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予瀚化学有限公司招聘信息上海予瀚化学有限公司怎么样
来源:整理 编辑:上海生活 2022-12-08 00:31:42
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予瀚化学有限公司招聘信息上海予瀚化学有限公司怎么样
钉钉企典数据来源于企业征信机构,包含企业风险数据,公司官网,公司简介,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详询公司官网,更多公司电话地址企业邮箱可在钉钉企典进行查询? 公司简介: 上海予瀚化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08-05,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元,法定代表人是张冬梅,公司地址是上海市宝山区真陈路1085号3幢1762室,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与税号是913101133511269328,行业是其他化工产品批发,登记机关是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营业务范围是化工原料及产品(除危险化学品、监控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易制毒化学品)销售;水性涂料、建材、金属材料、石材、木制品、绝缘材料销售;绿化养护工程;室内外装潢工程;公共安全防范工程设计及施工;园林绿化工程;园林景观设计;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上海予瀚化学有限公司工商注册号是310113001380488 ? 分支机构: ? 对外投资: ? 股东: 张冬梅,出资比例0.0%,认缴出资额是50.0万张峰瑞,出资比例0.0%,认缴出资额是50.0万 ? 高管人员: 张峰瑞在公司任职监事张冬梅在公司任职执行董事

2,黄宏伟的人物成就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与评估、基于风险的隧道及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隧道及地下工程动态信息化施工、软土隧道纵向稳定性与长期沉降。 主要学术研究经历 起止年月 研究经历 2005-今 率先开展岩土及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0-2004 岩土及地下工程现场监测及工程控制对策研究 1995-1999 岩土及地下工程稳定性的动态概率反馈分析 1990-1995 岩土及地下结构随机逆反分析和不确定性直接反分析法 黄宏伟.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 同济大学岩土大楼, 2009年6月25日.黄宏伟.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 同济大学岩土大楼, 2005年1月20日. 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主编部级指南和规范各1部,参编部级指南和规范各1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6篇,被CSCD收录35篇,被SCI收录20篇,被EI收录近百余篇,被国际邀请主题和特邀大会报告6次。 主、承办的国际会议H.W. Huang (Chair). First China-Japan Workshop on Tunnelling Safety & Risk (CJTSR2009), Shanghai, China, August 28-29, 2009.H.W. Huang(Executive-Chairman).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IS-Shanghai 2008), Shanghai, China, April 10-12, 2008.H.W. Huang(Chair).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 Risk (ISGSR2007), Shanghai, China, October 18-19, 2007国内、国际主旨及特邀报告H.W. HUANG. Keynote Lecture, Risk 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untainous Highway Construction.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IS-Gifu2009), Gifu, Japan, Jun 11-12, 2009.Hongwei HUANG. Chair of Session “Geotechnical Assessment, Characterization and Design for Risk Management”, Georisk 2011,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Geoengineering, June 26-28 2011, Atlanta, USA.Hongwei Huang,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Internal Force Sensing of Shield Tunnel based on Wireless MEMS Inclinometer, The 7th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Shield Tunneling, Xian, China, 2013.09.20-22Hongwei Huang, Selecting the optimal probability model for geotechnical reliability analysis,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ISGSR 2013), Hong Kong, 4-6 December 2013黄宏伟,岩土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进展,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岩土工程与结构安全,南京,2013年8月4日Hongwei Huang, Robust Tunnel Design Method (RTDM),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aris, Sep. 2-6, 2013H.W. HUANG. Risk Analysis of Soil Transition Tunneling. 14th GSJ Symposium Geo-risks and Risk Managemen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Japan, Jun. 15, 2009.H.W. HUANG. Influence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on the Nearby Underground Road by Centrifuge Model Test. 2008 KG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Gwangju Korea, Oct.9-11, 2008. (大陆第一个特邀)黄宏伟.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2010中国城市轨道工程技术论坛, 重庆, 2010年12月27日.黄宏伟. 边坡开挖工程中的风险定量分析. 2010年水利水电风险分析及可靠度设计方法学术会议, 宜昌三峡, 2010年1月15日.黄宏伟. 边坡工程风险分析及贝叶斯反分析技术. 第十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2010, 温州, 2010年11月7日.黄宏伟.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过程技术风险评估与管理. 政府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与工程保险专题研讨会, 中国上海, 2009年6月22日.黄宏伟. 软土深基坑开挖的风险分析. 第五届全国基坑工程会议, 中国天津, 2008年11月16-18日.黄宏伟.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期风险分析研究初探. 海峡两岸轨道交通建设与环境工程高级技术论坛, 中国杭州, 2008年11月5-6日.黄宏伟.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动态风险管理研究. 城市地铁建设国际高级研讨会, 中国北京, 2008年10月18日.黄宏伟.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 200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 中国广州, 2007年10月13日. 迄今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公司咨询项目等100多项,近年来结合上海城市建设对地下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提出结合实测数据的动态概率监控与非线性信息化施工反馈方法;并针对软土长期沉降和地铁运营沉降问题,提出软土地下结构的长期时效与纵向稳定性研究。近几年来,针对地下工程建设中频发的灾害事故,同时也瞄准国际最新进展,开创性地开展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负责或参加 完成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变形的智慧感知及风险预警可视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278381) 2013.1-2016.12 负责 正在进行 基于风险分析的土体本构模型选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法国际合作交流基金(编号:51161130523) 2012.1-2014.12 负责 正在进行 软土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纵向力学性态风险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879058) 2009.1-2011.12 负责 完成 盾构隧道与土体共同作用的纵向变形性态及纵向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279032) 2003.1-2005.12 负责 完成 基坑围护结构与土体系统模型的反馈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609007) 1997.1-1999.12 负责 完成 软土盾构隧道在局部渗流条件下的长期性态和破坏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608058) 2007.1-2009.12 参与 完成 隧道围岩可视化数字地层信息系统与施工监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172095) 2002.1-2004.12 参与 完成 受施工扰动影响的土体环境稳定理论和控制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738160) 1998.1-2001.12 参与 完成 深基坑稳定性的动态概率监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478043) 1995.1-1997.12 参与 完成 国家科技部“973” “863”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超长线状地下结构状态智慧感知理论与方法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三(编号:2011CB013800) 2011-2016 负责 正在进行 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编号:2012BAJ01B02) 2012-2015 负责 正在进行 长大隧道工程风险评价与安全预警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编号:2006AA04Z442) 2007-2009 负责 完成 长大盾构隧道理论分析和风险控制研究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编号:2006AA11Z118) 2007-2009 参与 完成 省部级科研项目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 2014.3-2016.1 子课题负责人 正在进行 山区公路隧道灾害预警集成技术与集成装备 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编号:2008AD013) 2008.1-2011.12 负责 完成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 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合同号:2006-318-799-107) 2006.1-2008.12 合作方负责 完成 连拱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子项-连拱隧道中施工反馈 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合同号:2002-318-000-22) 2002.6-2004.12 子项负责 完成 山区公路隧道灾害预警集成技术与集成装备 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编号:2008AD013) 2008.1-2011.12 负责 正在进行 隧道工程的施工监控及预警、报警系统及风险管理系统研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4dz12021) 2004.8-2006.12 负责 完成 紧靠黄浦江防汛墙的超长、超大地下交通枢纽建造技术研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4dz12002) 2004.8-2006.12 负责 完成 厅级科研项目 小间距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云南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编号:TST(2004)538119B) 2004.12-2006.12 负责 完成 软岩地区高速公路隧道可视化监控技术 浙江省交通厅(编号:2005H048) 2005.3-2008.12 负责 完成 人才基金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安全智慧感知及风险预警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编号:12XD1405100) 2012-2014 负责 正在进行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风险管理及建设期间的智能反馈与环境控制分析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4-0368) 2005.1-2007.12 负责 完成 软土深基础开挖变形的数学及力学耦合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1-2002.10 负责 完成 基坑稳定性的非线性系统反演分析 上海市首批曙光计划(编号:95SG03) 1996-1998 负责 完成 其他科研项目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南湾隧道及拱北隧道安全风险评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0-2011 负责 完成 渤海湾跨海通道战略规划工程风险评估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2010-2011 负责 完成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的施工动态风险管理研究 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武汉长江公路隧道运营灾害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 武汉长江隧道建设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青岛胶州湾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 中铁隧道设计研究院 2008-2009 负责 完成 汕头市苏埃通道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008-2011 负责 完成 大连湾海底隧道风险评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2008 负责 完成 崇明至启东长江公路通道工程风险评估 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07-2008 负责 完成 甬江沉管隧道的安全可靠评估分析 宁波市沿海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甬江隧道分公司 2006-2008 负责 完成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通道规划研究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2005-2007 风险子项负责 完成 (1)一种盾构隧道纵向结构模型试验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301432.2,2013年04月10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王慧,刘印,龚文平,张东明(2)一种地层抗力作用特性模拟试验部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301434.2,2013年04月10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龚文平,张东明,王慧,刘印(3)圆形隧道应急抢修快装拱型支护钢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204323.7,2012年6月6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叶永峰(4)多级、主控加载小量程隧道卧式平面模型试验装置系统,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97932.9,2011年9月1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张东明,江帆,王飞(5)盾构隧道接头构造的模拟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96100.5,2011年4月27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张冬梅,樊振宇(6)可模拟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的试验模型的制作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038954.6,2010年6月23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张冬梅,黄栩,李罡(7)隧道周边位移快速量测系统,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118470.3,2009年12月9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王国欣,徐凌,杜军,江涛(8)三轴软土流变试验机,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820058709.7,2009年3月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朱合华,黄宏伟,张冬梅,周键,何之民,吴晓峰(9)锚索孔内快速堵水装置及其堵水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66663.X,2009年3月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薛亚东,黄宏伟,肖亚宁,王志清,万世文,宋献忠,靳京学(10)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147258.X,2008年12月2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杜军,张丰收,田海洋(11)快速膨胀堵水封孔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420090475.6,2005年11月23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薛亚东,黄宏伟(12)盾构隧道壁后注浆地质雷达探测用的测试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320122949.6,2005年2月2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刘遹剑,杜军 (1)盾构施工风险事故数据库系统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475045号,登记号:2012SR107009,2012年6月1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刘爽,王魁(2)基于全寿命期风险分析的工程方案决策系统(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173393号,登记号:2009SR046394,2009年9月20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3)长大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事故数据库查询系统(简称:公路隧道重大运营事故查询)(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121467号,登记号:2008SR34288,2008年10月1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4)宝钢地下工程施工风险分析软件(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184538号,登记号:2009SR057539,2008年6月30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5)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与控制软件(简称:TRM(Tunnel Risk Management))(V2.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102122号,登记号:2008SR14943,2008年4月26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6)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软件(简称:TRM(Tunnel Risk Management))(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67596号,登记号:2007SR01601,2006年10月23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7)3DTOS隧道三维动态监控系统(简称:3DTOS)(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65935号,登记号:2006SR18269,2006年6月1日,著作权人:黄宏伟,谢雄耀,赵永辉,金淼,江涛,刘长祥

3,潘卫庆的国外基金
世界卫生组织专项基金共9项项目01:课题名称:SARS vaccin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immunogenicity of spike proteinof SARS virus in Pichia pastoris.资助金额:5 万美圆起止年月:2003-2005年项目02:课题名称:A phase I randomized singled blinded single center study, comparing doses of PfCP-2.9 recombinant vaccine adjuvanted with Montanide ISA720 for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资助金额:8.13 万美圆起止年月:2003-2004年项目03:课题名称: Construction and immunogenicity of combined malaria vaccine containging PfCP-2.9 and pre-erythrocytic stage antigens资助金额:11.1 万美圆起止年月:2002-2006年项目04:课题名称: Synthesis and expression of codon-optimised Schistosoma japonicum paramyosin(Sj-97) in Pichia pastoris资助金额:3.5万美圆起止年月:2002-2003年项目05:课题名称: 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chimeric protein consisting Plasmodium falciparum AMA-1 and 19 kDa C-terminus of MSP1资助金额:12.0万美圆起止年月:2000-2003年项目06:课题名称: Examination of two malarial antigens, the entire MSP1 and AMA-1/MSP1-19 chimeric protein as vaccine candidate资助金额:12.39万美圆起止年月:1999-2002年项目07:课题名称: Production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major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Pichia pastoris资助金额:6.5万美圆起止年月:1998-2000年项目08:课题名称: Synthesis and expression of chimeric gene for malaria vaccine candidate资助金额:6.03万美圆起止年月:1998-2000年项目09:课题名称: Expression and immunogenecity of the MSP1/gp190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Salmonella typhi vaccine strain资助金额:6.25万美圆起止年月:1996-1999年瑞典KAROULINSKA研究院合作基金:课题名称: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alaria vaccine in primate model资助金额:60万瑞典克郎(其中22.4万瑞典克郎将转入本室)起止年月:2004-2006年2.国内基金项目(获基金总额:818万人民币)项目名称:疟疾红内期保护性CD4+ T细胞表位的鉴定及其应用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金额:26万起止年月:2007-2009项目名称: 疟疾红内期疫苗及其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06XD1402基金来源: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金额:25万起止年月:2006.9-2008.8项目名称:基金来源: 军队十一五专项资助金额: 40万起止年月: 2006基金类别: 主办国际会议基金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金额: 3 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5年基金类别: 主办国际会议基金基金来源: 上海市科委(白玉兰基金)资助金额: 2 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5年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的临床研究基金类别: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金额: 250 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3-2005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的中试和临床研究基金类别: 上海市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金额: 100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3-2006题目: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基金类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金额: 140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5-2009年题目:疟疾相关相关蛋白和防治研究基金类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金额: 100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2-2006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的中试及临床研究基金类别: 国家863计划项目资助金额: 207万人民币(三个子课题总负责)起止年月: 2001-2003年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研究基金类别: 国家863计划项目资助金额: 40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1999-2000年题目: SARS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基金类别: 上海市SARS专项基金资助金额: 40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3-2004题目:重组疟疾疫苗临床前研究基金类别: 军队指令性项目资助金额: 50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1-2003年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基金类别: 上海市新药基金资助金额: 50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1-2003年题目: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建立MSP1转基因动物模型基金类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金额: 19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2-2004年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研制基金类别: 校联合攻关项目资助金额: 50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2000-2002年题目:恶性疟MSP1基因在人伤寒杆菌疫苗株中进行四环素诱导表达基金类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金额: 12万人民币起止年月: 1997-2000年五.专利与论文申请及授权的发明专利(1). 名称:疟原虫融合抗原及其制法和用途发明人:潘卫庆类型: 发明专利授权时间:2004年11月24日国别:中国(2)名称:Plasmodium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and uses thereof发明人:潘卫庆类型:发明专利授权国家:美国专利号:美国:US 10/467 198授权日期:2006年(3)名称:Plasmodium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and uses thereof发明人:潘卫庆类型:发明专利授权国家:欧盟专利号:授权日期:2006年(4)名称:Plasmodium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and uses thereof发明人:潘卫庆类型:发明专利授权国家:澳大利亚专利号:授权日期:2007年(5)名称:制备疟疾完整抗原gp190/MSP1的重组方法发明人:H.Bujard, R. Tolle, W. Pan类型:发明专利授权国家:中国授权日期: 2004年5月5日(6)名称:Recombinants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omplete malaria antigen, gp190/MSP1发明人:H.Bujard, R. Tolle, W. Pan类型:发明专利授权国家:澳大利亚授权日期: 2001年4月19日(7)名称:Recombinants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omplete malaria antigen, gp190/MSP1发明人:H.Bujard, R. Tolle, W. Pan类型:发明专利授权国家:美国授权日期: 2005年8月25日(8)名称:重组恶性疟原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及其制法和用途发明人:张冬梅,潘卫庆类型:发明专利申请时间:2005年7月18日申请号:200510027811.1(9)名称:重组恶性疟原虫175kD红细胞结合抗原功能区蛋白及其制法和用途发明人:潘卫庆,张冬梅类型:发明专利申请日期:2005年6月29日申请号:200510027233.12.科研成果产业化及其转让主研的基因工程疟疾疫苗已转让给上海万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3.代表的论文(* : 通讯作者)Qingfeng Zhang, Xiangyang Xue, Li Qu, Weiqing Pan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ultistage combination vaccine against malaria,Vaccine 25 (2007) 2112–2119,Kirsten Moll, Arnaud Che ne., Ulf Ribacke., Osamu Kaneko4, Sandra Nilsson, Gerhard Winter, Malin Haeggstro¨m, Weiqing Pan, Klavs Berzins6, Mats Wahlgren, Qijun Chen*,A Novel DBL-Domain of the P. falciparum332 Molecule Possibly Involved in Erythrocyte Adhesion,PLoS ONE,2007,5:477Langermans JA Hensmann M van Gijlswiik M Zhang D Pan W Giersing BK Locke E Dubovsk F Wittes J Thomas AW,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chimeric malaria vaccine candidate in Montanide ISA 720: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in rhesus macaques.Hum Vaccin. 2006 Sep-Oct;2(5):222-6.D. M. ZHANG, W. Q. PAN*, L. QIAN, M. DUKE, L. H. SHEN, & D. P. MCMANUS, Investigation of recombinant Schistosoma japonicum paramyosin fragments for immunogenicity and vaccine efficacy in mice. Parasite Immunology 2006, 28(3):77-84Dongmei Zhang and Weiqing Pan*(2005)Evaluation of three Pichia-expressed Plasmodium falciparum merozoite proteins as a combination vaccine against blood-stage parasites. Infection and Immunity,73(10):6530-6536Ballou WR, Arevalo-Herrera M, Carucci D, Richie TL, Corradin G, Diggs C, Druilhe P, Giersing BK, Saul A, Heppner DG, Kester KE, Lanar DE, Lyon J, Hill AV, Pan W, Cohen JD(2004). Update on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candidate malaria vaccines. Am J Trop Med Hyg. Aug;71:239-47Pan Weiqing*, Daqing Huang, Qingfeng Zhang, Li Qu, Dongmei Zhang, Xiaoli Zhang, Feng Qian, Fusion of two malaria vaccine candidates enhances product yield, immunogenicity and antibody-mediated inhibition of parasite growth in vitro.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4,172:6167-6174Feng Qian, Weiqing Pan*(2002). Construction of a tetR-Integrated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 CVD908 strain that Tightly Controls Expression of the Major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for Applications in Human Vaccine Production, Infection and Immunity, 70(4):2029Weiqing Pan, Elidabetta Ravot, Ralf Tolle, Rainer Frank, Raphael Mosbach, Ivana Turbachova and Hermann Bujard(1999), Vaccine candidate MSP-1 from Plasmodium falciparum: a redesigned 4917 bp polynucleotide enables synthesis and isolation of full-length protein from Escherichia coli and mammalian cell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7(4): 1094Weiqing Pan, Ralf Tolle, and Hermann Bujard(1995), A direct and rapid sequencing strategy for the Plasmodium falciparum antigen gene gp190/MSA1,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 73:241Petra Burghaus, Peter Gerold, Weiqing Pan, Ralph Schwarz, Klaus Lingelbach, Hermann Bujard(1999) Analysis of recombinant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1 of Plasmodium falicparum expressed in mammalian cells,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 104:171-83(QIAN Feng, NIE Ben-yong, YANG Xiao-ping, ZHANG Long-xing and PAN Wei-qing. Sequence variation and naturally acquired antibody recognition of 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endemic area of China. Chin Med J (revised)2004.潘卫庆,杨树桐,邓海琳,陆德如(1993),中国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190抗原变异的研究,中国科学,23:1070张冬梅,潘卫庆*,陆德如(2002).重组裂殖子表面蛋白1特异抗体有效抑制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34(3)(SCI 收录杂志)钱锋,潘卫庆*(2001).Cre/loxP介导的伤寒杆菌染色体上插入基因的切除, 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进展,28,732 (SCI 收录杂志)张青锋,潘卫庆*,曲莉(2003).N端9个氨基酸缺失对恶性疟融合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35(4):345-349(SCI 收录杂志),5.著作出版:(1)潘卫庆,汤林华主编,《分子寄生虫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获第十八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潘卫庆 主编 《寄生虫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化工出版社,20076.奖励:2006年: 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04年: 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奖2003年:享受军队首批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 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01年 荣立个人三等功2000年 获得明治乳业生命科学 科学奖2000年 获得金润奖励基金 优秀科研奖六,学术交往以世界卫生组织临时顾问身份出席WHO学术会议:2003年6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SARS会议会议地点:马来西亚,吉隆坡2003年11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SARS疫苗专家咨询会议会议地点:瑞士 日内瓦2003年10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血吸虫病疫苗会议会议地点: 菲律宾 马尼拉200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与新型佐剂会议会议地点: 法国 安呢斯200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会议会议地点:南朝鲜,汉城2002年1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与新型佐剂会议会议地点: 法国 安呢斯2002年3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会议会议地点:瑞士 日内瓦1999年6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及血吸虫疫苗会议会议地点: 菲律宾 马尼拉1998年3月:专题报告:疟疾疫苗候选抗原MSP1研究进展报告地点:瑞士 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学术会议报告(国际会议部分)2005年7月:第12届国际原生动物大会报告类型:主题报告(Keynote speaker)报告题目: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vaccine against malaria parasite会议地点:中国2005年11月:2005国际寄生虫学与媒介生物学大会报告类型:主题报告(Keynote speaker)报告题目: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vaccine against malaria parasite会议地点:中国2000年2月:疟疾分子生物学大会报告类型:特邀报告(invited speaker)报告题目:Examination of two malaria antigens,the entire MSP1 and Plasmodium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as vaccine candidate.会议地点:澳大利亚2002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新型佐剂会议报告类型:特邀报告报告题目:Immunogenicity of P.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2 adjuvanted with Montanide ISA720 in rabbits and monkeys会议地点: 法国 安呢斯200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血吸虫病疫苗会议报告类型:特邀报告报告题目:Example from Malaria vac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会议地点: 菲律宾 马尼拉2003年6月: 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与新型佐剂会议报告类型:特邀报告报告题目: Combined malaria antigen adjuvanted with Montanide ISA720会议地点: 法国 安呢斯2000年12月:比尔盖茨基金会MSP1疫苗会议报告题目:Production of MSP1-42 and Plasmodium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in Pichia pastoris会议地点:美国 华盛顿2001年6月:第11届亚太地区军事医学大会报告类型:分题报告报告题目:Malaria vaccine development: Bulk production and 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as vaccine candidate.会议地点:新西兰3.专题报告(国外部分)2000年12 月:报告题目:Examinat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as vaccine candidate报告地点:美国NIH;美国椰鲁大学;美国纽约大学1998年3月:报告题目:Synthesis and expression of entire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of Plasmodium falciparum报告地点:瑞士 日内瓦2003年9月:报告题目:PfCP-2.9 vaccine candid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报告地点:瑞典 Karolinska 研究所2004年2月:报告题目:PfCP-2.9 vaccine candid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报告地点: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006年10月:报告题目:Malaria Vaccine Discovery报告地点:日本长崎大学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2005年11月23-26日:2005国际寄生虫学与媒介生物学大会(主办)大会主席:潘卫庆,L.Miller(NIH)1998年12月7日-10日: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究国际会议(承办)会议地点:上海; 时间:4天柳叶刀最新一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潘卫庆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并配发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克莱夫·席夫教授的评论:“该研究团队从全基因组范围筛选出敏感的诊断分子,将极大改进血吸虫检测技术,从而为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作出全面客观评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认为:“这项研究围绕我国当前血吸虫病从控制走向消除这一需求,对血吸虫病筛查正确率和监测敏感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依靠科学研究解决防治中关键技术问题的一个典范。”潘卫庆教授率领“疟疾、血吸虫病防治基础研究”团队,包括同济大学医学院、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热卫系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从全基因组水平筛选血吸虫病诊断的标识分子。该团队首先建立融合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平台,再从基因组范围大规模筛查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从200多个血吸虫分泌蛋白中鉴定出一个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即SjSP-13),其诊断敏感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6倍。潘卫庆教授说,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总体策略是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控制传染源的重要途径是及时准确发现感染者,并对所有感染者加以有效治疗。由于血吸虫病流行特点是以低度感染为主,诊断低度感染者需要高敏感度的技术,因此SjSP-13诊断分子的发现解决了现有诊断技术敏感性不足这一根本问题,该分子的应用必将为血吸虫病总体防控策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乃至消除将产生积极影响。

文章TAG: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