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懒蚂蚁效应是什么

生活中很多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这种被称为懒蚂蚁。原来它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在蚁群和企业中,懒蚂蚁很重要,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懒人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们懒得洗衣服,所以发明了洗衣机;懒得做饭,所以发明了电饭锅;懒得打扫卫生,所以发明了吸尘器;懒得走路,所以发明了汽车。日本专家对三组蚁群的活动分别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与大多数蚂蚁不停地寻找、搬运食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数蚂蚁整天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游手好闲的蚂蚁称为懒蚂蚁。 为了做进一步研究,生物学家们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 绝了蚂蚁的食物来源。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那些勤快的蚂蚁在这种情况下一筹 莫展,而懒蚂蚁们却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径直奔向它们事先早已侦察好的新的食物源。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 它们对组织的薄弱环节心知肚明,保持对新的食物源的探索状态。由此可见,蚂蚁王国的生存离不开勤蚂蚁的辛勤劳作,也离不开懒蚂蚁的思考和 探索。勤与懒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勤有勤的理由,懒有懒的道理。没有懒,勤就会迷失方向,越勤越乱,越忙越危险。 蚂蚁王国如此,人类社会更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在任何一个组织里,勤者与懒者都是不可缺少的。辛勤劳作是一个 组织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还需要某些成员去分析、决策 和创新,而只有从忙碌的杂务、琐事和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才有时间和精力 完成这类工作。 这也是那些懒者看起来比较懒的原因。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高瞻远瞩、运筹帷 幄、头脑灵活、精明强干的懒蚂蚁。对一个人来说,懒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只有善于休息的懒人,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获得成功,在前行的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诚然, 努力工作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和荣耀,然而把每一分钟清醒的时间都用来工作, 那就可能会得不偿失了。因为休息不足往往会使一个人无法集中精力,进而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并增加犯错的概率。而适当地休息一下,就能够以轻松 的心态全心投入工作,使工作效率大大增加。

懒蚂蚁效应是什么

2,惊人的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 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 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01 前几天跟一个学长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刚毕业那年,他和一个同学一起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实习。 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实习期间,他几乎每天加班到12点。 而他的那位同学,每天掐着点来,又掐着点走。 两个月后,公司考核转正,他本来以为自己稳了。 结果,他没能转正,而他的同学却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 他很气愤,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60天的勤奋努力,不过是个笑话!” 所在部门的领导看到后,发给了他两份业务报告,一份是他的,一份是那位同学的。 他的那份报告,密密麻麻几千字,内容却中规中矩。 与之相比,另一份报告,虽然只有千余字,但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在战略分析那一栏,他只草草提了一句,而他同学却浓墨重彩、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公司的优势劣势以及市场中潜藏的机会与风险。 原来,在他为琐事忙到脚不沾地的时候,他的同学已经把策略层面的问题研究透彻了。 豆瓣上,有个叫“杀死伪勤奋”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扎心的话: “机械式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勤奋,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就像我的那位学长,他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住了,将勤奋肤浅地理解为“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而忽略了思维上的精进。 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2 之前看《思考力的快慢》,书里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加利福利亚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爱好写作的年轻人。 他每天笔耕不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 但是他写出来的小说却总是滞销,无人欣赏。 他很苦恼,就去教堂问神父:“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夜以继日地写作,但是作品却没有任何进步呢?” 神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早上都在做些什么?” 他有点不解说:“我在写小说。” 神父又问:“那么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写小说。” 神父继续问:“下午呢?” 听到这话,年轻人有点不耐烦:“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写小说。” “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呢?” 看着丝毫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儿的年轻人,神父耐心道: “你所谓的勤奋,不过是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你的小说就没有灵魂;没有思考,你的勤奋就没有意义。” 是的,将埋头苦写作为唯一的创作手段,不思考总结,凭什么提升呢?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奋,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 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03 “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有句名言: “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留一定的余闲都很重要,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让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转。” 同样地,对于个体而言,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下一定的余闲时间,来思考充电,升维自己。 作家李尚龙曾在新东方当老师。 在那里工作的最后一年,他向排课的领导提出了一个要求:周末晚上不上课。 有同事劝他:“这样你一个月少赚四五千块呢!” 他咬了咬牙,但还是说:“别排了吧。” 之后,每个周末的晚上,在其他同事忙忙碌碌赶去公司上课挣钱的时候,他却待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读书笔记,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人生方向。 结果现在,教培行业没落,他的同事们,要么无奈失了业,要么被迫转了行。 而他,已经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年入百万。 他在《忙,但不要穷忙》一文中回忆这件事的时候直言: “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要给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向,有没有更棒的路。 就好比一个团队里,总要有一两个领导是闲的,因为他们负责思考,负责更好地制定方向。” 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就像李尚龙,他没有和他的同事一样,日日在工作的漩涡里打转儿,一味穷忙。 相反,他把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剥离了出来,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不断找寻新的人生路。 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在《随想录》里写道: 人只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惊人的懒蚂蚁效应


文章TAG:懒蚂蚁  蚂蚁  效应  是什么  懒蚂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