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地位不变“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争议不断的洛阳话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在东晋衣冠南渡的时候,洛阳的大部分百姓都随着王朝迁徙到了长江以南地区,洛阳的家族祠堂,小编知道的有这几个——1.建于清初的李氏祠堂在洛阳高新区丰李镇丰李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建于清初的李氏祠堂。
1、洛阳有哪些家族宗祠?
洛阳的家族祠堂,小编知道的有这几个——1.建于清初的李氏祠堂在洛阳高新区丰李镇丰李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建于清初的李氏祠堂。据祠堂内现存碑文记载:丰李村李氏先祖十五世自明初由山西迁至丰李镇丰李村,清代初期,李姓族人建李氏祠堂,乾隆与道光年间曾两次重修。祠堂坐北朝南,长方形院落,现存古建筑三座:临街门楼、拜殿、正殿,
拜殿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殿内有精美石雕六方柱础四个,上方悬挂着一块清代木匾额,上题“诒阙孙谋”四字。正殿面阔三间,十二开的木质菱格雕花门,内供李氏家族祖先的牌位,李氏祠堂虽经多次修缮,但雕梁画栋,古风犹存,为研究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2.修建于清末民初的马家祠堂偃师市大口镇马村的马家祠堂位于村中显要位置,坐北朝南,是一座修建于清末民初的民间家族祠堂建筑,整体保存完整,
据村里80岁老人马金堆介绍,马氏后裔1370年从山西省洪洞县搬至马村。清末民初创建马家祠堂,临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曾是马家私塾,后来做过村里的大队部、卫生室等,院中东、西厢房对应,正院的祠堂近年进行了翻修。马家祠堂东西宽11.7米,南北长22.6米,院内有两通石碑,一通是修建祠堂纪念碑,另一通是复制的清防旱碑,原碑现存于偃师市博物馆。
马家祠堂的建筑形式简朴,色调淡雅,是我国清末民初祠堂的缩影,极具地方特色,体现了河洛平原祠堂的典型风格,3.建于公元1819年的许家祠堂许家祠堂位于伊滨区诸葛镇的司马街,许文正公祠就是许家祠堂。是许氏后裔为其先祖许衡建造的,它坐北朝南,灰瓦红门。他们都是许衡的后裔,许庆西退休前当过校长,曾主持重修族谱。
他说,司马街的人重传统、念旧情,司马街三里长,一条街上仨祠堂,除了许家祠堂,还有常家祠堂、王家祠堂,其中许家祠堂分量最重,许文正公祠始建于公元1819年,面阔三间,硬山式砖木结构,大殿匾额书“覃(qín)洛同源”,乃清道光年间遗存。檐下有石碑,铭刻着许氏后裔为维护这座祠堂做出的努力:他们捐钱捐物,不遗余力,只为留住血脉之根,
许衡,河南人,元朝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历法学家,谥号“文正”。在历史上,“文正”是个稀缺荣誉称号,只有真正了不起的人,死后方配得上它,比如北宋的范仲淹、司马光,许衡生于公元1209年,史载,许衡自幼好学,思想深邃。长大后,许衡踏遍河洛,四处求知,思考救国安民之道,传播知识和真理,很多文学青年视其为偶像,
后来,元朝夺了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听说许衡有本事,召其进京当官。在短暂的为官生涯中,他干了几件大事,公元1281年,许衡去世。到了明永乐年间,他的五世孙许骜到洛阳旅行,爱上了此处山水,遂在这里落脚,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洛阳许氏一脉由此繁衍至今。清朝,许氏后裔在洛阳发展壮大,遂凑钱兴修了这座祠堂,后来,祠堂门楼被拆毁,门匾被搬到学校当床板,所幸大殿尚存。
2、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这个问题真是太不实事求是了,首先,“司马懿家风差”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们先来看看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他对儿子要求很严格,即使儿子成年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意思就是老爹不叫进门绝不敢进,老爹不叫坐下绝不坐下,老爹不指明让你回答绝不抢答,所以八个儿子在他面前都乖得不得了,在外人面前也是谦恭有礼,因此赢得了“八达”的美誉。
司马防教子有方,八个儿子全部成才当然口服并不一定心服,司马懿善隐忍的性格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他面对诸葛亮送裙子的侮辱不发火,面对曹爽的逼迫装病装怂,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司马懿对其儿子具体的教育,但司马懿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他会怎么对待他的儿子,用脚后跟都想得出来。这样的家风,能说是差吗?其次,“司马懿的儿子都成才”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大家都知道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和二儿子司马昭都很厉害,但是,司马懿可不是只有这两个儿子啊。
文章TAG:洛阳 家训 家风 宗祠 家族 洛阳哪里有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