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五角场的范围规划设计

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块:南部为上海十大市级商业中心之一、科教商务区;中部为知识创新中央社区,由4个主要功能区组成,分别为“创智天地广场”、“创智坊”、“江湾体育场”与“创智天地科技园”;北部为高端知识商务中心,有大量世界级跨国的公司研发中心、公司总部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入驻其中。★南部地块——环岛商业商务区:规划占地面积0.9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中部地块——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规划占地面积0.8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北部地块——知识商务中心:规划占地面积1.2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

五角场的范围规划设计

2,五角场的商业蝶变

现今的商业已经进入了体验消费时代,购物不仅仅是购物,更多是一种休闲方式。五角场环岛地区汇聚了众多大体量的商业项目,对于消费者来说购物的趣味性和享受性来说却会有所降低。因此,五角场地区需要补充个性化、特色化的商业。五角场环岛周围商业主要集中在翔殷路、黄兴路、四平路、邯郸路至政通路区段,依功能定位划分为四平路文化餐饮街、淞沪路休闲健身街、邯郸路科技文化街、黄兴路购物休闲街和翔殷路休闲街,形成一个人群相对比较集中的商业综合区。在黄兴路上正在兴建的“东方蓝海国际广场”将又是五角场区域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它是一个集甲级办公楼、商务、餐饮、娱乐和休闲于一体的高端商业建筑综合体。而东上海乐活广场也是黄兴路沿线的标志之一。相对于五角场核心商业区大型商业的豪放,以处在黄兴路中段的九隆坊为代表的一批小单元特色商业项目则走小而精的个性化路线,通过错位经营来实现休闲购物的主旨。九隆坊总面积超过2.5万平米,商业铺位逾250个的九隆坊,舍弃了部分的建筑空间,在商场内部的每个楼面都开辟了一条街,它的北面是五角场环岛核心商业区,南面是以大润发、百安居为核心的成熟居住社区。五角场小单元商铺的租金水平已经接近市中心的南京路和豫园。它结合所处区域的核心概念,从商业布局、经营业态、设施配套等多方面优化创新,有着比传统商业更多的吸引点,在五角场商圈里可谓是一支“潜力股”。九隆坊所要营造的是一个“街铺生活”模式,将九隆坊周边的人群围绕着“街铺”来展开缤纷生活。“街铺”能解决所有居民的吃喝玩乐问题、能解决学习生活工具问题、能解决日常理财问题,在提供附近居民生活方便的同时,将会吸引人群来逛街,使人们把逛街铺融合进生活,变成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五角场额外的地下空间建设也早已全面启动,落实“两站一区间”地下空间综合工程的开发。杨浦区将结合轨道交通10号线综合开发额外的近百万的大体量地下空间,包括地下通道和大量购物、休闲、娱乐设施等。上海市民从五角场环岛下沉广场出发,可通过地下步行通道直接走到创智天地。五角场商圈以后将形成近5公里长的地下步行系统,“人下(在地下)车上(在路面)”的交通格局,将让市民的购物、休闲更加便捷和安全。原本五角场地区的地下空间主要集中在环岛的下沉广场周边,整个地下空间以下沉广场为中心,沿着广场圆形长廊边的5条道路口设有9个出入口,分别可到达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淞沪路五条主干道的路口处,这些出入口还与周边商城的地下一层贯通。这样的地下步行系统,对一些不熟悉地况的市民来说,可能会走冤枉路。1.直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建设和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孙国斌表示,杨浦早已经制订了新的地下系统规划,规划总量近百万,步行通道规划长度5公里左右。规划变成现实后,人们在五角场区域活动,不用为过马路而烦恼,商场之间来往也无须再走冤枉路。五角场的四个角上已有苏宁电器广场、东方商厦、万达广场、百联又一城等巨型商业综合体。另一个是翔殷路、黄兴路角的集五星级酒店、高等级商务楼宇和大型商业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超高端项目合生国际广场也将现身五角场。与此同时,五个角的地下系统也将焕然一新,各角上的商业设施之间将会有直接地下通道相连,市民想要到达马路对面的商厦,无须再走回环岛。2.连接轨交10号线在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南部设置两个站点,若干个出口。这两个站点分别是五角场站和江湾体育场站。为了使市民出行便捷,杨浦区通过地下通道的方式将两个站点连接起来,并与五角场环岛下沉广场连通,形成大型地下交通枢纽。孙国斌表示五角场站点将与东方商厦和苏宁电器广场的地下通道连通,而江湾体育场站则会与万达广场和百联又一城的地下通道连通,并和创智天地的下沉广场互通。这些商业设施之间也会通过地下步行系统无障碍互通。市民从这两个站点任意一个走出地铁,无需走出地面就可到达五角场环岛周边的各大商厦。3.贯通“步行系统规划直接从环岛延伸到新江湾城地区。”孙国斌介绍,除了五角场环岛周边商业设施的地下通道完全贯通外,五角场的步行系统将会一直延伸到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北部的新江湾城地区。据悉,新江湾城地区将崛起江湾-五角场的真正核心“尚浦领世”。为让该商务中心和五角场环岛地区来往更便捷,两地区之间沿淞沪路将建长达3公里左右的地下步行系统。该步行系统的一部分将由淞沪路两旁建筑的地下一层组成,部分通道宽度将会达到8米左右。该地下步行系统贯通后,市民不仅可以直接从五角场环岛走地下通道到创智天地,还可继续往北一直走到新江湾城地区。 面积达6300平方米的五角场环岛下沉式广场早已对外开放。环岛下沉式广场链接了五个角上的各大商业设施。下沉式广场位于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和淞沪路5条道路的中心,是五角场地区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人流通行组织功能。广场自外到内的设计为环廊、环形水池、环形广场等功能分区。其中,环廊宽约8米,兼具文化休闲和通行功能,行人可通过环廊到达11个出入口。在5个环形水池内,设有国内首个倒挂式音乐环状水幕,水流落差可达4米,好似一道天然瀑布,还有消除噪音的功能。而呈椭圆形状的中心广场内则铺有绿草,整体形状好似“条形码”,象征着科技创新,市民抬头就能看到漂亮的五角场“彩蛋”。在700多平方米的中央广场地面上,呈现着杨浦区地图,并印刻了五角场城市副中心主要道路路名。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在不知不觉得感受着五角场的繁华,也不由得惊叹,“如今的五角场,真是旧貌换新颜了”。

五角场的商业蝶变

3,上海的副中心徐家汇真如五角场和浦东的花木定位分别是什么

这位朋友: 四大城市副中心的具体规划与位置: ■徐家汇城市副中心主要服务西南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城市文化、体育、商业中心,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基本建成; ■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主要服务东北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以知识创新为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用地约2.3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建成,并已凸显出副中心的功能; ■真如城市副中心,位于普陀区真如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服务长三角的开放性生产力服务中心和服务上海西北地区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用地约2.4平方公里,目前规划建设正在启动,相对于其他三个中心,建设的速度要慢一些; ■花木城市副中心主要服务浦东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和市民公共活动中心,规划用地约2.6平方公里,主要凸显出花木高档居住区的品位。

上海的副中心徐家汇真如五角场和浦东的花木定位分别是什么

4,上海市从开埠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演变的历史是什么

上海地铁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6年底,运营线路总长145公里,车站总计95座(不含磁浮示范运营线),覆盖徐汇、长宁、静安、黄浦、闸北、普陀、卢湾、虹口、闵行、宝山、浦东新区11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全年运送乘客6.49亿人次,日均客运量178.4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13%左右;单日最高客流量超过243万人次(9月30日)。早在1958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63年在浦东塘桥采用结构法用钢筋混凝土管片衬内试挖了直径4.2米的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1964年在衡山公园附近又开挖了代号为“60工程”的地铁试验工程。因内径偏小不能行驶大型车辆而以失败告终。70年代末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1989年5月,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了4.6亿马克的地铁专款贷款协议书,1990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地下铁道工程(新龙华站至上海新客站,即今锦江乐园至上海火车站)开工兴建。经过地铁工程建设者不解的努力,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第一条线路——一号线南段(徐家汇-锦江乐园)建成通车。1995年4月10日,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上海火车站站-锦江乐园站)建成通车。 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出台 在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地质环境问题”院士咨询会上,一份由市规划局统筹的《上海城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摆到了公众的面前。按照规划,上海将打造一个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的、涵盖轨道交通、越江交通、地下停车库、地下管沟和地下商业等多种地下构筑物的“地下上海”,与此同时,对世博会园区、五角场地区、静安寺地区、外滩地区、国际航运中心等重点发展区域的地下空间规划的研编工作也已然开展。 而仅仅是半年前,在今年5月举行的首届长三角咨询论坛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黄吉铭就上海市城市的空间布局、未来规划代表上海市政府发表演讲,当台下一听众质问这份蓝图是否包括对地下空间的规划时,黄当时还不无尴尬地说没有。对此番改变,当时的提问者,注册咨询专家、鑫胜企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倍麟不无感慨:这个规划虽然来得晚了一点,但是表明政府已越来越重视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发。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也一直在关注着地下经济和地下商铺的发展。 他告诉记者,小到一个商厦,大到一个城市,在做规划时就必须把地下空间的开发考虑进去,忽视地下是短视的,等地面一切都搞好了,再发现空间不够推倒重来,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事。 黄浦区外滩保护开发过程中,就遇到了车位“瓶颈”。外滩十八号的负责人李永年告诉记者,由于在外滩和整个南京东路的规划中,没有考虑停车问题,现在如再建地下车库,真是“难上加难”。因此,李永年期望正在开发的外滩源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难题。 相比之下,美国泛太平洋集团董事长潘思源显得很有远见。他计划在上海打造一个最深的“地下商城”,在西藏中路、人民广场附近在建的泛太平洋广场将开发至地下六层。这个消息传出后,附近找上门来请求今后借处泊车的商家络绎不绝。 潘思源介绍,开发地下一层,其成本是地上一层的3倍以上,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笔决不会亏的投资。 各区政府开始重视 最近,上海市区一级政府纷纷开始酝酿地下商业的一些规划方案。 徐汇区政府有关人士称,他们欲用2-3年的时间在原徐家汇商圈所在地打造一个深达地下4-5层的地下商业城,此番举动的一个背景是未来徐家汇将成为地铁一号线、九号线、市域快速R3线3条轨道交通的大型换乘枢纽中心,交通轨道转变后对周围商圈经营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从中迸发的巨大商机更让人兴奋。 素有“雨天逛街的最佳去处”的徐家汇商圈,几乎任何一个稍成气候的购物场所都有地铁相连,据徐汇区经济委员会经济运行科的负责人反映,因不像人民广场那样有现成的大型民防设施做地下商城,故徐汇地下商业的主力军是地面大型商厦开发的地下楼层部分。这位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虽然这里的商圈一直受惠于地铁经济,但“地下经济”并没有得到充分、深入的开发。在经营格局上,地下楼层多数还是做超市或停车场之用,功能较为单一。 作者: snly 2004-11-18 21:47 回复此发言 -------------------------------------------------------------------------------- 2 上海地下空间规划出台-地下购物广场成为热点 和徐家汇遥遥相望的东北角,在五角场,这儿将落成上海最大的立体式下沉广场———五角场环岛。未来的五角场环岛分五层,地面两层,地下三层,带动整个五角场成为东北角的人流、物流和商流枢纽。 静安区商委主任陈惠泉告诉记者,静安寺地下未来有3条地铁交汇,商委已经委托专家开始作地下商业的整体规划,将来,和地面的久百城市广场、嘉里中心二期购物中心、越洋大厦购物中心形成互动之势。 规划连通是关键 虽然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发正日益受到重视,但规划仍然缺乏整体和连贯,专家指出,规划连通可说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上海市市政工程局管人行过街地道、越江隧道等基础设施类型的地下工程,市建委管地下管道建设和一般地下工程建设,市民防办管民防工程,这种多头管理带来的后果是,随着地下空间开发的频繁,工程间碰撞的机遇更多,所招致的损失肯定会进一步加大。如何理清、整合地下空间管理模式,将变得越来越必要,这对逐渐升温的地下开发起到推动和保护作用。 据悉,上海未来的城市地图会有两张,一张是地上的,一张是地下的,这是《概念规划》给我们描绘的美景,按目标的远近给出的时间表分别是2010年和2020年。要实现它,还有太多的事要立刻去做。 (部分数据由鑫胜企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提供) 2010年本市将建成“地下城网络” 外滩道路拟搬入地下 外滩地区的中山东一路等地面道路可能将被搬到地下,目前该设想正要制订相关规划,并已在进行国际招投标。昨天,在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海城市建设的现在与未来专场会议上,同济大学的束昱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 将建地下城网络 束教授在进行“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主题发言时表示,上海拟建立一个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四个分中心和八个重点区域组成的地下城网络。至2010年,上海将建成四通八达、包括地下和地上相关设施的500公里通道。争取进入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十大先进城市之一。 束昱向记者表示,四个分中心即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4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徐家汇、花木、真如四地区。八个重点区域即上海南站、静安寺、浦东张杨路、东方路、徐家汇、外滩、北外滩、世博园区。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中心除目前已基本形成的较好的地下空间运用外,今后还将有部分功能在此聚集,除建立地下车库和一些公用设施外,这里还将出现一个电力隧道,高压线从郊区外围入地,进入地下电力专用隧道。 ■上海南站 上海南站将规划在地下建设一些大型商业、停车库、人行步道,使市民和游客通过地下人行步道能够快速地进出南站的如地铁、火车站等各个系统。 ■静安寺 静安寺将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地下车库,并在该地区大型建筑物间建设地下通道网络,使人们在地下各出口穿行就可以随意到达这些大建筑物,形成资源共享。目前该规划也已在制订中。 ■浦东张杨路东方路 浦东张杨路、东方路,将在目前地铁二号线东方路站的位置上建成一个中型综合轨道换乘枢纽,2006年,轨道交通六号线(浦东轻轨)、轨道交通九号线、明珠线二期(M4)和已通车的地铁二号线等4条轨道交通线将在此会合,实现同台换乘。六号线和二号线将在东方路站进行同台垂直换乘。地铁二号线和轨道九号线也将通过水平通道连接进行水平换乘,二号线东方路站的一号出口则将是地铁二号线和明珠线二期(M4)换乘通道的入口,经通道连接,乘客可从二号线直接进入四号线。 ■徐家汇 徐家汇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地下系统,将类似交通诱导标识不明之类,因当初缺乏统一整体规划带来的遗憾,在今后逐步完善。使一些尚未连通的系统逐步连通,使周边资源完全实现共享。 ■外滩 外滩地区则考虑将中山东一路等八车道车行道的地面道路搬到地下,目前该规划开始制订,已在国际招投标。 北外滩则在沿江建筑后退后,将城市相关设施转入地下,如将各种管线集约化、廊道化,全部入地。有关配套服务设施也将入地,如商业设施等。

5,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分别指哪些建筑

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是指: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演艺中心。
一轴四馆是由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所组成的。
一轴四馆”解释: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
上海世博会的“一轴四馆”分别指——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演艺中心。 靠近黄浦江的这些建筑,将利用黄浦江水冷却空调系统,以达到节能目的。将有四大特点:地下空间四通八达、回收雨水带走热量、电池覆墙利用日能、高达201米的观光塔。
“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 其中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的中央景观轴线,它不仅是连接着其它几大馆的主要通道,更是世博会的主出入口。作为世博会园区最大的单体工程,世博轴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为18万㎡,地上建筑面积约为7万㎡。“阳光谷”是世博轴建筑最重要的形象标志,它采用的是钢结构网壳形式,网壳里镶嵌的都是玻璃,是专门展现玻璃特色的造型工程。一共分六个独立的单体的“阳光谷”,由近2万块不同规则的三角形夹胶玻璃组成,其功能是想让自然光透过“阳光谷”倾泻出来,加强地下空间的采光效果,同时又能体现环保办博和节约办博的理念。  世博中心位于卢浦大桥东侧世博园区B区滨江绿地内,向南为世博会主题馆,东面为正在建设中的世博轴和规划中的世博会演艺中心及中国馆。世博中心建筑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40米,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将于2009年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试运营。世博中心作为世博永久性场馆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在世博会期间,将承担世博会运营指挥中心、庆典会议中心、新闻中心、论坛活动中心等功能。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 ,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世博演艺中心造型呈飞碟状,不同角度和不同空间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白天如“时空飞梭”、似“艺海贝壳”;夜晚则梦幻迷离,恍如“浮游都市”。 建筑以西北侧卢浦大桥作为底景集中式布局,柔和的建筑形体融于滨江公园绿地之中;与世博庆典广场有机结合、形态交融;与万人庆典广场室内外互动、转换与衔接;与西侧的世博轴、世博中心和南侧的中国馆相呼应、相协调。
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演艺中心

6,上海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一.上海商业发展趋势 1.上海未来商业整体布局在5-8年内现有的格局不会出现质的变化,仓储式中心和郊区购物中心不会大规模的出现 一个商业中心区的形成,需要市政设施、产业、交通、消费群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和配合。而这样一个规划的商业中心区的集聚形成,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初具规模。 例如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商圈的建设经过了近十年的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的发展历程,直到现在,才初步呈现出有系统的业态业种配置,商业功能基本齐全。 受制于商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2006-2010年间,目前上海规划确定的商业布局和商业中心区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郊区城镇新城开发的逐渐加快,城镇商业的发展变化会较中心城区更为显著。但在5-8年的中短期内,上海整体商业布局仍将保持现有的格局。在业态布局方面,仓储式中心和郊区购物中心不会大规模的出现。 2.中长期上海商业整体布局将面临较大的调整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商业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上海商业除了在商业零售总额、商业网点总量等方面将持续增长以外,商业区域的布局也将更加趋于合理。 根据国际大都市商业布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目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可以预测,按照目前上海的发展趋势,在2010-2020年间,上海城市人口的30%将留在在市区,40%分布于市区边缘,30%分布在郊区城镇。 这种人口迁移的趋势将对商业布局规划、商业中心区域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种人口布局的新情势下,结合相应的市政设施、交通系统等方面的协调规划发展,中长期来看(10-15年),上海商业布局将面临较大调整,商业发展的重心存在向郊区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趋势。 3.商业中心区内部积极调整 随着城市总体规划、商业规划的制定实施,经济增长带动居民消费能力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上海市总体的消费能力、消费人口、商业零售总额等都将有着显著增加。商业需求的增加,使得今后城市商业中心的数量必定会增加,单个商业中心区的消费总额也会上升。 商业中心能量的上升,使得原有的商业区之间的平衡状态将会被打破,在新的平衡实现之前,原有商业中心区内部结构以及其周边的商业区都将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这种调整不仅只是“商业零售总额”、“商业门店数”这一类的数量指标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商业区内原有各种业态之间新的组合关系以及新型业态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都将出现调整变化。 4.各个重要商业中心在商业功能实现上将有所差异 各个重要商业中心区在商业功能实现上,通常能满足消费者对于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主要商业功能实现上,各商业中心并无本质区别。 但各个重要商业中心由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交通系统、产业布局、作业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周边的居住区域规模的不同,且各个商业中心区所在区域资源条件、历史文化和功能规划的独特性,因此,各个商业中心在功能细节上难免存在着差异。例如,南京东路商圈更多呈现出旅游、观光、文化、购物的功能组合;而徐家汇商圈则更多的呈现出商务、购物、展示、休闲、娱乐的功能组合;五角场商圈更多呈现出购物、休闲娱乐的功能组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商圈即使在同一商业功能的实现等级上也会有所差异。这些都是商业功能细节上的差异。 商业中心在功能细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这使得在新一轮的上海商业发展中,从商业布局、商业功能和城市形态等各方面能更以细致的方式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5.商业布局网络扩大至整个大上海地区 根据调研发现,通常消费者所期望的购物区域是在距离工作或居所30分钟的行程内。(行程是步行行程、或自行车行程、或公共交通或自驾汽车的行程。) 目前上海市现有的商业中心区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这种商业布局状况的形成不仅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而且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对商业设施的需求旺盛,而郊县人口较少,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现象,也使得郊县地区商业设施的投资建设进展缓慢。 随着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上海市城市规划面积将由现在的600平方公里,扩大至6000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并且,伴随着“一九六六六”规划的逐步实施,城市郊县地区的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将会更为合理,其对商业设施的需求也将逐步扩大。 此外,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铺设,居民汽车普及率的上升,消费者的有效出行半径将会增大。 因此,未来上海市商业中心区的分布将不仅仅集中在中心城区,占全市面积90%以上的郊县地区将是新兴商业中心区的有力发展空间。上海市发达的商业网络将遍布整个上海地区。 二.上海商业布局规划目标 过去的10年间,在上海市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商业率先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上海商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成就,基本形成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商业的框架以及上海作为亚太地区代表性的贸易中心、展示中心、采购中心的商业雏形,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了领先的地位。然而还是可以从众多数据看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在商业总量、人均商业面积、商业面积的坪效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结合国际大都市商业发展经验和规律,上海商业布局规划目标可以这样确定:促使商业布局更加合理、科学、优化,促进上海商业的繁荣与繁华,使得上海商业高速持续发展,从而加快上海实现国际化“购物天堂”的步伐。 第四章 国外大都市商业布局对上海的启示 一.国外大都市的新城镇发展规律 在新城镇的发展问题上,许多国外大都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功实施了“大城市、大郊区”的新城镇发展战略。 新城镇的发展,是大城市普遍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大城市在经历了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之后,中心城区经历了绝对集中状态和相对集中两个阶段之后,离心分散特征开始显现。大城市的发展从以向心集聚为主,转向以离心扩散为主。表现为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以及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 研究显示,国外大都市在半个世纪的新城镇的发展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新城镇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主要经历四个阶段,详见表1: 表1 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卧城”阶段 “卫星城”阶段 “新城镇”阶段 “新结构城市”阶段 特征 城镇功能单一,主要在于分散中心城区的居住人口,工作、和文化活动仍在中心城区。 半独立性的郊区城镇,卫星城除居住功能外,还建有一些工业和服务项目,带动部分本地就业。 卫星城基本独立,具有就业、教育等功能,卫星城的中心区现代化,居民能享受到全面完善的功能服务,减少主城与卫星城的交通运输压力。 实现多中心敞开式的新城市结构,通过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与主城联系起来,主要城市功能扩散到卫星城,功能实现多元化。 目前上海正处于“新城镇”阶段向“新结构城市”阶段的转型和发展时期。 大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普遍性规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规律显示出:当人均GDP在4000-6000美元间,城市的离心力将会达到最大,离心分散特征也会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结果可能导致城市的空心化问题。2003年上海人均GDP达到4911美元,应对这个情况特别加以研究和注意。 研究显示,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在进入“新结构城市”时期,其城市总体面积仅为上海总体面积的13%和25%,这也就意味着上海在未来新城镇的开发以及配套工业、商业、服务等的建设难度和力度上将远远大于上述大城市,在这一条件下,上海总体商业布局的规划和落实就显得更为严峻,未来商业布局模式的设想和论证也就更加刻不容缓。 结合国际大都市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上海新城镇发展方向将是“新结构城市”阶段,而目前上海正处于“新城镇”阶段向“新结构城市”阶段的转型和发展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下,原有的“太阳系”商业布局模式将无法满足因城市快速扩张和城市人口、工业、商业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现状,上海的总体商业布局需要一种更为适应现状和未来商业发展趋势的创新模式。 同时,大城市商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城市本身的大小,而更多在于大的形态结构和投资结构。只要综合考评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的资源和能力优势,结合对大城市人口、经济、工业、商业、购买力、交通等诸多因素的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形成适应城市功能特性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大城市的商业一样能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二.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发展的规律 美国、英国的国际大都市,在商业中心的变迁和发展中,基本遵循和集中体现了“城市-郊区-城市”的发展进程规律,如表2。 表2 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变化趋势 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 由于城市公害带来的困扰,很多居民迁移到郊区居住,郊区商业迅速繁荣,商业中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商业中心数量增多。 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商业规划,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复活,商业中心回归中心城区。 相比较国际大都市的商业中心迁移和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所处的商业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正如目前仍有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还在积极建设城市中心地区的标志性商业中心,并不能仅仅通过照搬国际大都市的一般规律或模式,就盲目来评判这类发展中城市的商业布局模式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应该结合这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从长远发展着眼,选择出效益最大、代价最低、真正适合这个城市的最佳商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就上海现状而言,虽然也存在着居民逐渐迁移到郊区居住的发展趋势,但究其成因和经济社会背景,都是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具有很大不同的。 近年来,居民逐渐迁移到郊区城镇居住,其中政府的规划导向和市区的房价飞涨是两个主要的成因。在“一九六六”的规划指导思路下,郊区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交通配套以及土地集约等方面均有了强劲的发展支撑和依托。以松江新城、海港新城、嘉定汽车城、青浦新城、机场新城、南桥商业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郊区城镇进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时期,根据自身在产业主导、交通枢纽、旅游主导、现代居住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在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结构基础上,更增加了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市区高居不下的房价水平也使得部分居民更倾向于选择郊区城镇来实现和满足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另外,上海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也使得近年来上海常住人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20 年上海常住人口将达到3000万,这也从另一方面对郊区城镇的发展和升级提出了要求,其中也包括对商业总量、商业布局和业态结构上更高的要求。 近三年的数据同时显示,上海郊区城镇商业已经进入高速的发展期。2004年,郊区城镇商业的发展速度更是远远大于市区商业的发展速度,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金山区的增长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与此同时,郊区城镇对商业的需求也显示出持续旺盛的态势。 因此,本文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条件、居民作业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上海在未来的商业中心变迁和发展中,会与国际大都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由于商业总量在未来将会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上海商业中心在未来数量的增多在所难免。同时考虑到郊区城镇产业迁移、商业匮乏以及有效需求巨大的现状和趋势,上海未来的新兴商业中心将会更多的集中在城市离心力较强的区域。 三.国际大都市商业规划的主要模式 比较我国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与商业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可以看出,美国、英国和日本经过了几十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后,与商业发展体系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趋于完善,起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进行宏观指导和控制的作用,且在实践过程中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业态创新不断的进行修订和调整。详见表3。 表3 国际大都市商业规划模式 国别 美国 英国 日本 商业管理模式 规划为主 规划为主 审批为主 主要特征 商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法律效率; 商业规划由地方政府负责; 制定规划的目标在于保护产权所有者和确保城市的适度发展; 规划必须具有弹性,合理聪明。 规划政策是议会通过的指导性法令; 鼓励综合性规划,内容应包括商业、零售、住宅、交通等多方面; 规划由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规划机构制定; 规划方案的制定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周期一般较长。 通过制定法规来严格限制项目的审批; 商业项目审批由地方政府负责,从申请到批准通常历时一年,需经五个环节; 大型商业项目需促进周边区域的协调,同时评估其带来的人流、交通、环保等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以上三个发达国家中,英国和美国采用的规划为主的管理模式应对上海的商业布局规划管理更有借鉴意义,也与上海的规划管理现状比较接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和商业规划方面的操作时间很长,实践经验丰富,因此在制定商业规划的时候,往往是与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工业规划、住宅规划、交通规划等多个领域综合起来进行考量,力求各项规划在细节上也能够充分协调、互为补充,从而避免规划失误,最终发挥城市商业规划的最大功效。 四.国际大都市规律研究对上海商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1.城市商业规划的制定应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盘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由竞争和发展后,政府已经基本上不干预,而是更多通过制定商业规划的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商业的发展。商业布局研究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在新一轮的商业快速发展中,商业布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也应该建立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分区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整个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考虑。 2.商业竞争日趋激烈,政府应该有保护中小零售商的规划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商业竞争激烈,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零售商。各国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对商业布局进行调控,限制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保护中小零售商的利益。法国政府的《罗耶法》,日本政府的《百货店法》、《大店法》、《大店立地法》正是基于这个目的产生。 上海的商业发展目前也进入了商业激烈竞争的阶段,这一点在中心城区商业上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市主要的商业中心,其日均租金都在20-40元/平方米,其中南京东路第一百货的日均租金更是达到35-60元/平方米。城市中心商业如此高的投资成本和进入代价对于中小零售商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同时也制约了上海在未来建设繁荣、多彩的多层面、多支撑的现代化商业格局。 另一方面,市区商业的激烈竞争和高昂的进入代价也使得零售商将目光更多放到了郊区城镇商业,加速了郊区城镇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3.规划基础是从需求出发,任何与现实需求相违背的规划都将是无效的 有消费需求,才会有商品供给。不同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也不都相同。消费者对商品不同需求的分类,是商业总体规划和分级布局的基础。同时不论商业业态如何发展创新,商业网络如何重组,这种从需求出发的商业布局基础依然是有效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商业总体规划中,无不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正是出于消费者对商品不同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推动近年来上海商业布局的形成。 4.商业中心区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条状商业街区,其次才是块状商业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中心区的形成,一般都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见表4:
有钱靠中,没钱靠边.
石库门吧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五角  五角场  上海市五角场地下空间规划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