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2018年台风飞燕是几月几日

8月25日生成,8月28日升格为热带风暴,被命名为“飞燕”,9月5日变性为温带气旋。麻烦请及时采纳回答,谢谢!

2018年台风飞燕是几月几日

2,台风飞燕的介绍

台风飞燕(英语:Typhoon Chebi,国际编号:0102,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4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Emong)为200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二个被命名的风暴。“飞燕”一名由韩国提供,常于韩国的春天出现,是一种体积细小、翼长和尾部呈叉形的飞燕,它的主要食粮是昆虫。该台风产生于2001年6月19日,6月22日登陆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沙埔镇沿海,26日完全消散。台风造成福清市损失极为惨重。

台风飞燕的介绍

3,为什么台风的名字都这么奇怪呢

主要是翻译问题,参与台风命名的有1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4个(含港澳台)是同种语言,和日朝韩算是一个圈子,基本可以意译。而一些国家提供的名字不适合意译,甚至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人名,尤其是美国(主要是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所以提供的名字都是当地土著语言)和密克罗西亚,这种大多靠音译。比如今年1号台风“Malakas”,原意是“强壮,有力”,不好意译,直接音译的“马勒卡”;直接意译的比如今年2号台风鲇鱼,是韩国给的名字;而像3号台风的Chaba本就是一种花,译成“暹芭”就是音译兼顾意译的效果;4号台风Aere,原本是马绍尔语“风暴”的意思,也不好意译所以直接音译的“艾利”;台风命名表如图,一些你觉得奇怪的名字,可以参考其名字的意义

为什么台风的名字都这么奇怪呢

4,台风是怎么命名的

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的140个名字组成了台风家谱。这些名字年复一年重复使用,直到某一名字的台风造成特大灾害,则会将它们除名,由其原名称提供国重新提供新名字,以期减少灾害,带来福祉。??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世界气象组织(英文缩写: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确立一张新的命名表,旨在帮助人们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这张新的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按顺序分别是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或地区提出10个名称。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号热带风暴。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有趣的是,国际上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依然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这是因为希望:如果台风到来,可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为其带来充足的降水,一般情况下,台风名字还是极其动听的。??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使用热带气旋名字。此前,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退役原则??台风的命名,多用“温柔”的名字,以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但是世界台风委员会有一个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于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或者是以名称本身因素而退役的,那么它就会永久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就会从命名表中删除,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这就是除名。这样,就必须要补充一个新名字加入命名表。空缺的名称则由原提供国或地区再重新推荐,新名称需在第二年之前提交至台风委员会,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比如2004年的台风云娜,意为“喂,你好”,但据统计,“云娜”台风在浙江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81.28亿人民币,它被永久性除名,退出了国际台风命名序列。

5,台风飞燕的发展过程

2018年8月25日1时15分许,一个热带扰动在马绍尔群岛附近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其扰动编号94W。当日15时许,日本气象厅将其认定为低压区。8月26日14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8月27日4时30分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提升为“MEDIUM”,并表示初时该系统组织松散,但随后其低层环流中心逐渐巩固,呈现热带气旋之雏形。当日10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提升为“HIGH”,并同步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稍后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当日15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其正式编号25W。当日21时许,因该系统对流变得活跃,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GW)。8月28日9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同时日本气象厅亦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其国际编号1821,并将其命名为“飞燕”。随后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此时虽然“飞燕”受到干空气入侵,但其所在环境优良,海水温度达28℃,垂直风切变微弱,高空辐散良好,有利于飞燕的强度稳步上扬。8月29日2时许,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当日5时许,中央气象台亦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此时“飞燕”稳定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并吸收温度达29~30℃的海水源源不绝地供应的能量,在当日下午迅速而显著增强,扺挡干空气并发展出“云卷风眼”,低层风眼亦显现在微波图像上。当日14时许,中央气象台和日本气象厅先后将其升格为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一级台风。8月30日2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二级台风。当日5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当日8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三级台风。当日17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当日20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四级台风。8月31日2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五级台风。当日8时许,日本气象厅给出了55m/s(105kt)的最高十分钟平均风速评价。当日14时许,中央气象台给出了62m/s的最高两分钟平均风速评价,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给出了150kt的最高一分钟平均风速评价。此后,“飞燕”开始进行眼壁置换,其强度逐渐减弱。9月1日14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四级台风。9月2日8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此时“飞燕”完成眼壁置换并打开一个大型风眼,同时其移动到副热带高压西侧并转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减弱。当日14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三级台风。9月3日14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二级台风。9月4日8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一级台风。当日12时许,“飞燕”在日本四国岛德岛县附近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5m/s),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成为近25年以来登陆日本的最强台风。当日13时许,“飞燕”在日本本州岛兵库县神户市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有14级(45m/s),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当日17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台风。当日20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定其已转化为温带气旋。当日23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报(FW)。9月5日2时许,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当日五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当日8时,中央气象台认定“飞燕”已在日本海北部转化为温带气旋并对其停止编号,稍后日本气象厅亦认定其已转化为温带气旋。扩展资料:名称由来: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其中“飞燕”是韩国提供的10个名字之一,名称意义即燕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风飞燕

文章TAG:台风飞燕台风  台风飞燕  飞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