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请列举明朝几个最出名的太监

11 王振:文人太监 谋略制胜苦心经营,获得宠信大权在握,排除异己昏君佞臣,惑乱天下罪恶滔天,死有余辜12 刘瑾:恶贯满盈 危害大明费尽心机,夺得大权为除异己,费尽心机专横跋扈,无以复加贪得无厌,中饱私囊擅权天下,恣意妄为奸宦伏诛,死有余辜13 魏忠贤:市井之徒 拜九千岁出身贫贱,不甘平庸野心勃勃,刻意钻营阴险狡诈,作威作福擅权乱政,残害忠良权势熏天,无恶不作罪有应得,畏罪自杀
魏忠贤

请列举明朝几个最出名的太监

2,明朝有哪些有名的太监

郑和最有名!!!! 郑和(1371~1433) 中国明初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或作三宝),云 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 太监。因从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见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在印尼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这些名称都是对郑和出使该地的纪念。中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礁,也是为了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明朝有哪些有名的太监

3,明朝有哪些出名的太监

1、七次下西洋的郑和2、想学郑和的赫赫武功结果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王振3、被正德皇帝一句话踢死的刘瑾4、为国尽忠的魏忠贤
刘瑾,魏忠贤
郑和最有名!!!!郑和(1371~1433)中国明初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或作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因从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见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在印尼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这些名称都是对郑和出使该地的纪念。中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礁,也是为了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明朝有哪些出名的太监

4,明朝的宦官制度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 1. 批答奏章,传宣谕旨; 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 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文章TAG:明朝  明朝宦官  宦官  列举  明朝宦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