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关于城市公交现象的研究报告

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其次阐述问题,然后说明问题产生原因,并指明该问题造成的影响,和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这是我的个人想法,并非权威~

怎样写关于城市公交现象的研究报告

2,上海地铁经济对城市发展影响的调查结果

上海地铁是中国最早的地铁系统之一,自1971年开始运营以来,经过多年的扩建和改进,现在已经成为了上海市公共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上海地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交通流通上海地铁的发展改善了城市交通流通,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出行方式。地铁作为一种低碳、环保、节能的交通方式,可以减少城市的拥堵和交通事故,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出行体验。例如,自2010年以来,上海地铁已经扩大到了约700公里的总长度,每天运送超过1000万的乘客。地铁的发展对于缓解上海市交通拥堵和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土地价值上海地铁的扩建和发展也促进了沿线土地的价值提升。地铁站点周边的房产价格因为交通便捷性而上涨,土地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例如,上海地铁2号线世纪大道站周边的房价从2005年的每平米3万元左右上涨到了目前的每平米10万元以上,这也促进了周边商业设施和物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地铁站点的设立和扩建,为商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地铁站点周边的商业设施可以更为方便地吸引消费者,促进商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地铁1号线的徐家汇站就是一个商业繁华的地区,周边有多家购物中心、餐厅、咖啡馆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消费。市民生活上海地铁沿线的居民可以更为方便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包括购物、娱乐、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例如,上海地铁4号线沿线有多所知名大学医院,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同时,地铁站点的设立也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环境品质。环保节能上海地铁作为一种低碳、环保、节能的交通方式,可以减少城市的能源消耗此外,上海地铁建设还带动了地产业的发展。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周边的房地产价值也会得到提升。例如,沿着地铁1号线、2号线和7号线的商圈,都是上海市内的黄金商圈,地铁的开通和扩展也带动了这些商圈的发展。这些商圈涵盖了各类零售、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小的支撑。此外,上海地铁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通过提供快捷、便利、低成本的公共交通服务,地铁可以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降低交通拥堵程度和空气污染水平。这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上海地铁建设也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作为一项现代化的交通工程,地铁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应用。这些技术和模式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为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综上所述,上海地铁经济对城市发展影响深远。它带动了城市建设和现代化,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增长,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上海地铁经济对城市发展影响的调查结果

3,怎么写公交车客流调查报告

那你就把你这次实践的过程简单描述下,什么时间段统计的、什么地点、跟谁统计的、统计了几辆车,几条线路,怎么统计的等等写写,然后把统计结果做个表格,比如车辆满载率是多少?每个站点上下客多少人?总计上下客多少人?哪个站点上下客比较多等等写写,最后再写写你的体会。我之前也做过很多类似这样的调查,一般人工做调查存在以下问题:调查周期长,组织难度大,数据整理复杂,无法提供实时数据,无法做到经常性和系统性的客流调查;但城市公共交通是随客流、道路条件、气候等因素不断变化的随机服务系统,如果信息不灵或反馈不及时、不准确,调度人员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调度。所以说靠人去统计这个根本不行的,需要借助设备,靠仪器去测量才行,实时采集公交客流信息已是目前提升公交信息化程度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最终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的必由之路。
原发布者:欧阳羲梦世纪城广福路公交站点客流量调查报告一、实习目的城市公共交通现状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现状公交客运需求情况,掌握现状公交线网的基本情况,诊断现状问题,为城市居民小区出行调查提供补充。二、调查内容1、公交站点所经过线路的基本情况,即线路号名称、典型车辆核定载客座位数等;2、公交车辆到达该站点上下乘客数;3、途径该站点各条公交线路服务水平情况。三、调查方法以2人为1小组完成1个站点调查工作,每个人完成1个方向的统计。调查结束之后同一个站点不同方向的数据可共享。四、实习设备:手机、记录板、纸和笔。五、调查要求1、调查站点为途径昆明世纪城周边广福路的世纪城广福路公交站点;2、调查时段:早高峰7:30~9:30、晚高峰16:30~18:30。3)调查开始之前,务必了解清楚途径该站点线路情况,并把基础信息先填在调查表中。六、数据分析与评价1、世纪城广福路公交车站不同方向在不同时段的上、下客流量分布情况如下:(1)世纪金源学校—海伦国际方向的客流量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公交车站的高峰时期上、下客人数依然为数不多,最大的数字也只到24人。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到,早上8:00—8:15、下午17:55—18:16这两小段时间是公交车站人数最多的时间段,分开上、下客流量来看,早上上客量大于下客量,说明在这个公交车站附近上班的人数相对较少,而住在这附近的上班人群的上班地点也并不在附近,所以需要搭乘公交车去上班;下午的上、下客量则说明,有一
你好!这个报告要靠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从经历当中会有所感想和启发,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怎么写公交车客流调查报告

4,关于市民出行交通工具选择方式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内容提要:为了解本市市民的出行成本及对交通状况的评价,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展了一次网上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市民出行方式、时间成本和花费、对本市交通状况的评价及购车意向等多方面内容。调查共回收总量样本2598份,其中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调查显示,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但逾三成受访者认为高峰时段路面严重拥堵。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高峰时段轨道交通限流措施有争议。受访者上下班单程交通平均时间为50.4分钟。近八成受访者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用在5元以上。半数有车受访者使用私家车上下班。逾七成受访者年内无购车意向,使用成本高、道路拥堵是不打算购车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网上调查形式,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发布问卷。调查收到回答问卷2598份,剔除非上海地区的IP地址及回答不全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从调查对象的分布看,居住在各个环线间与不同出行距离的受访者均占一定比重(见表1)。因此,样本的分布情况比较符合上海的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分布 数量(人) 比重(%) 合计 2331 100.0 按居住地分 内环 440 18.9 内中环间 545 23.4 中外环间 570 24.4 外环外 776 33.3 按居住地到单位距离分 5公里以内 287 12.3 5-10公里 528 22.7 10-15公里 490 21.0 15-20公里 415 17.8 20公里以上 611 26.2 二、本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1、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道路交通网络。调查显示,有7.3%和35%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很方便和方便,合计为42.3%;36.8%认为一般(见图1)。其中,以轨道交通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方便和很方便的分别占8.2%和45.3%,合计为53.5%;认为一般的占34.3%。这表明,市民对上海轨道交通总体评价更为积极。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大力推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调查同时显示,仍有两成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不太方便或者很不方便。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受访者居住在外环外区域,受公共交通网络布点的局限,上下班转换车辆不便及花费时间较多。 图1 受访者对本市公共交通的评价 2、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 公交与轨道交通成为市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调查显示,有26.9%的受访者选择乘坐公交,17.2%选择乘坐轨道交通,21.4%选择乘坐公交加轨道交通,合计为65.5%;另有12%上下班出行使用助动车,13.%使用私家车,9.3%使用自行车或其他(见图2)。这表明,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这与目前上海公共交通方便快捷、花费少有着重要关系。 图2 受访者上下班选择的交通工具 分区域看,居住在内环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66.8%,居住在内中环间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70.1%,居住在中外环间的占71.9%,居住在外环外的占56.9%。这表明,在公共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市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3、受访者上下班交通单程平均时间为50.4分钟 有9.3%的受访者上下班单程耗时在15分钟以内,16.4%耗时在15-30分钟,18.7%耗时在30-45分钟,24.2%耗时在45-60分钟,22.4%耗时在60-90分钟,9%耗时在90分钟以上。经加权平均计算,受访者上下班单程平均时间为50.4分钟。按居住地到单位距离的分组来看,距离越长,相对耗时越多(见图3)。 图3 不同出行距离的受访者上下班单程平均时间 4、受访者平均步行7.5分钟乘上公共交通 按公共交通工具分组来看,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受访者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53.7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40.7分钟;乘坐轨道交通的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58.5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42.8分钟;公交车加轨道交通的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68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53.4分钟。这表明,目前受访者上下班两头的平均步行时间约15分钟,平均步行7.5分钟就能到达公交站点或轨道交通站点。 5、近八成以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访者每天上下班交通花费在5元以上 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访者中,有20.2%每天上下班交通费用在4元以内,57.3%在5-10元,22.5%在10元以上。从居住地到单位的距离分组来看,距离越长,相对花费越多。从公共交通工具分组来看,公交车成本较低,而乘坐轨道交通的花费相对较高(见表2)。 表2 以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访者每天上下班交通花费构成 单位:%类别 4元以内 5-10元 10元以上 平均 20.2 57.3 22.5 按交通工具分 公交车 38.8 51.4 9.9 轨道交通 8.7 67.4 23.9 公交车加轨道交通 6.2 56.7 37.1 按距离分 5公里以内 72.2 24.5 3.3 5-10公里 38.7 58.4 3 10-15公里 18.7 72.9 8.4 15-20公里 11.3 66.4 22.3 20公里以上 5.8 46.2 48 三、市民对本市交通状况的评价差异较大 1、逾三成受访者认为高峰时段路面严重拥堵 尽管世博会后上海交通更加便捷,但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路面的交通状况仍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仅有7.8%的受访者认为高峰时段的路面“很通畅或比较通畅”,56.1%认为“有点拥堵”,34.9%认为“严重拥堵”。高峰时段市民感受到的路面交通压力与居住地有明显的相关性。居住在内环与中内环间的受访者认为路面“严重拥堵”的分别占31.8%和31%,而居住在中外环间与外环外的市民认为路面“严重拥堵”的分别达到37.7%和37.2%(见表3)。 表3 不同居住地的受访者对高峰时段路面交通的评价 单位:%居住地 很畅通 比较畅通 有点拥堵 严重拥堵 说不清 内环 0.7 8.0 57.5 31.8 2.0 内中环间 1.5 7.7 58.5 31.0 1.3 中外环间 0.9 5.4 55.4 37.7 0.5 外环外 0.6 6.8 54.1 37.2 1.2 2、高峰时段轨道交通限流措施有争议 世博会期间,为了缓解大客流的压力,上海轨道交通在高峰时段会采取临时性限流措施,封闭部分出入口。这一措施,市民如何反应?调查显示,有43.3%的受访者赞成这一措施,44%认为轨道交通限流给出行带来很多不便,不赞成这种做法。在依靠轨道交通、或公交加轨道交通出行的受访者中,反对限流措施的比重更高,分别达到48.5%和50.3%。这表明,轨道交通限流措施在市民中影响较大,是否能成为应对客流压力的常规手段还有待考量,使用时需谨慎。 四、本市私家车拥有量逐年增加现象值得关注 1、半数有车受访者使用私家车上下班 在所有受访者中,有26.2%拥有私家车。从居住地分组看,居住在外环外的受访者私家车拥有率最高,达到29.9%,比内环高6.7个百分点。 从私家车使用情况看,半数有车族使用私家车上下班。随着居住区域的外移,使用私家车作为上下班出行工具的比重逐步提高。居住在内环的有车族中仅有40.9%使用私家车上下班;居住在内中环和中外环的有车族使用私家车上下班的比重分别为46.4%和45.1%;居住在外环外的有车族使用私家车上下班的比重最高,达到59.5%。 2、逾七成受访者年内无购车意向 调查中,有77.2%的受访者表示今年没有购车意向。年内有明确购车计划的受访者仅占6.7%。居住在外环外的受访者购车意向较高,达到8.6%;而居住在内环的市民仅有5%打算购车。 使用成本高、道路拥堵是受访者不打算购车的主要原因。在年内无购车意向(可多选)的受访者中,有62.9%由于油费、停车费、车辆维护费等使用费用较高而放弃购车,50.4%表示道路拥堵不如乘地铁、出租车方便,49.8%是由于牌照费较高而不打算购车(见图4)。 图4 受访者不打算购车的原因 五、对本市交通发展的两点建议 1、落实“公交优先”战略 从市民的出行的实际选择来看,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从居住地看,在公共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市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因此,本市应进一步坚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快捷、方便、经济的出行方式。一方面,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完善公共交通补贴机制,进一步降低市民公交出行成本。另一方面,应加大外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铁站点、换乘枢纽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设置,形成如内中环一样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2、适当控制私家车发展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目前暂无购车意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汽油、牌照等使用成本过高。从国外做法来看,香港通过高税率来控制私家车规模,只要买车就要根据车排气量的大小交纳相当于汽车价格40%至60%的“首次登记税”;新加坡和伦敦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来约束进入中心商业区的车辆;法国实行严格控制驾驶执照考试的通过率来限制司机数量。近年来,本市私家车拥有量快速增加,适当控制私家车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上海可通过调整各种政策如提高私家车道路使用费、停车费,以及相关税收等来控制私家车的发展。针对居住在外环的有车族,可积极为他们提供私家车换乘轨道交通,并优惠停车收费等服务措施,还可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如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征收交通拥堵费等来控制进入市区的机动车数量,引导和鼓励广大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出行,以缓解本市交通压力。

文章TAG:上海市公共交通社会调研报告  怎样写关于城市公交现象的研究报告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