睦族致祥光仁孝培基厚诗书沛泽长为仪翔上苑用慧协当阳南楚先根在芬名振古香入川九世祖鸣春公,于嘉庆癸亥岁(1803年)邀集邻水八大房合族,将“兴”字品为“敬”字辈,

2、明末清初大量湖广人士移居四川,听说广东客家人四川聚居地,究竟有哪几个?

明末清初大量湖广人士移居四川,听说广东客家人四川聚居地,究竟有哪几个

谢邀。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粗略谈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移民后裔分布,以及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情况,今四川人,主要是历代汉族移民后裔。从秦统一巴蜀开始,历史上有多次移汉民入蜀,屡见于典籍,因为两次主要的战乱,四川人口几乎损失殆尽,上古、中古时期移民后裔的详情今已不明,较详的是明清两代移民后裔的资料,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一、明代移民及其后裔广安蒲氏家族先祖于元末入蜀,定居于广安,经过明代的发展,其家族已经较大,特别是一族人中,在明清两代曾产生过三名进士。光绪《崇庆县志》记载,县人中“半属流寓”,即大体有一半是清移民及其后裔;那么另一半即为清以前在蜀者,其中有许多是明移民后裔,成都所辖的蒲江县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搜集到162个家族的墓碑和家谱资料,其中在明代就定居蒲江的有68族(唐宋时期即居蒲江的2姓、元代即居蒲江的3姓、明代迁入的63姓),占调查数的42%;清初从邻近县迁入的有60族(其中洪雅县2族、名山县9族、丹棱县4族、眉山县2族、雅安县4族、天全县8族、新津县1族、荣昌县1族、荥经县1族),占37%,这些人大都也是四川明代土著,即明代四川土著后裔占共占70%以上;清代从湖广(即今湖南、湖北)、广东移入的有34族(其中湖广32族、广东2族),占21%。

洪雅现存最老的族谱12,其中有9谱为明初入川,明末蒲江知县朱蕴锣在张献忠攻城时战死,事见于《明史》,其二子的后裔众多。清代在蒲江寿安有一叫朱水碾的地方,便是其后裔较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忠县邓氏,其先祖邓世鸾于明洪武二年入蜀,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3822户、15963人;明初入蜀的乐大银,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867户、3901人。


文章TAG:祖籍  徐氏  四川  四川徐氏祖籍是哪里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