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六祖慧能和神秀禅师到底哪个修为高

没有说修为高不高的。只是六祖开悟的比神秀快点而已。
因为神秀当时有争夺之心,所以说他的揭句有是俗的名利之意,然而慧能当时只是想说一下自己的休佛心,所以说不染世俗之气,没有私,利之心

六祖慧能和神秀禅师到底哪个修为高

2,六祖坛经中神秀堨和慧能堨思想境界和修禅方式的异同

六祖坛经中神秀的偈颂和慧能偈颂从境界来说,慧能是见性的表现,神秀依旧未透彻佛理。从而也导致修行方式的不同,慧能是直指心性,一念顿入如来地的顿修法门;神秀是因次第进的渐修法门。看起来似乎二者有分别,其实两种修法是一个修法,只有渐次修行,才会有后来的顿悟。《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修需渐行,因次第进。这也就是两个偈颂的同异之处。

六祖坛经中神秀堨和慧能堨思想境界和修禅方式的异同

3,神秀和惠能是修行上的差异还是悟出的禅道

两者都有。因为惠能是利根,因此,他的修行速度比神秀大师快些。他所见的道,适合悟性高、根机好的修行者,称为顿门。而神秀虽然也是万中出一的佛教龙象,但悟性比六祖要差一些。他所悟的道,被称为渐门。那,两者有高低吗?没有。都是治病良药,只要对症,就是最好的。
试着答一下,不一定对。对于惠能和神秀,两人各有一首“悟道诗”(佛教中叫“偈子”),可说明各自的基本观点。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这是惠能的原文。后人把后面两句改成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没变,更加直截了当了。由此可见,神秀认为,要进入悟的境界,必须认清实质,把握本源,坚持不懈,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经过不断的思索,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才能达到禅的境界。而惠能则认为,法无定法,佛性常在。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只要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佛性,就可以进入禅的境界,无需经过艰苦的修行。即所谓“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陀”。现在来分析四个选项。佛教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而对于禅宗的“迷”与“悟”,找不出任何唯物的东西,全是唯心的。所以,a选项可以不予考虑。c选项是关于唯心主义的。那么二人的观点是主观还是客观呢?何为迷?何为悟?对于二人来说,全是自己的主观感受,没有也不会受到外界客观现实的影响。在“悟”的过程中,最多也只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启发或引导,而不会对“悟”的本质产生任何影响,因为二人都拒绝“惹尘埃”。所以,二人的观点全是主观唯心主义,不是客观唯心主义。c选项不对。d选项是关于能否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可知或不可知。我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了解不多,说不出所以然。但据我对禅宗的了解,我觉得禅宗对知与不知并不是太在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刻意混淆知与不知的区别。从两首偈子中,也看不出对知与不知的执着。所以,我认为d也不对。对于b选项,首先,辩证法并不是某个哲学理论所独有的,辩证法是方法论,而不是认识论。以唯物的观点使用辩证法,则为辩证唯物主义,以唯心的观点使用辩证法,则为辩证唯心主义了。在神秀看来,要“悟”,首先要把握本源和本质,那就是他的偈子中的前两句。要固守本源,不偏不倚,不动不移,孤枝独蔓,并从中悟得佛性。其思想可谓僵化。而惠能则认为,只要从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佛性出发,不在乎旁枝末节,不拘泥于具体的方式方法。只要知本心、识本性,就是悟。其思想可谓灵活多变,是符合辩证法的。据此,我认为,本题应当选b。

神秀和惠能是修行上的差异还是悟出的禅道

4,神秀与慧能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文章TAG:神秀  慧能  六祖慧能  和神  神秀与慧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