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南京颐和路的房子为什么不能住

遗址。南京颐和路的房子是民国时期政府高官所居住的地方,当时称为公馆区,这里有许多民国政府要员的宅第公馆。被国家列为遗址,只可以观赏,不能进行居住。

南京颐和路的房子为什么不能住

2,颐和路的介绍

颐和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内,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南到西康路、天竺路,东北到江苏路圆环,与山西路、江苏路、宁海路、珞珈路以及四卫头交汇,中间与琅琊路、牯岭路交汇。

颐和路的介绍

3,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是给人住的还是做公园

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是民国建筑博物馆,其中十二片区26幢建筑,有现代文化体验酒店。在2015年4月,已经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扩展资料: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颐和公馆)内的26幢建筑,外观基本上保持了民国风貌,内部装修和陈设也显示了对民国元素的强调和追求。片区内的陈布雷、薛岳故居,都保留了一个陈列原主人生平图片、著作和手迹的书房。黄仁霖故居则将作为片区的文化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这都是注入现代生活因素的有益实验。文化馆附设的咖啡座,陈设典雅,壁间挂着民国南京老明信片,服务员身着洁白的中式服装,处处呈现旧时风情。中餐馆里以民国菜为主打,每一个菜的命名都有与民国人物、民国事件相关的典故。可以说,这个路子是对的,味道是正的,特色已经开始显露。颐和路片区留存着南京目前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第十二片区面积约为整个公馆区的十分之一。在这个片区内,始建于1920年至1930年的26幢历史建筑,经过保护性修缮及活化利用,打造成了颐和公馆近现代文化体验酒店。在追寻民国文化的漫漫古道上,颐和公馆也特地拿出其中的几栋名人故居积攒各种文化精粹,重塑逝去的民国传奇。内容涵盖民国服饰、饮食文化、昆曲和教育书籍等方面。徜徉其间,从建筑流连到历史,从饮食上升至艺术,令人仿佛置身于民国的年代当中,感知文化的过去和现在。民国建筑彩铅绘画展由画家蔡震先生创作的《梧桐树下——南京民国建筑风情》彩铅画展,100幅画作,5万字配文故事,充分展示南京民国建筑的当代风貌。(周二、周六休馆)“国民衣着摩登都会”民国服饰展透过舒展飘逸的长衫、婉约诗意的旗袍,仿佛能够触摸到民国时代的倩影。(周二、周六休馆)艺风堂民国教育书籍展此次民国教育书籍展展出的近150本与民国教育相关的珍贵原版图书,均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礼训先生旧藏,涉及的教育内容丰富可观。(周二、周六休馆)梦桐墅民国饮食文化展展出了一批“金陵厨王”胡长龄老先生生前保留的珍贵书籍、照片,记录了其在民国饮食文化传承中做出的卓越功勋。(周二、周五休馆)薛岳抗战陈列馆此次在薛岳故居集中展示了一批记录薛岳抗战历程的珍贵资料以及他亲笔写下的书信。(周二、周五休馆)民国昆曲资料展老旧的照片萦绕着昆曲吟唱,泛黄的书籍交织着丝竹之音,为您带来不一样的民国感受。(周二、周五休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

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是给人住的还是做公园

4,为什么说 一条颐和路 半部民国史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南京的颐和路,虽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是却印证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地位,与习惯了在游客面前“抛头露面”的总统府不同,颐和路公馆区更像“养在深闺”。到了南京,从总统府出发,沿中山路向西绕过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再往北一拐,就到了颐和路,不过十几分钟车程。梧桐敛去喧嚣,延伸出布满民国建筑的寂静街区,恍如隔世。1929年12月31日,蒋介石颁布了《首都计划》,视“居住为人类生活之大端”,《计划》将南京住宅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建别墅和花园洋房;第二、三等级建公寓、普通楼房;第四等级为棚户区。到1933年,由于后期经费不足和抗战爆发等多种原因,只有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一批样式新颖、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这里的住户,除了政府要员,便是外国使节,非富即贵,人们自然将这里称作公馆区。公馆区位于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总面积69万平方米,想象一下72万平方米的故宫,颐和路公馆区的大小也就不难得知。颐和路公馆区,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别墅建筑群。“民国建筑看南京”的说法,早已有之。从1927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花了22年的时间在此安家落户,又匆忙离去,带不走的官邸、宅第与都城一起,进入历史,而在这里,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是南京市一级保护文物,说起它的主人黄仁霖是蒋介石的后勤总管、励志社总干事。1929年元旦集会上,黄仁霖开启了自助餐的先河,从蒋介石开始,每位军政大员都端着自己的盘子,沿着柜台顺次前行,挑选自己所需的食物。这种方式既节省费用,又便于管理,很快风靡全国。初次之外,在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黄仁霖又向全国推广了一种新的结婚仪式,就是集体婚礼。第一次集体婚礼在中山东路励志社大礼堂举行,有100多对新人参加,场面颇为壮观。另一幢一级保护建筑是宁海路17号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不仅体量大,艺术风格也很独特,门前两根罗马柱雕饰十分精美。这幢房子也是1936年所建,刘嘉树是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中被共产党军队俘虏次数最多的一位,共有三次。最后一次是1949年1月,在广西战役中,他的兵团被解放军38军打得节节败退,他成了俘虏。作为军人,一直在前线作战,南京这幢楼房,刘嘉树并没住过几天。以前叫颐和路34号,此公馆原是汪精卫住处。颐和路38号是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但黑色的大门和白色的楼体形成的反差还是让人感觉有些怪异。在汪伪时代,这里的地位相当于中央军校内的憩庐,相当于中山陵西麓的小红山公馆,这里在1940年11月迎来的新主人,汪精卫。汪精卫是国民党要员中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一位了。三十年代初,担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寄居在中山北路的孙利楼内,后来虽然在中山门外陵园西村兴建了一幢精巧别致的别墅,但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中。南京沦陷的时候,汪精卫怎么也想不到,他重回南京的那段历史,会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上被冠上“伪”字。位于江苏路15号的老建筑,专家考证为民国拥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的公馆。而在此之前,许多历史资料则认为陈布雷公馆在湖南路508号,但是在湖南路的508号上似乎已难寻踪迹,陈布雷的寓所就这样失踪了?其实,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陈布雷一家也从重庆回到南京,在市长马超俊的帮助下租住在湖南路508号。陈布雷公馆所在的湖南路是按照由东向西的顺序排列的。其508号就排列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位置上。所以,当年的陈公馆并没有消失,它就是坐落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那幢别致的小楼。

文章TAG:颐和路颐和路  南京  颐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