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几何弦长公式

求直线y=x+1交圆x2+y2=9的弦长。连立韦达定理求x1-x2的绝对值再乘以根号下…就可以

解析几何弦长公式

2,解析几何公式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1、 两点间距离:若 A (x1, y1), B (x 2, y2) ,则 AB (x2 x1)2 (y2 y1)2 2、 平行线间距离:若 l1 : Ax By C1 0, l2 : Ax By C2 0 则: d C1 C2 A2 B2 ③ l1 与 l2 相交 A1 B1 A2 B2平面解析几何,又称解析几何(英语:Analytic geometry)、坐标几何(英语:Coordinate geometry)或卡氏几何(英语:Cartesian geometry),早先被叫作笛卡儿几何,是一种借助于解析式进行图形研究的几何学分支。解析几何通常使用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研究直线、圆、圆锥曲线、摆线、星形线等各种一般平面曲线,使用三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来研究平面、球等各种一般空间曲面,同时研究它们的方程,并定义一些图形的概念和参数。在中学课本中,解析几何被简单地解释为:采用数值的方法来定义几何形状,并从中提取数值的信息。然而,这种数值的输出可能是一个方程或者是一种几何形状。1637年,笛卡儿在《方法论》的附录“几何”中提出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以哲学观点写成的这部法语著作为后来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提出微积分学提供了基础。对代数几何学者来说,解析几何也指(实或者复)流形,或者更广义地通过一些复变数(或实变数)的解析函数为零而定义的解析空间理论。这一理论非常接近代数几何,特别是通过让-皮埃尔·塞尔在《代数几何和解析几何》领域的工作。这是一个比代数几何更大的领域,不过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

解析几何公式

3,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中有哪几种常用的公式和简洁的做法

网页: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068675.html
这个看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068675.html

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中有哪几种常用的公式和简洁的做法

4,解析几何的重要公式

解析几何 1. 斜率的计算公式:(1) (2) (3)直线一般式中 2. 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直线过点,且斜率为. 斜截式 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5)一般式 (其中A、B不同时为0)平行,: (1); (2)均不存在 4. 两条直线的垂直,: (1). (2)不存在 5.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直线). 7. 到的角公式 . (,,) 8.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为(除直线),其中是待定的系数; 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其中是待定的系数. (2)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除),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 (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中当斜率k一定而b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λ是参变量. (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 (A≠0,B≠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 ,λ是参变量. 9. 圆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 (2)圆的一般方程 (>0). 半径= (3)圆的 10.圆的切线方程 (1)已知圆. ①过圆上的点的切线方程为;斜率为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 ③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可设为,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必有两条切线. 11. 圆系方程 (1)过点,的圆系方程是 ,其中是直线的方程,λ是待定的系数. (2)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λ是待定的系数. (3) 过圆: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是,λ是待定的系数. 1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 . 弦长= 其中. 13. 椭圆,,离心率.准线方程: 椭圆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双曲线(a>0,b>0),,离心率, 双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是. 抛物线:,焦点,准线。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 抛物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14. 双曲线渐近线方程:. (2)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3)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15. 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 抛物线焦半径.(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 过抛物线焦点的弦长 16.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或 P,其中 . 最大内切圆且过原点: 17.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2)焦点的坐标为; (3)准线方程是 18.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或 (弦端点A,由方程 消去y得到,,为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的斜率). 19. 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相交弦AB与CD,ABCD,则 20. 椭圆:,A、B为椭圆上的两点,OAOB,则 三角形ABO最大面积为,最小面积为 。 解析几何重要公式和结论

5,空间解析几何重心坐标公式

三个坐标和的1/3
可以用toolbox中的多边形转化成点工具,试试
A(x1,y1,z1),B(x2,y2,z2),C(x3,u3,z3)重心G((x1+x2+x3)/3,(y1+y2+y3)/3,(z1+z2+z3)/3)

6,求解析几何的倾斜角公式以及斜率公式

第一种用用玄长公式推 设直线 另一种用另一推理推,弦长等于2p/正弦a a为直线的倾斜角 这种快点,其实计着这种推理就可了
1.画出直角坐标系。 2.斜率其中一个定义为:在直角坐标系内,y/x的值,即 k = tanα 3.在数学用表正切部分查表即可,也可表示为反三角函数:α=arctank

7,解析几何中内积外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右手定则怎么理解有左手定

内积为 A·B=AxBx+AyBy+AzBz 结果是一个实数。外积为 AxB=i(AyBz-AzBy)+j(AzBx-AxBz)+k(AxBy-AyBx),结果是一个矢量,而且该矢量和A,B矢量之间符合右手定则,右手定则是定AxB方向,左手定则没有。
搜一下:解析几何中内积,外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右手定则怎么理解?有左手定则么?

8,求几个立体解析几何基本公式

劝你看一看“高等数学”里面的向量部分,或者“大学数学系的解析几何”吧,用向量的工具,那点分你留着吧. 平面:Ax+By+Cz+D=0 直线:x-a/l=y-b/m=z-c/n 或者参数方程:x=a+lt,y=b+mt,z=c+nt 点(a,b,c)到平面Ax+By+Cz+D=0距离: |Aa+Bb+Cc+D|/√A^2+B^2+C^2 其它的,不懂向量的话,公式很难记住啊!

9,找关于高中解析几何直线关于直线对称的公式

将直线写成参数形式,然后任取直线上一点关于另一条直线作对称点,再消去参数就可以得到所求直线的一般方程。注:“不要取两点做对称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来也是基本方法,禁止这种方法真是莫名其妙。
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是对称问题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类,其余几类对称问题均可以化归为点关于点的对称进行求解.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中点坐标公式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是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的延伸,处理这类问题主要抓住两个方面:①两点连线与已知直线斜率乘积等于-1,②两点的中点在已知直线上.直线关于点的对称问题,可转化为直线上的点关于某点对称的问题,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两对称直线是平行的. 我们往往利用平行直线系去求解.例 求直线2x+11y+16=0关于点p(0,1)对称的直线方程.分析 本题可以利用两直线平行,以及点p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求解,也可以先在已知直线上取一点,再求该点关于点p的对称点,代入对称直线方程待定相关常数.解法一 由中心对称性质知,所求对称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可设对称直线方程为2x+11y+c=0. 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 ,即|11+c|=27,得c=16(即为已知直线,舍去)或c= -38. 故所求对称直线方程为2x+11y-38=0.解法二 在直线2x+11y+16=0上取两点a(-8,0),则点a(-8,0)关于p(0,1)的对称点的b(8,2). 由中心对称性质知,所求对称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可设对称直线方程为2x+11y+c=0.将b(8,2)代入,解得c=-38.故所求对称直线方程为2x+11y-38=0.点评 解法一利用所求的对称直线肯定与已知直线平行,再由点(对称中心)到此两直线距离相等,而求出c,使问题解决,而解法二是转化为点关于点对称问题,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对称点坐标,再利用直线系方程,写出直线方程. 本题两种解法都体现了直线系方程的优越性.直线关于直线对称问题,包含有两种情形:①两直线平行,②两直线相交. 对于①,我们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去求解;对于②,其一般解法为先求交点,再用“到角”,或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例 求直线l1:x-y-1=0关于直线l2:x-y+1=0对称的直线l的方程.分析 由题意,所给的两直线l1,l2为平行直线,求解这类对称总是,我们可以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再利用平行直线系去求解,或者利用距离相等寻求解答.解 根据分析,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x-y+c=0,在直线l1:x-y-1=0上取点m(1,0),则易求得m关于直线l2:x-y+1=0的对称点n(-1,2),将n的坐标代入方程x-y+c=0,解得c=3,故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y+3=0.点评 将对称问题进行转化,是我们求解这类问题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路. 另外此题也可以先利用平行直线系方程写出直线l的形式,然后再在直线l2上的任取一点,在根据该点到互相对称的两直线的距离相等去待定相关常数.

文章TAG:解析几何公式解析  解析几何  公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