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孔子和老子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有种说法是有两个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这是在春秋时代.那么这个老子就是孔子的老师. 著书的老子在战国.这两个人相差很长时间.
孔子曾拜老子为师

孔子和老子是什么关系

2,孔子与老子是什么关系

名字都有"子"
孔子曾拜老子为老师
同一时代的两个学派的创始人,或者说是两个政治学说的立言人。两人有过见面交流,《论语》里面有记载,孔子对见面谈话后的评论是“道不同,不相与谋。”尽管《庄子》里面的记载似乎更详细,但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年代久远,不如《论语》的记载更确信。
兄弟关系!

孔子与老子是什么关系

3,老子与孔子有何区别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有区,老子是老子,孔子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孔子是儒家 老子属道家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为儒道两家的主张不同.我们可以用三个简单的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和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和一. 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拘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就这一点而言,显然比较倾向道家,而儒家就是要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所以儒家有一种责任感,压力比较大。

老子与孔子有何区别

4,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战国时期 作品《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编写. 思想核心:仁、礼。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战国时期 作品《道德经》主张 无为而治。 这是我纯记忆的东西 望采纳。 这些重要。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从来不满足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搜寻资料,扩大视野,增广见识。山东嘉祥武氏词中的“孔子见老子”画象(该石现存于洛宁汉碑馆)对这次历史性会晤有生动的描绘。 当时孔子年仅34岁,却是鲁国上上下下都知道的博学多才的学者。鲁国有个贵族孟僖子,临终前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南宫适)托付给孔子教育,孔子也由此结交上了贵族。为了利用这一条件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一天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在洛邑当守藏史(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博物院院长)的老聃,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既通礼乐之原,又通道德伦常之理,这样有学问的人,应该是我们的老师,能在洛邑拜访他一次,是我生平之愿。” 南宫适向鲁昭公报告了孔子的意愿。鲁昭公是个明君,对孔子的想法表示赞赏。鲁昭公送给孔子一辆车子、两匹马和一个驾车的仆人,支持他远道求师之举。 洛邑(今河南洛阳)离鲁国国都直线800里,绕道走有1000多里,驾车要走好多天才能到。洛邑是西周初年以来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有大量简册图籍、文书档案,是周王朝的文化荟萃之地。当时任国家守藏史的是老子。据《史记》记载:“老子,楚国苦县后乡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他所经营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

5,老子与孔子有什么区别

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三驾马车。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学问题,所以一般认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人同是春秋时代的伟大哲人,孔子曾向老子问道,故两人思想有些相似但仍有很多不同。学术方面: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主要讨论研究哲学问题、人生意义等;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更多是研究政治、教育等。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国就像炒小鱼一样【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宜政令繁琐,理想的生活环境小国寡民类似于桃花源,但还有一些不同,认为【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孔子主张【仁政治国】主张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要恪守伦理纲常。在为人方面:老子认为人要处柔不争善下虚静,教导人们要【去甚,去奢,去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孔子主张人要谦恭有礼正直中庸,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的思想。要仁者爱人等。
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啊!思想主张不同。老子: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孔子:儒家,主张仁爱治国具体的,你百度搜他们就可以了。有一种说法,孔子曾经像老子请教过。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两人都是春秋时期百家的代表人。

6,孔子 老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人,《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太清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朱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你是不是想要有关老子孔子两人交往的内容啊?且看吧。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子小二十岁,并且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在庄子的《南华经》一书中,曾记述以及虚构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第三次见到老子是在相邑。此时孔子已创建了他的仁学体系,试图通过仁学使荒废的礼仪复活。但是在这时候老子对礼已形成新的看法了。于是老子和孔子之间展开了“以德治国”与“仁政治国”的论辩。关于这场论辩,记载在庄子《南华经·天运》篇中。这一次,孔子见了老子后,回鲁国三天没得说话。 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於是往南到沛地去见老子。对此,老子还大发了一番宏论(见《南华经·天运》)。庄子这一次记述,可能就不如“相邑德-仁之辩”的可信度了。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不得,大约六十六岁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孔子风尘仆仆的,走了几千里,到了城外求见老子。此时的老子已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可说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亦记载在天运篇中。与孔子周游列国所遭遇的冷漠相比,李耳的热情给孔子以极大的感动。所以这次也是两人“化敌为友”的一次会面。可惜老子就要去关中布道了,可惜孔子只能在这即将陷入混乱的关外以教书苦度余生了。一个“骑青牛,携书童,穿越函谷”,一个“人之初,性本善,诲人不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样貌:据太平广记所记载: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尊为“至圣”,他与孟子的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人,《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太清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朱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他与庄子同是道家的创始人,主张“清静无为,清心寡欲”

文章TAG:老子  子和  孔子  是什么  老子和孔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