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胥彬的个人简历

1928年3月25日 生于江苏省盐城尚 庄。1949年 毕业于山东学院医疗系。1950一1951年 在上海医学院进修。1951—1955年 为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药理系研究生,获科学副博士学位。1955—1978年 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79—1980年 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客座研究员。1980—1981年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86年 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客座研究员。1986—1987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医学院客座教授。1989年 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海市药理与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务理事,肿瘤药理和化学治疗学会主任委员。

胥彬的个人简历

2,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有哪些研究平台

药学院建院以来,本着“构建完整的药学研究体系,在新兴领域异军突起”的发展方针,经多年发展和优化整合,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药学院拥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药学、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药学、临床药学本科学位点;其中,药学一级学科包含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药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等8个二级学科。2016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进入A类学科,2017年被列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 US NEWS排名中,上海交大药理学与毒理学名列第28名,目前ESI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稳居全球前千分之一,成为我国少数几个药理与毒理学科进入国际ESI排行榜前千分之一的学校。 药学院拥有“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平台、“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临床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组”建设点、上海市高校生物技术和抗体药物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大分子生物药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要平台,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863计划”等众多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国内外横向合作项目。近六年来,授权发明专利百余项,发表SCI论文500 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Cancer Research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数十篇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有哪些研究平台

3,胥彬的个人贡献

在药物所,他担任了多年的药理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培养了3 名博士生和8名硕士生。胥彬精力充沛,在学术界非常活跃,担任过多种兼职。他曾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他现在担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肿瘤药理和化疗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与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他还是中国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和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报》副主编,并是《中国肿瘤临床》等10种期刊的编委。1985年,他被列入世界医学名人录,1989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有成就的人》一书。系统深入地研究延胡索乙素 ,1955年8月,胥彬从苏联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他面临的第一项任务是创建神经药理实验室,他选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研究延胡索的药理作用。时在30年代赵承嘏教授已从中药延胡索中提出10多种生物碱纯品,其中有几种已由黄鸣龙确定了化学结构,但未发现这些生物碱的实际用途。赵承嘏把样品送到国外去试验,提供的报告强调他们与欧产延胡索(Bu kbocapnine)相似,能产生强直性昏厥(僵住状),以致该类生物碱长期无人问津。胥彬在留苏期间,就感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十分必要,发掘中医药宝贵遗产大有潜力,并曾于1954年向中国介绍“中药人参在苏联的研究情况”,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从事合成镇痛药普罗梅多尔药理研究时,他就萌生探索常用中药延胡索的意愿。因此学成回国后,他便全力投入了延胡索的研究。尽管刚建的实验室条件简陋,只有一小间房子和两名技术人员7但是第一年他就发现赵承嘏提取的延胡索乙素(又称四氢巴马汀或颅通定)有较好的镇痛效能。所应用的光热烫鼻法是从国外引进的,是国际公认的测量镇痛的客观方法。后来金国章、唐希灿等都参加到此项研究中来。经过六七年系统的药理研究工作,他又发现延胡索乙素无麻醉作用,但却有明显的镇静效能。此药经临床使用,其镇痛、镇静和催眠效果明显而温和,无成瘾性等不良反应,适应症广,颇受患者欢迎,获得推广应用,并向东南亚等地区出口。1960年,国际药理学大师海门斯教授访华,邀请胥彬给国际学术刊物撰稿介绍延胡索乙素的研究成果。胥彬的两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药理学报和神经药理学杂志上,颇受重视。胥彬对延胡索的研究,曾系统地发表了10多篇论文,为中国外许多学者引用。在1962年全国药理学学术会议上,药理学的前辈对他的延胡索乙素研究工作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是“继麻黄素后几十年来很突出的一项工作”,是“中药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少有的范例”。1963年8月,他在第二届国际药理学大会上报告了延胡索乙素镇痛药理的研究成果,受到好评。1964年,国家科委授予延胡索乙索研究全国新产品二等奖。该药已收载入中国药典。

胥彬的个人贡献


文章TAG:上海市药理与毒理学会上海  上海市  药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