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包公三勘蝴蝶梦唱腔特点

《包公三勘蝴蝶梦》唱腔特点是既有高抗挺拔、豪放激越,又有柔美舒畅、甜脆华丽,悠扬委婉的唱腔。《包公三勘蝴蝶梦》评剧剧目,系根据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名著《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改编。主要讲述了皇亲葛彪,依仗权势,鲜灵霞大师饰演王孟氏,横行乡里,长街纵马,将王老汉撞伤,并将其打死。王老汉的三个儿子与葛辩理,双方动起手来,群殴中王之三子失手将葛打死。葛府将王氏三兄弟送至县衙,判以死罪。母亲王孟氏为讨公道,告至包拯台前。案情复杂,使包拯左右为难。蝴蝶仙托梦与包,令包醒悟,秉公办案,使王氏母子终得团聚。

包公三勘蝴蝶梦唱腔特点

2,评剧李三娘打水戏词

评剧李三娘打水的片段的唱词是鲜灵霞的《井台会》。戏词:数九隆冬雪花儿飘,受罪的李三娘把水挑出门来西北风只刮得透骨冷寒风刺面如同扎尖刀,只冻得我浑身打颤把牙咬手足麻木好似冷水浇,雪花满地路难走恨只恨老天爷降下鹅毛只下得茅屋草舍似雪冻,只下得树枝儿似银条老天爷降得非是雪,分明是降下来的这个杀人刀我不怨天来不怨地,埋怨丈夫叫刘嵩你到幽州投军去报效,你为什么十六年的光景人不回来信不捎你把我撇在西沛县,哥嫂的家中受煎熬我的哥哥念同胞,待我心肠好嫂嫂待我心太刁,白天里挑水拾树杆,夜晚研磨五更敲我穿不暖吃不饱,度日如年心似油浇在十六年前——在磨房产生我那咬脐子儿啼哭惊动了我的嫂嫂嫂嫂要把我儿害,多亏窦成抱儿远走逃自别后从未见过儿的相貌,也不知如今我儿长得有多高我哭声苦啊,怎不回转娘的儿啊,难道说你也把为娘我忘掉哭哭啼啼往前走,险些摔倒井台冰雪滑又高,辘辘似冰如针刺手三娘我每日数次把你摇扩展资料:剧情梗概五代时,沙陀人刘知远随母改嫁,被继父逐出家中,流落荒庙,被同村富室李大公收留。李大公将女儿李三娘嫁与刘知远,而李三娘的兄长李洪一及其妻子却嫌贫爱富,坚决反对招赘刘知远。李大公不听,还是招赘了刘知远。不久李大公夫妻相继去世,李洪一夫妻便百般虐待他们。两人设计害死知远。而知远得到了兵书和宝剑,告别了三娘,去汾州当兵。初在岳节度使麾下做一更夫,后岳也看出知远有帝王之相,便招赘知远为婿。后刘知远屡立战功,进职九州安抚使。而三娘在家受兄、嫂折磨,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只好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兄嫂欲害死咬脐郎,将咬脐郎抛入荷池中,幸被家人窦公救起。三娘为了逃避哥嫂的迫害,便托窦公将咬脐郎送到知远处抚养。十五年后,咬脐郎长大成人,刘知远命咬脐郎率兵回沙陀探望生母。咬脐郎屯兵开元寺,一天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李三娘相遇。咬脐郎知道李三娘便是自己的生母后,便回去报知父亲。刘知远遂带领兵马回到沙陀村,与三娘团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井台会》

评剧李三娘打水戏词

3,评剧的旦角流派创始人一览

  评剧,起源于唐山,广泛流传于周围地区,在北京天津河北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追捧。评剧在不长的历史中,产生了一大批流派创始人,这些流派创始人对评剧的丰富与完善做出许多的贡献,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 戏曲大全 之评剧的一些评剧旦角流派创始人的简介。  小白玉霜(1922——1967),评剧新白派创始人,20世纪50、60年代评剧届的领头羊。原名李再雯,山东人,5岁随父逃荒到北京,被白玉霜收为养女。经李文祉启蒙,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14岁登台演戏,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她的代表剧目有《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等。小白玉霜的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富有独特风韵。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等职。   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协商会议上受到毛同志亲切接见。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代表作《秦香莲》被拍成电影。   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新凤霞(1927——1998),评剧新派创始人。原名杨淑敏,天津市人。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协商会议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她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   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她也被评选为亚洲最杰出艺人,荣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  鲜灵霞(1920——1993),评剧鲜派创始人。原名郑淑云,生于河北省文安县丰各庄。姊妹三人,她最小,一家五口全靠父亲租地生活。1923年闹水灾,她随母亲逃荒到天津。鲜灵霞的家在南市大舞台对面,聚华升平俩戏院又在附近,几年间,她这种“捋叶子”的方法,学会了不少出评戏。后郑淑云改名换姓叫鲜灵霞。   1934年,正式拜着名评剧前辈刘宝山和刘兆祥为师。鲜灵霞的嗓音高亢响亮,音域宽广,清脆响亮,横竖兼备,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她在唱腔上花了大量的功夫,一方面对李、刘两派剧目中原有的唱腔进行加工润色;另一方面为一些剧目重新设计唱腔。她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   她善演的剧目有《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夫人城》、《锯碗丁》等。1954年参加天津市首届戏曲汇演时,鲜灵霞演出《井台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赴朝鲜演出慰问志愿军。1959年应邀赴长春拍摄戏曲电影片《包公三勘蝴蝶梦》。她曾任天津评剧院副院长。  韩少云(1931——2003),评剧韩派创始人。画家。是河北玉田人,她9岁入梨园,新中国成立前后已在唐山一带走红,1950年参加了东北实验评剧团(后为沈阳评剧院)。1952年她主演的《小女婿》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因唱腔新颖,表现自然而享誉全国。   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她排演了近200出戏。她所扮演的“五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妇女典型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唱腔圆润醇厚,吐字清新,腭(疙瘩)音运用尤佳,为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她主演的《小姑贤》于1953年在“东影”拍成电影,它是我国建国后第十部戏曲片、第一部评剧艺术片、《人面桃花》先后录制成电影片、电视片,在全国播放。10多出剧目的唱段、选场或全剧录成唱片和盒带,部分唱段收入沈阳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的教材中,部分唱段选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韩少云专辑》。

评剧的旦角流派创始人一览


文章TAG:鲜灵霞  包公  蝴蝶  蝴蝶梦  鲜灵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