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了解数学史该看什么书好啊

数学史概论,李文林,高教社

想了解数学史该看什么书好啊

2,圆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

按∑τοιΧετα(欧几里得:“原本”)说法:“圆是由一条曲线包围的平面图形,从其内一点出发落在曲线上,所有线段彼此相等。”(抄自:李文林 数学史概论 46页)
圆是一种几何图形。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 也就是说圆是一种满足到某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的这样一种图形。

圆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

3,谈谈当今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史

你好,学数学史,主要是了解以前的大师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现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数学,至少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到底站的谁的肩膀吧,吃水不忘挖井人,另外也是触发兴趣,数学史也是一部宫斗剧
学数学史有很多好处哟,我们可以知道数学的起源,早起发展。我大学时学的数学专业,通过读数学史,可以知道微积分的起源,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数学史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作为科学的数学本身,还是全面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摘自哈工大出版社的数学史概论

谈谈当今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史

4,想要系统地了解数学史有哪些书可以推荐

李文林《数学史概论》卡兹《数学史通论》霍华德 · 伊夫斯《数学史概论》梁宗巨《世界数学通史》、世界数学史简编》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奠宙《20世纪数学经纬》斯科特《数学史》А.Д.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5,数学史书籍

如果你是一位数学爱好者,向你推荐《什么是数学》,柯朗写的,相当不错,我读了以后很受启发,涵盖了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深入浅出,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叙述的也很细致verycd上有http://www.verycd.com/topics/196563/曾经在复旦对面一家书店里看到过,不过没买,不知现在还有没买,因为读过了你也可以去当当网,可以送货上门的,另外再推荐一本《数学的源与流》北京大学,张顺燕教授写的,也不错,不过两本有些重复
《古今数学思想》,作者美克莱因,被认为是对近代世界数学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全套4本。《数学史概论》,作者katz,中译本。《世界数学通史》,梁宗巨主编,分上下册。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上网下本《从一到无穷大》经典

6,不知道怎样追加悬赏11

1+1=?这是一个答案开放的题目。看单位,1个+1个=2个,1个+1对=3个,1对+1对=4个,1个指头+1只手=6个指头,1天+1周=8天,1打+1个=13个……当单位统一时,人们约定:1+1=2. 还可能=二,=十,=11,=王,=田,=旧,=丰,=贰……生活中,1堆土+1堆土=1堆土,1堆土+1桶水=1堆泥……逻辑运算中,1+1=1二进制中,1+1=10哥德巴赫猜想: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即“1+1”。一种答案:1+1=0(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第二种答案:1+1=1(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第三种答案:1+1=2(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第四种答案:1+1=3(你属于家庭主妇型),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第五种答案:1+1>2(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有头脑。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可以做政治家、军事家等。第六种答案:1+1=王(你属于不无正业型,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第七种答案:1+1=丰(你很冷静,看问题有深度)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想象力丰富,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第八种答案:1+1=田(你很有思想,喜欢换位思考)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做设计师比较合适.第九种答案:是我同事女儿回答的。在小丫头二岁的时候(当时他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我两只手每只手伸出一个食指。靠在一起问她:“宝宝,一个加上一个等于几个”她大声说:“11”。 (我晕)数字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第十种答案:表示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宝宝第十一种答案: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小宝宝后成了一个三口之家第十二种答案: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成了一个四口之家你高兴,所以我高兴。朋友,希望你早日从困惑中走出来。
额外得分
你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时间,如果你有问题,希望你能够描述清楚,别装神弄鬼,即使这是一道开放题目,你也可以说明。尊重别人。ok?
2好简单啊
探讨这样的题无意义,真的。君不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么?
如果你期待这里有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证明,我只能说哥们儿你失望了。我说的 1 和 2 可都是纯粹的自然数。你开始不屑一顾了吧:1 + 1 = 2 不是显然的吗?可是你是否考虑过,以前学几何的时候,我们总是从一些公理开始,逐渐推出需要的结论。然而,代数的学习却不是这样。我们有的是加法表和乘法表,而这些表早已成为计算的直觉刻在脑子里。一个靠直觉构建起来的体系似乎不太让人觉得可信。如果连 1 + 1 = 2 这样简单的算式都无法证明,那么所有经由此类运算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可信的,至少是不科学的。看来,我们需要挖掘一些比 1 + 1 = 2 更基本的东西。什么是 1,什么是 2?在证明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加法。类似于几何的公理化理论体系,我们需要提出几个公理,然后据此定义自然数,进而定义加法。先来定义自然数。根据自然数的意义(也就是人类平时数数时对自然数的运用方法),它应该是从一个数开始,一直往上数,而且想数几个就可以数几个(也就是自然数有无限个)。据此我们得到以下公理:公理 1. 0 是一个自然数。公理 2. 如果 n 是自然数,则 S(n) 也是自然数。在这里, S(n) 就代表 n 的“后继”,也就是 n 往上再数一个。没错,我们平时所说的 0, 1, 2, 3, ??,无非就是表示上述这种叫做“自然数”的数学对象的符号而已。我们用符号“0”来表示最初的那个自然数,用“1”来表示 0 的后继 S(0),而 1 的后继 S(1) 则用符号“2”来表示,等等。可是仅有这两个公理还不够完整地描述自然数,因为满足这两条的有可能不是自然数系统。比如考虑由 0, 1, 2, 3 构成的数字系统,其中 S(3) = 0(即 3 的后一个数变回 0)。这不符合我们对于自然数系统的期望,因为它只包含有限个数。因此,我们要对自然数结构再做一下限制:公理 3. 0 不是任何一个数的后继。但这里面的漏洞防不胜防,此时仍不能排除如下的反例:数字系统 0, 1, 2, 3,其中 S(3) = 3。看来,我们设置的公理还不够严密。我们还得再加一条:公理 4. 若 n 与 m 均为自然数且 n ≠ m,则 S(n) ≠ S(m)。也就是说,互不相同的两个自然数,它们各自的后继也是两个不同的数。这样一来,上面说到的反例就可以排除了,因为 3 不可能既是 2 的后继,也是 3 的后继。最后,为了排除一些自然数中不应存在的数(如 0.5),同时也为了满足一会儿制定运算规则的需要,我们加上最后一条公理。公理 5. (数学归纳法)设 P(n) 为关于自然数 n 的一个性质。如果 P(0) 正确,且假设 P(n) 正确,则 P(S(n)) 亦真实。那么 P(n) 对一切自然数 n 都正确。有了这以上的努力,我们就可以这样定义自然数系了:存在一个自然数系 N,称其元素为自然数,当且仅当这些元素满足公理 1 - 5。什么是加法?我们定义,加法是满足以下两种规则的运算:1. 对于任意自然数 m,0 + m = m;2. 对于任意自然数 m 和 n,S(n) + m = S(n + m)。有了这两条仅依赖于“后继”关系的加法定义,任意两个自然数相加的结果都能确定出来了。如何证明一加一等于二?至此,我们可以证明 1 + 1 = 2 了: 1 + 1= S(0) + 1 (根据自然数的公理)= S(0 + 1) (根据加法定义 2)= S(1) (根据加法定义 1)= 2 (根据自然数的公理)事实上,根据加法的定义,我们不但可以证明每一个加法等式,还可以进一步证明自然数的加法结合律和交换率等一般规律。类似于加法的定义,还可以定义自然数的乘法并据此证明乘法的结合律、交换率和分配率等。如果大家对这方面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参考文献[1].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原来,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数学的一切,关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切,都不是建立在直觉之上,而是在接受几个公理的条件下通过理性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同时或许你还会有一种自由的感觉:正如你可以不接受欧几里得的公理而构造自己的几何体系一样,你也可以不接受上面的几个公理而建立自己的一套关于数的体系。你可以建立无数种奇奇怪怪的体系。不过如果是为了解释自然的话,至少从目前的角度看,现有的这套还是更好一些。一些历史背景上面所说的公理 1 - 5 便是著名的皮亚诺公理,它是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在 1889 年发表的。虽然描述这套公理体系的数学语言发生过不少变化,但这套体系本身一直延用至今。根据这个建立在公理基础之上的自然数体系,通过引入减法可以得到整数系,再引入除法得到有理数体系。随后,通过计算有理数序列的极限(由数学家康托提出)或者对有理数系进行分割(由戴德金提出)得到实数系 [2]。这一套公理化实数体系连同同时期魏尔斯特拉斯在微积分分析化过程中的贡献(例如极限定义中的 ε-δ 语言)一道,使得早已被人类应用两百多年的微积分学能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 [3]。参考文献[1] Analysis [M]. Terence Tao[2] 数学史概论(第二版)[M]. 李文林[3]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M]. Victor J. Katz转自果壳

文章TAG:数学  数学史  概论  了解  数学史概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