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叔齐的齐读什么

ji

叔齐的齐读什么

2,古人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简介

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末期孤竹国(河北卢龙)国君的儿子。他们的父亲最喜欢三儿子叔齐,有意立他为太子,将来继承君位。但当时的规矩是长子做太子、继君位,国君觉得很为难。就在这时,国君生病死了。大臣们尊重他的意愿,请三儿子叔齐继位。叔齐心里非常不安,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不肯,说:“这是父亲的意思。”两人争让不下,最后伯夷索性逃走了事。叔齐还是不肯即位,他认为应当遵守规矩,老大不在,就由老二继位,自己是老三,不能继位。为了避免矛盾,他也逃走了。大臣们只好把老二立为国君。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后来的周文王)有德行,便决定投奔西伯昌。西伯昌知道了两人的身份和来历,非常高兴,当即把他们留了下来。不久,西伯昌去世,武王即位,让士兵穿着孝服出征伐纣。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进谏道:“父亲死了不埋葬,却要去打仗,这能说是孝吗?你是臣子,却去打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手下想要杀死他们。姜太公说:“他们虽然反对出征,但作为纣王的臣子,他们算是尽了义,还是放他们走吧。”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和叔齐认为武王的做法可耻,决定不食周粟。他们隐居在首阳山(山西永济),采薇而食,终于饿死。他们的忠义行为受到后人的赞扬。

古人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简介

3,叔齐的齐读什么

叔齐 是个人名拼音:[shū qí][释义] 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 ),字公达 , 齐为谥号。
ji

叔齐的齐读什么

4,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商朝末年,北方有一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国王复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墨胎允,字公信,谥号“夷”,二儿子名字不详,三儿子墨胎智,字公达,谥号“齐”。因为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后世称大儿子墨胎允为“伯夷”,三儿子墨胎智为“叔齐”。这兄弟俩都秉性忠厚,谦虚有礼,但是老国王却比较偏爱三儿子叔齐。按照当时的传统惯例,应册立长子伯夷为世子,日后继承王位,但老国王在临终前却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叔齐,并嘱咐叔齐一定要把孤竹国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叔齐为了让父王临终能闭眼,满口答应了。而叔齐在父王死后,觉得由自己来继承王位,与祖制度不符,同时也觉得大哥伯夷比自己的德才要高,所以提出要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到也是爽快,直接就给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不敢违背父王的遗命。同时为了不让叔齐为难,伯夷连夜出走离开了孤竹国。伯夷这么一走,其实让叔齐更加为难了,因为这时叔齐再去继承王位的话,就有故意下套逼走大哥伯夷的嫌疑,在道德上站不脚。思量再三,叔齐以寻找大哥伯夷为名,也连夜的逃离了孤竹国。伯夷、叔齐都走了,这下孤竹国的大臣们着急了。 幸好老国王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儿子,众大臣没有办法,只好让二儿子继承了孤竹国的国王之位。叔齐离家出走后,在外面风餐露宿,多方打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是找到了自己的大哥伯夷,兄弟重逢,相拥而泣。哭完了,兄弟俩觉得不能再这么四处漂泊了,应该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养老。后来听一位白发老翁给他们推荐,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那里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善待老人,是一个世外桃源,安身养老的好地方。于是伯夷、叔齐当即决定去投奔。因为那时的交通也不方便,这兄弟俩到达时,周文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了王位。赶巧这天他俩遇到周武王和姜子牙挥师东进讨伐殷纣王,周文王的灵牌就挂在战车上。当时这兄弟俩就很不爽了,上前就勒住了武王的马缰,大声问道:“武王,您是一位贤明的君王,可为什么要去攻打商纣?”周武王回答的自然是那一套固定的说辞“商纣祸国殃民,弄得民不聊生。昏庸无道,十分残暴,百姓忍无可忍,我是顺应民意,替天行道!”。这兄弟俩又说道:“管他是不是昏君,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我们做臣子的只能好言相劝,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 还有,你的父亲死了不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这时,武王的几个随从都听不下去了,拔刀就要杀了这兄弟俩,幸亏姜子牙出面替这兄弟俩说话,说他们是有气节的人,杀不得,赶到一边去就可以了。周武王平了商纣,天下尽归于周时,伯夷、叔齐这兄弟俩又跳出来了,他们觉得臣子杀君主是奇耻大辱,于是他们对外宣布,从今以后不与周朝的人来往,不与周朝的人说话,不种周朝人的地,不吃周朝人地里长的粮食。为此这兄弟俩隐居到了人烟稀少的首阳山(今山西省南部),在山上挖野豌豆吃。后来有人在首阳山偶遇他俩,这人估计也是想害这兄弟俩,于是跟他们说:“你们不是说过不吃周朝的粮食吗?现在天下都是周朝的了,所以天下所有的粮食都是周朝的,你们吃的这野豌豆也是属于周朝的粮食!”于是这兄弟俩也是够缺心眼的,从此以后就真的不吃任何东西了。再后来天上的神仙被这兄弟俩的“义举”感动了,于是派了一只仙鹿每天下界去给这兄弟俩挤奶喝。喝了几天奶后,这兄弟俩偷偷的合计把这只鹿给杀了吃肉,结果被仙鹿给听到了,从此不再下界给他俩送奶了。结果伯夷、叔齐最终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扩展资料: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伯夷叔齐是抱节守志的典范。参考链接:伯夷叔齐_百度百科

5,叔齐让伯夷 让是什么意思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叔齐让伯夷 的“让” 是辞让、退让、谦让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具体内容是:武王看到纣王无道,兴兵伐纣,伯夷叔齐劝阻说,纣王是天子,你是臣子,臣子伐天子,大逆不道。天子再错也是天子,大家都要忍受。要多一些宽容和妥协精神。
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 让位的意思

6,伯夷与叔齐生平简介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何意

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他们的传记里写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7,伯夷叔齐饿死的神话故事

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原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 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文章TAG:什么  叔齐  叔齐的齐读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