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湖广进四川,姓谢的在此为业,再加上湖广地区的战乱难民也随之迁入川蜀,使进入川蜀的总人口数量超过20万,这基本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雏形,湖广填四川,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
1、湖广填四川是大规模移民吗?
是的,移民。湖广填四川,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著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著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四川省编修地名录为基础进行统计研究,按时间划分为明代移民地名和清代移民地名。明代移民地名如:荣县文昌乡伍家冲“元末明初,荣境多为湖广人流迁入籍谋生,此为伍姓占地,故名”,清代移民地名按移民信息分为三个层次,清代一级移民地名:其地名信息中移民籍是非四川籍,注明移民后所在地及命名缘由。如垫江县谢家坪:“湖广进四川,姓谢的在此为业,
”二级移民地名:此类地名没有移民来源地,时间是明之后,或是没有时间信息但有插占、迁移信息,其地名是移民而产生的则为二级移民信息。如:北碚区马家沟“清初,马家迁此沟内定居,故名”,北碚区东阳乡袁家湾:“袁家迁来此湾定居,故名”。三级移民地名:会馆地名,如:简阳县石桥镇江西街:“清朝时,迁居此地江西人建一会馆而得名,
2、明末清初发生过“湖广填四川”,四川成都这里的人可能来自哪个地方?
关于客家移民的地理分布简单点说,入川的客家移民尊循的是"先来后到"的原则。如以粤、闽籍的最多,又以客家人为主体,但是,这两地的移民是湖广籍移民人川后,才大批入川的,先到四川的湖广籍移民因为当时的政策是自由占地,当然是要选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地落户居住。后到的粤籍移民一看风水宝地遭占完了,一声叹息,只有採取租佃好田土地耕种,或者向边远山区发展,所以粵籍移民与先到的湖广籍移民相比,多定居在山区、丘陵或者成都平原的浅丘地带,
具体分布为:在成都平原的周边浅丘陵或者丘陵地带,以成都为中心例,客家人分布在"东山区",即龙泉山脉、邛崃山脉交界的地方,有金堂、新都、成都市的龙泉驿区或者在成都平原上的淺丘黄土地带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等。目前,成都市郊的洛带古镇就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这里是东山客家人为主的一个聚集区,仍然较好的保留了客家风格的建筑、庙宇、会館和白墙青瓦的民居风韵,
而居住这里的廖姓客家人较多,他们大致来自于河北平乡,河南唐河,福建汀州、上抗、宁化,广东新宁。还有叶姓,傅姓、钟姓、包姓、周姓、崔姓等,笔者曾在这个区域生活了较长时间,他们的客家话我们根本听不懂,同时也可以一口流利的成都话。写几个真正的客家话,大家翻译一下:镬头一一走归一一媛子一一啀一一夹公一一本文参考书目巜四川的客家人》自己答题,
3、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说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的方言转化而来,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现代四川话的形成,绝不仅仅是源自“湖广填川”,而是建立在长期、多次中原移民、同化的基础之上。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因为深处我国西南,且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包围,所以历史上长期不属于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这一点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就能看出,
那以此类推,四川盆地内的语言体系,肯定也应该像山西“晋语”那般自成一系。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当前四川话的格局非但没有独成一系,反而非常接近于普通话,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四川方言版影视配音、恶搞视频,在全国各地播放基本都能听懂就能看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与历史上四川境内发生的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入有关。
文章TAG:湖广 四川 孙氏 有人 孙氏湖广填四川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