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乱频仍是什么意思

戰亂仍然頻頻發生

战乱频仍是什么意思

2,战乱频仍是什么意思

战乱频仍是一个组合词,意思是战争中乱糟糟的局面连续不断、频繁地发生。一、战乱1、释义战争的祸乱,战争中乱糟糟的局面。2、引证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特别是你外公有不少的著作,经过战乱,遗失了,回去我想也总可以收集得一些。”二、频仍1、释义连续不断,频繁发生。2、引证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八章一:“当时那些特权阶层的知识分子,面对着统治阶级内部篡夺频仍、相互屠杀的政治环境,都想在老庄的思想中寻求灵魂的寄托。”扩展资料战乱频仍的近义词:一、炮火连天1、释义意思是形容炮火非常猛烈。2、引证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二、战火纷飞1、释义形容战斗频繁、激烈。2、引证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

战乱频仍是什么意思

3,战事频仍是什么意思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兵戈意指战争,修辞:借代。兵戈频仍指战争频繁发生。

战事频仍是什么意思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后两句概括了什么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这个……《射雕英雄传》里黄蓉是不是用它忽悠过朱书生?
坡羊·潼关怀古朝代,百姓苦:张养浩原文,意踌躇;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百姓苦。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元代作者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杂诗其一翻译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注释】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6,陶渊明杂诗三是什么

其 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杂诗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注释①蒂(dì帝):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7,捕蛇者说的重点字词的翻译急需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之”:的。 “异”:奇特。 “质”:本体,指蛇身。 “而”:表并列。 “章”:彩色,花纹。 “触”:接触。 “尽”:全部,都。 “以”:而,如果。 “啮”:咬。 “御”:抵御。 “之”:代蛇毒。 “者”:指办法。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然”:然而。 “而”:如果。 “腊”:晒干。 “之”:代蛇。 “以”:用。 “为”:作,制成。 “饵”:药饵。 “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 “大风”:麻疯。 “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 “瘘”:脖子肿。 “疠”:恶疮。 “去”:除去。 “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 “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其”:指所要述说的事。 “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 “聚”:收聚。 “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其”:指蛇。 “二”:两次。 “募”:征集,召募。 “者”:指人。 “当”:当作。 “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入”:缴纳。 “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 “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者”:表停顿。 “专”:独占,享有。 “其”:指捕蛇以抵租赋。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之”:代蒋氏。 “则”:却。 “于”:在。 “是”:这事。 “嗣”:继承,接续。 “为”:做,干。 “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 “几”:几乎,差点儿。 “数”:多次。 言之,貌若甚戚者。 “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 “貌”:脸色。 “若”:好像。 “甚”:很。 “戚”:悲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悲”:怜悯。 “之”:代蒋氏。 “若”:你。 “毒”:怨恨。 “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 “将”:打算。 “告”:告诉。 “于”:及于,给。 “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 “更”(gēng):更换。 “役”:差事。 “复”:恢复。 “则”表连接,那么。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戚”:悲哀。 “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涕”:眼泪。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君”:敬称。 “将”:打算。 “生”:使动用法,使……活。 “之”:代自己,我。 “斯”:这。 “之”:的。 “未若”:不如。 “甚”:厉害。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向”:旧时,往昔。 “为”:做,干。 “病”:苦。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自”:从。 “世”:代。 “是”:这。 “乡”:行政区域单位。 “积”:累积。 “于”:到。 “岁”:年。 “生”:生活。 “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殚”:尽。 “竭”:穷尽。 “号(h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 “顿”:困厄。 “踣”:倒下。 “触”:接触,冒着。 “犯”:触犯。 “呼嘘”:呼吸。 “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 “往往”:常常。 “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曩”:往昔,从前。 “室”:家。 “焉”:语气词。 “非……则……”;不是……就是……。 “徙”:迁徙。 “尔”:语气助词,罢了。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写悍吏逞凶,两语是“互文”。 “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 “哗”:吵嚷,喧哗。 “虽”:即使。 “宁”:安宁。 “焉”:语气词,啊。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 “其缶”:那个瓦罐。 “弛”:放松。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谨”:谨慎小心。 “食”:饲,喂养。 “时”:按时。 “焉”:之,代蛇。 “退”:归家。 “甘”:味美。 “食”:吃。 “以”:而。 “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 “犯”:触犯,冒。 “二”:两次。 “熙熙”:快乐的样子。 “岂”:哪里。 “若”:像。 “旦旦”:天天。 “是”:代上句之“犯死”。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已”:已经。 “安”:怎么,哪里。 “毒”:怨恨。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愈”:更加。 “苛政”:残酷的政令。 “猛”:凶暴。 “于”:比。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乎”:于,对。 “是”:代孔子的话。 “今”:现在。 “以”:根据。 “观”:看。 “之”:代孔子之言。 “犹”:仍然。 “信”:可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孰”:谁。 “敛”:赋税。 “之”:的。 “毒”:害。 “甚”:超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故”:因此。 “为”:为了。 “之”:代上述之事。 “说”:写此“说”。 “以”:而,表目的。 “俟”:等待。 “夫”(f):指示代词,那。 “观”:考察。 “人风”:民风,民情风尚。 “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
“之”:的。 “异”:奇特。 “质”:底儿,花纹的衬托面,底色 “而”:表并列。 “章”:花纹。 “触”:碰。 “尽”:全部,都。 “以”:而,如果。 “啮”:咬。 “御”:抵挡。 “之”:指代蛇。 “者”:指办法。 “然”:然而。 “而”:表顺承。 “腊”:干肉,这里作动词,把肉晾干。 “之”:代蛇。 “以”:用。 “为”:制成为。 “饵”:药饵。 “已”:止,这里指治愈。 “大风”:麻风病。 “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瘘”:脖子肿。 “疠”:恶疮。 “去”:消除。 “死肌”:死肉,腐肉。 “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其”:指所要述说的事。 “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 “聚”:征集。 “岁”:每年。 “其”:指蛇。 “二”:两次。“募”:招募。 “者”:…的人。 “当”:充抵。 “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入”:缴纳。 “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 争奔走焉:“奔走”: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焉”:代词,指这件事。 “几”:几乎,差点儿。 “犯”:冒。 “斯”:此,这。 “弛然”:放心的样子。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缶”:瓦罐。 “殚”:尽。 “顿踣”:跌倒在地上。 “竭”:尽。 “嗣”:继承。 “赋”:征收,敛取。字词读音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luán)踠 瘘(lòu) 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 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一词多义 者 有蒋氏者:…..的人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貌若甚戚者:的样子 若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貌若甚戚者: 好像 为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制成为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干 故为之说:写 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 赋 岁赋其二:征收 孰知赋敛之毒……:赋税 疠 可以已……瘘、疠: 恶疮 呼嘘毒疠:疫病,疫气 入 当其租入:缴纳 竭其庐之入:收入 岁 岁赋其二:每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年 甚 貌若甚戚者: 很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超过 毒 若毒之乎: 怨恨 呼嘘毒疠:有毒的 孰知赋敛之毒……: 害 生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 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谨食之:喂养 观 今以蒋氏观之: 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虚词总结 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 悍吏之来吾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做翻译。 问之,则曰:代词,代指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指捕蛇这件事 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代指蛇咬后的伤势 言之,貌若甚戚者:代指前面的话语 以 以啮人:假设连词,如果 以王命聚之:用 而吾以捕蛇独存:靠 今以蒋氏观之: 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用来 以尽吾齿:来 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句末语气词 时而献焉:代蛇 今其室十无一焉:用于句末,带有估计的语气 于 吾祖死于是:在 余将告于莅事者:给 积于今六十岁矣:及于,到 苛政猛于虎也: 比 虚词重点:而 黑质而白章:并列 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哀而生之乎:递进 而乡邻之生日蹙:转折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修饰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转折 哗然而骇者:修饰 恂恂而起:修饰 弛然而卧:修饰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承接 时而献焉:承接 退而甘食:承接 熙熙而乐:修饰 余闻而愈悲:承接通假字 非死则徙尔 尔通:"耳" 翻译:罢了重点字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生,使……活下去) 触风雨,犯寒暑(顶着)( 冒着) 非死则徙尔(相当于“不是……就是……” “尔”同“耳”,罢了,表示陈述语气)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乎,介词,同“于”,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作补语,可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这句是互文 哗然而骇者(然,助词,表示“……的样子” 者,代词,可译为“的情景”或“的气势”)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岂若,哪里像 是,这,指冒死的危险) 又安敢毒耶(怎么,哪里反问句,译为“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苛政猛于虎也(译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介宾短语用法之一,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柳宗元引用这句话,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 吾尝疑乎是(代“苛政猛于虎”)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以为,把......制成) 岁赋其二(征收) 而乡邻之生日蹙(窘迫) 则熙熙而乐(快活的样子) 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俟,等待 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赋敛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重点词语解释: 章:花纹。 聚:征集。 莅事者:管政事的,指地方官。 戚:悲伤。 涕:眼泪。 向:从前。 是:这。 齿:年龄。 安敢:怎么敢。 顿踣:跌倒在地上。 隳突:骚扰。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食:喂养。 熙熙:快乐的样子。 于是:在这件事上。 嗣:继承着。 毒:怨恨。 俟:等待。 走:奔走。 募:招募。 岁:年。 何如:怎么样呢。 涕:眼泪 向:假使 病:困苦不堪 古今异义: 向吾不为斯役(向 古:假使 今:方向) 则久已病矣 (病 古:困苦不堪 今:生病) 以尽吾齿 (齿 古:岁月 今:牙齿)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 古:可以用来 今:能够) 去死肌 (去 古:去除 今:到...地方)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 古:到处 今:常常) 汪然出涕曰(汪然 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 今:水深的样子)
“之”:的。 “异”:奇特。 “质”:底儿,花纹的衬托面,底色 “而”:表并列。 “章”:花纹。 “触”:碰。 “尽”:全部,都。 “以”:而,如果。 “啮”:咬。 “御”:抵挡。 “之”:指代蛇。 “者”:指办法。 “然”:然而。 “而”:表顺承。 “腊”:干肉,这里作动词,把肉晾干。 “之”:代蛇。 “以”:用。 “为”:制成为。 “饵”:药饵。 “已”:止,这里指治愈。 “大风”:麻风病。 “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瘘”:脖子肿。 “疠”:恶疮。 “去”:消除。 “死肌”:死肉,腐肉。 “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其”:指所要述说的事。 “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 “聚”:征集。 “岁”:每年。 “其”:指蛇。 “二”:两次。“募”:招募。 “者”:…的人。 “当”:充抵。 “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入”:缴纳。 “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 争奔走焉:“奔走”: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焉”:代词,指这件事。 “几”:几乎,差点儿。 “犯”:冒。 “斯”:此,这。 “弛然”:放心的样子。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缶”:瓦罐。 “殚”:尽。 “顿踣”:跌倒在地上。 “竭”:尽。 “嗣”:继承。 “赋”:征收,敛取。字词读音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luán)踠 瘘(lòu) 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 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一词多义 者 有蒋氏者:…..的人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貌若甚戚者:的样子 若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貌若甚戚者: 好像 为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制成为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干 故为之说:写 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 赋 岁赋其二:征收 孰知赋敛之毒……:赋税 疠 可以已……瘘、疠: 恶疮 呼嘘毒疠:疫病,疫气 入 当其租入:缴纳 竭其庐之入:收入 岁 岁赋其二:每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年 甚 貌若甚戚者: 很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超过 毒 若毒之乎: 怨恨 呼嘘毒疠:有毒的 孰知赋敛之毒……: 害 生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 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谨食之:喂养 观 今以蒋氏观之: 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虚词总结 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 悍吏之来吾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做翻译。 问之,则曰:代词,代指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指捕蛇这件事 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代指蛇咬后的伤势 言之,貌若甚戚者:代指前面的话语 以 以啮人:假设连词,如果 以王命聚之:用 而吾以捕蛇独存:靠 今以蒋氏观之: 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用来 以尽吾齿:来 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句末语气词 时而献焉:代蛇 今其室十无一焉:用于句末,带有估计的语气 于 吾祖死于是:在 余将告于莅事者:给 积于今六十岁矣:及于,到 苛政猛于虎也: 比 虚词重点:而 黑质而白章:并列 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哀而生之乎:递进 而乡邻之生日蹙:转折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修饰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转折 哗然而骇者:修饰 恂恂而起:修饰 弛然而卧:修饰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承接 时而献焉:承接 退而甘食:承接 熙熙而乐:修饰 余闻而愈悲:承接通假字 非死则徙尔 尔通:"耳" 翻译:罢了重点字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生,使……活下去) 触风雨,犯寒暑(顶着)( 冒着) 非死则徙尔(相当于“不是……就是……” “尔”同“耳”,罢了,表示陈述语气)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乎,介词,同“于”,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作补语,可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这句是互文 哗然而骇者(然,助词,表示“……的样子” 者,代词,可译为“的情景”或“的气势”)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岂若,哪里像 是,这,指冒死的危险) 又安敢毒耶(怎么,哪里反问句,译为“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苛政猛于虎也(译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介宾短语用法之一,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柳宗元引用这句话,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 吾尝疑乎是(代“苛政猛于虎”)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以为,把......制成) 岁赋其二(征收) 而乡邻之生日蹙(窘迫) 则熙熙而乐(快活的样子) 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俟,等待 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赋敛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重点词语解释: 章:花纹。 聚:征集。 莅事者:管政事的,指地方官。 戚:悲伤。 涕:眼泪。 向:从前。 是:这。 齿:年龄。 安敢:怎么敢。 顿踣:跌倒在地上。 隳突:骚扰。
“之”:的。 “异”:奇特。 “质”:底儿,花纹的衬托面,底色 “而”:表并列。 “章”:花纹。 “触”:碰。 “尽”:全部,都。 “以”:而,如果。 “啮”:咬。 “御”:抵挡。 “之”:指代蛇。 “者”:指办法。 “然”:然而。 “而”:表顺承。 “腊”:干肉,这里作动词,把肉晾干。 “之”:代蛇。 “以”:用。 “为”:制成为。 “饵”:药饵。 “已”:止,这里指治愈。 “大风”:麻风病。 “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瘘”:脖子肿。 “疠”:恶疮。 “去”:消除。 “死肌”:死肉,腐肉。 “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其”:指所要述说的事。 “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 “聚”:征集。 “岁”:每年。 “其”:指蛇。 “二”:两次。“募”:招募。 “者”:…的人。 “当”:充抵。 “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入”:缴纳。 “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 争奔走焉:“奔走”: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焉”:代词,指这件事。 “几”:几乎,差点儿。 “犯”:冒。 “斯”:此,这。 “弛然”:放心的样子。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缶”:瓦罐。 “殚”:尽。 “顿踣”:跌倒在地上。 “竭”:尽。 “嗣”:继承。 “赋”:征收,敛取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选自《柳宗元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编辑本段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上有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的。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恶疮;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忧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说:“您是同情我,想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迁徙,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时疫的毒气,处处是死人成堆。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心满意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是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情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的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悲伤了。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横征暴敛的危害比这种蛇的毒还厉害呢!所以我(为此)写了这篇说(文体),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编辑本段注释 “之”:的。 “异”:奇特。 “质”:底儿,花纹的衬托面,底色 “而”:表并列。 “章”:花纹。 “触”:碰。 “尽”:全部,都。 “以”:而,如果。 “啮”:咬。 “御”:抵挡。 “之”:指代蛇。 “者”:指办法。 “然”:然而。 “而”:表顺承。 “腊”:干肉,这里作动词,把肉晾干。 “之”:代蛇。 “以”:用。 “为”:制成为。 “饵”:药饵。 “已”:止,这里指治愈。 “大风”:麻风病。 “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瘘”:脖子肿。 “疠”:恶疮。 “去”:消除。 “死肌”:死肉,腐肉。 “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其”:指所要述说的事。 “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 “聚”:征集。 “岁”:每年。 “其”:指蛇。 “二”:两次。“募”:招募。 “者”:…的人。 “当”:充抵。 “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入”:缴纳。 “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 争奔走焉:“奔走”: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焉”:代词,指这件事。 “几”:几乎,差点儿。 “犯”:冒。 “斯”:此,这。 “弛然”:放心的样子。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缶”:瓦罐。 “殚”:尽。 “顿踣”:跌倒在地上。 “竭”:尽。 “嗣”:继承。 “赋”:征收,敛取。 字词读音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luán)踠 瘘(lòu) 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 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一词多义 者 有蒋氏者:…..的人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貌若甚戚者:的样子 若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貌若甚戚者: 好像 为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制成为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干 故为之说:写 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 赋 岁赋其二:征收 孰知赋敛之毒……:赋税 疠 可以已……瘘、疠: 恶疮 呼嘘毒疠:疫病,疫气 入 当其租入:缴纳 竭其庐之入:收入 岁 岁赋其二:每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年 甚 貌若甚戚者: 很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超过 毒 若毒之乎: 怨恨 呼嘘毒疠:有毒的 孰知赋敛之毒……: 害 生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 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谨食之:喂养 观 今以蒋氏观之: 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 虚词总结 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 悍吏之来吾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做翻译。 问之,则曰:代词,代指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指捕蛇这件事 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代指蛇咬后的伤势 言之,貌若甚戚者:代指前面的话语 以 以啮人:假设连词,如果 以王命聚之:用 而吾以捕蛇独存:靠 今以蒋氏观之: 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用来 以尽吾齿:来 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句末语气词 时而献焉:代蛇 今其室十无一焉:用于句末,带有估计的语气 于 吾祖死于是:在 余将告于莅事者:给 积于今六十岁矣:及于,到 苛政猛于虎也: 比 虚词重点:而 黑质而白章:并列 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哀而生之乎:递进 而乡邻之生日蹙:转折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修饰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转折 哗然而骇者:修饰 恂恂而起:修饰 弛然而卧:修饰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承接 时而献焉:承接 退而甘食:承接 熙熙而乐:修饰 余闻而愈悲:承接 通假字 非死则徙尔 尔通:"耳" 翻译:罢了 重点字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生,使……活下去) 触风雨,犯寒暑(顶着)( 冒着) 非死则徙尔(相当于“不是……就是……” “尔”同“耳”,罢了,表示陈述语气)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乎,介词,同“于”,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作补语,可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这句是互文 哗然而骇者(然,助词,表示“……的样子” 者,代词,可译为“的情景”或“的气势”)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岂若,哪里像 是,这,指冒死的危险) 又安敢毒耶(怎么,哪里反问句,译为“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苛政猛于虎也(译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介宾短语用法之一,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柳宗元引用这句话,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 吾尝疑乎是(代“苛政猛于虎”)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以为,把......制成) 岁赋其二(征收) 而乡邻之生日蹙(窘迫) 则熙熙而乐(快活的样子) 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俟,等待 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赋敛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重点词语解释: 章:花纹。 聚:征集。 莅事者:管政事的,指地方官。 戚:悲伤。 涕:眼泪。 向:从前。 是:这。 齿:年龄。 安敢:怎么敢。 顿踣:跌倒在地上。 隳突:骚扰。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食:喂养。 熙熙:快乐的样子。 于是:在这件事上。 嗣:继承着。 毒:怨恨。 俟:等待。 走:奔走。 募:招募。 岁:年。 何如:怎么样呢。 涕:眼泪 向:假使 病:困苦不堪 古今异义: 向吾不为斯役(向 古:假使 今:方向) 则久已病矣 (病 古:困苦不堪 今:生病) 以尽吾齿 (齿 古:岁月 今:牙齿)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 古:可以用来 今:能够) 去死肌 (去 古:去除 今:到...地方)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 古:到处 今:常常) 汪然出涕曰(汪然 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 今:水深的样子) 编辑本段讨论讲解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解释为“你”),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将是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奥,笔端犀利,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编辑本段主旨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横征暴敛的残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本文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捐杂税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一. 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 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多角度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乡邻赋敛之苦”对比“ 蒋氏捕蛇之乐” ;乡邻 因赋税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的现实与蒋氏以捕蛇独存;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这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纵横,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对比的写法。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柳宗元 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编辑本段整体感知 1。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记述蒋氏的故事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敢于直陈时弊、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2。结构分析 蛇毒之剧,功能特殊(铺垫) 交代捕蛇的缘由捕蛇来由揭露苛捐重赋带来的深重灾难概述蒋氏三代悲惨遭遇同情劳动人民蒋氏自诉心曲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蒋氏自陈心曲议论,点明主旨—苛政猛于虎

文章TAG:战乱  频仍  仍是  是什么  战乱频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