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起源及演变历史

书法起源于远古社会的象形文字然后是商朝的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书法起源及演变历史

2,书法发展演变历程是什么

书法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渐渐出现甲骨文、金文、秦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点画结构美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中国字的部首组合方式无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这些原则主要是比例原则、均衡原则、韵律原则、节奏原则、简洁原则,等等。这里特别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则,其中黄金分割比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例,对点画结构美非常重要。

书法发展演变历程是什么

3,列举我国汉字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好像是这样的哦
横竖点撇折,书九州风采;篆隶行楷草,载中华文明。希望会有帮助!

列举我国汉字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4,书法的演变过程

关于书法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几个阶段。1、甲骨文,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我们称其为“甲骨文”。甲包括龟的腹甲与背甲,骨多为牛的肩胛骨与肋骨。2、大篆,周朝的字体,是一种笔画较繁复的篆书。从邈远幽暗年代名世,在书法后期漫长演变进程中,有着极强的母本意义。3、小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通融其他各国的字体,对字体进行简化,并且取消异体字,创制出了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4、隶书,隶书的演变在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词汇:隶变,在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5、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是汉代以后由隶书演变为了章草,然后有了今草,狂草。6、楷书,从汉隶演变而来,具体为汉隶—魏碑—唐楷,魏碑是不成熟的楷书,而唐楷则影响了后代很多大家。7、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书体,更具有实用性。

5,简介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书法的演变由汉字起,汉字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国汉字的演变改革,不是以书法艺术为前提,而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改革简化后的字体,却总是为后来的书法家所掌握,成为书法艺术表现的新体。同一种字体,在不同阶段,自有不同的体貌,以至一字多体,形态不一,不断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

6,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三、书法艺术的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其二,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史载: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观者纷至,致使酒店兴隆。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婉丽风流和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已达到成熟阶段。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大批文人荟萃江东。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四、书法艺术进入个性化时代  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著名的是宋四家: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元代书家、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书家不事丹青尤可,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陈亦禧、姜宸英,他们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不少还是宫廷书家。同时由于他们过多的沾染馆阁习气,终不免走下坡路。游弋于碑帖之间的书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书初学欧,染馆阁习气,后仿黄山谷,又受石涛隶书影响,揉入画兰、竹之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征。  但是,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广义舟双楫》是碑学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碑学及碑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7,中国历史书法演变的过程

殷商时期-甲骨文西周时期-铭(金)文东周时期-石鼓文秦朝-小篆汉代-隶书魏晋-真(楷)书、行书、草书唐朝-楷书、行书、草书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此后由于战乱,书法的发展开始缓慢
商朝-----甲骨文 西周------铭文 东周------石鼓文 秦朝------小篆 汉朝------隶书 唐朝------楷书。
甲骨文,金文(殷商)小纂(秦朝)隶书(汉朝)楷书(魏晋时期)——上面是中国字的演变过程也有一种是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历史书人教版的必修二商应该有

8,书法的演变过程

最早刻的甲骨文和金文,个人认为这两种没有什么美感,篆书开始有范儿,体形变美,但起笔收笔没什么笔法,隶书美,蚕头燕尾是经典,写起来容易且漂亮,楷书笔法忒多了,写着有点累,尤其是唐朝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行书也好看,更重要的是实用性比楷书强百倍,你能想象给人家写个信还要用楷书一笔一划么,当然这也不绝对,草书应该就是为了欣赏吧,写信要用草书估计收信的看不看的懂都是问题,还浪费信纸…以上都是我自己想的,若要官方正经解答,还请楼主问阿百…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9,书体的演变

最早诞生的是甲骨文,随后是金文即大篆,小篆,隶书,章草几乎与隶书同时,楷书,行书,草书
楷体 行书 草书
『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 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后附) 1、古文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甲古文 金文 (后附) 2、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传说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石鼓文图片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秦 小篆《泰山刻石》 现藏泰山岱庙 3、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东汉 隶书《曹全碑》 现藏西安碑林 东汉 隶书 《张迁碑》 现陈列于岱庙碑廊 4、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 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楷书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5、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流利而不草率,工整而不拘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被认为是行书第一。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6、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草书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字形相连、笔划飞舞、生动简约,最能充分抒发艺术家的豪迈情绪,体现创作者的个性风格。唐代的张旭和怀素是最优秀的草书家,书写速度极快,落笔龙飞凤舞,字迹难以辨认,被称为“狂草”,张旭被后人称为“草圣”。 唐 张旭 《肚痛帖》 唐 怀素 《千字文》

10,书体怎样演变

『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  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后附)  1、古文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甲古文 金文 (后附)  2、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传说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石鼓文图片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秦 小篆《泰山刻石》 现藏泰山岱庙  3、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东汉 隶书《曹全碑》 现藏西安碑林  东汉 隶书 《张迁碑》 现陈列于岱庙碑廊  4、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 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楷书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5、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流利而不草率,工整而不拘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被认为是行书第一。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6、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草书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字形相连、笔划飞舞、生动简约,最能充分抒发艺术家的豪迈情绪,体现创作者的个性风格。唐代的张旭和怀素是最优秀的草书家,书写速度极快,落笔龙飞凤舞,字迹难以辨认,被称为“狂草”,张旭被后人称为“草圣”。  唐 张旭 《肚痛帖》  唐 怀素 《千字文》
甲骨文篆书隶书起源于秦朝的小篆,晋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草书起源于汉代,梁开帝萧衍《草书状》认为,今草的产生是由于:“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说明了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到草书之名的是《说文解字?叙》,叙中明确指出“汉兴有草书”。从汉到唐,先后出现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主要形式。“章草”具有严格的条理法则,所以人们把汉代隶书笔法的草书称为“章草”,把后来带楷书笔法的草书称为“今草”。通常所说的草书就是指“今草”。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精妙绝伦,人称“草圣”。唐人张怀瓘《书断》则把张芝的章草、今草列为神品。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草书书法这张旭,字伯高,首创“狂草”,人称“草仙”。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楷书是在汉隶基础上省改波磔、增加钩挑而成的一种书体也叫“正书”“真书”。楷书由汉隶蜕变而来,所以历史上还称它为“今隶”。至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体势,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书体。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单间的一种书体,也是日常最常用的一种书体,因此又可以说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唐人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事实上,行书正是为了补救草书难以辨认和楷书书写太慢而产生的

文章TAG:书法的演变过程书法  演变  演变过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