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律中末尾三个仄声字有规定吗

有规定的。如果句末连用三个仄声字叫"三仄尾″,如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就叫三仄尾,是写格律诗的大忌。如果把"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写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叫"三平调″,也是格律诗的大忌。但如果诗句意境非常好,又无他字可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无伤大雅,唐宋诗中这种情况也很多,尤其是杜甫的诗,经常不按格律写。

七律中末尾三个仄声字有规定吗

2,律诗的平仄拗救的几个问题中请高人帮助

1、关于对句互救只三种,【七言出句三拗,对句三救】、【五字互救】、【罕救格】、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这种拗救只适用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它联式不适用。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2、相粘指的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出句之间,,拗救指的是同一联。3、(1)LZ理解错了,对句,“无”字,即救本句“寂”字,又救出句,“五”字、、、怎么是四拗三救?、、 (2) 可以、如果出现特拗句,对,粘规则显然不合适、、一般的拗救,对粘是可以的,
有了好句,这些都可以不在乎的
风飘云起雨飞扬,忽闻桂花一支香。泪提云素他乡客,只知烟火尽彷徨。
三仄尾是诗词术语,一般是指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的话便为三仄尾。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如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

律诗的平仄拗救的几个问题中请高人帮助

3,三平和三仄怎么回事

平仄 近体诗(或称格律诗)在平仄上要求严格,应当全是律句或准律句(包括变格和拗救)。如五绝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实只是平起而首句不入韵的一种格式,实际还有许多正格和变格(但不是乱来,是有规定的!)。此不细述,可参考其它格律书。在此只简单言其要点: 1)偶数句需要押韵; 而(平韵诗)单句除首句外末字须为仄声;首句末字可平可仄,平则需要押韵(可用邻韵); 2) 平仄相间: 即在避免孤平、三平和三仄尾外,基本上可以按通常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七)分明”; 2)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即以二句为一联,则二句中相同位置(2/4/6)上的字平仄一般是相反的,而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一般应相同。 3)可以在允许的范围进行拗救; 5)不允许孤平、三平和三仄尾,尤其不可犯孤平; 6) 五律和七律一般二,三联需要对仗; 排律除首末二联外也一般需对仗. 而在古风中对平仄是比较宽松的,基本没有平仄相间、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的规则,并且以三平脚为正格,也常常有三仄尾。 如: 报得三春晖; 梦魂不到关山难;侧身西望长咨嗟等 --- 均为三平脚; 而 十觞亦不醉;西当太白有鸟道;在天愿作比翼鸟... --- 均为三仄尾。 未平仄相间如 前不见古人 --- 二四叠仄; 而 美人如花隔云端 --- 二四六叠平。 此外,古风的无韵句不一定要与入韵句平仄相反,可平亦可仄。

三平和三仄怎么回事

4,律诗绝句中后三字为三连仄可以吗

三仄尾是诗词术语,一般是指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的话便为三仄尾。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可以出现三仄尾,但是对句要拗救。(对于三仄尾,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对句宜严格按要求。三,三仄尾类的拗句最好用于表示拗怒类感情或提起读者注意处。)1.出句:平平仄仄仄。对句通常是:通仄仄平平。  例句: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山”、“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岑参“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卢伦“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李颀“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张谓“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崔颢“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孟浩然“崔途迹未朽,千载揖清波”;皮日休“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刘禹锡“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赵嘏“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许浑“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等等,不赘列。  2.出句:仄平仄仄仄。对句则有二说。  一是,由于出句是大拗,故以对句尾三字“三平”救。对句便是:通仄平平平。  例句:沈佺期“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此种句法前人称双拗。如,杜甫“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方回评:“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纪晓岚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  二是,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说:“若再拗首字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而下句则断断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则对句是:平仄仄平平。例句:祖咏“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其次,看出句仄起式(指第二字仄)。三仄尾,则会出现四仄:平仄仄仄仄;五仄:仄仄仄仄仄。对句当以第三字平声救,为:通平平仄平。  四仄如:杜甫“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鹰隼亦刷子猛,乌鸢何所蒙”;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岑参“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许棠“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李商隐“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等等。  五仄如:杜甫“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李白“待月月不出,望江江自流”;王昌龄“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贾岛“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等。
你如果在诗作前面标明了是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字样,则应遵循格律,句末就不可以三连仄,也不可以三连平。没有标明说明是自由体,随你的便。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文章TAG:七律  末尾  三个  仄声  三仄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