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1965年的粮票有那几种

1965年的全国粮票有0.2(未流通)、0.5、1、3、5斤那几种,地方粮票上百种.
粮票有三种,分别是全国通用粮票,个省的省通用粮票,还有就是在地方通用的地方粮票。

1965年的粮票有那几种

2,1960和1965年全国通用粮票值多少钱

几元至上万元不等,物以稀为贵。 粮票在藏品市场开始走红,曾经有人愿意以1600元的真皮沙发换取累计票面为200斤的江苏粮票、或200斤的徐州面票、或50斤的河南粮票、或400斤的全国粮票。这段沙发换粮票的趣闻一度让许多人感到新鲜,虽然不排除其中的社会炒作因素,但有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即过去普普通通的粮票,已成为许多集藏者追逐的目标。可以说,收藏粮票并不困难,因为绝大多数城镇家庭中都会留有过时的粮票,但毕竟绝大多数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剩余”的粮票,相对而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月份定额粮票就较少了,因为这些粮票都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被“吃掉”,尤其是单位定额(斤)大、早期发行的粮票已凤毛麟角,成为近年来人们收集或投资的主要对象。粮票的投资价值显现,是随着集藏群体的发展而形成的。在2000~2003年期间,粮票在藏市一度被炒作,价格也曾达到过顶峰,但此后出现了回落现象,目前则处于探明底部后的小幅回升状态。目前1枚1980年之后各省市发行的普通粮票价在0.2~1元,1955年版的全品全国粮票每枚价格高达1500元,而江苏省1986年发行的1公斤定额和1991年发行的2公斤定额地方粮票,交易价格在400~700元,不少文革时期的粮票价格在20~100元,个别珍稀品种价格上千过万元也不稀奇。从中不难看出,粮票的投资价值也需要根据年代、存世量多少、品种的特殊性和品相的好差来确定。鉴于粮票在近十年涨跌中,形成了大浪淘沙的现象,一些珍稀品种的价格连年走高,而那些存世量不菲的品种却一蹶不振。所以投资者需要精选潜力品种参与,从近年来市场的表现看,以下几类品种较适合投资:一是早期粮票 这是由于年代早,当时大多数人也不会想到收藏,造成了存世量的稀少。如被称为“满天飞” 全国通用粮票,其中1978年版价格300元左右。而不少1960年之前发行的地方粮票,价格同样不低,如河北省第1套粮票市场价在1000元附近,1955年发行的第2套粮票市价接近1500元。二是军用粮票 从1957年开始共有7个年版,分别为1957年版、1958年版、1960年版、1964年版、1967年版、1971年版和1982年版,其中1967年版的军用粮票背面有不同的毛主席语录,是全国军用票中惟一的一套语录票。从价格看,1971年版军供给用粮票价格已从10年前的150元攀升到目前的650元左右,这个板块近年来的升值幅度不小,可留意。三是“文革”时期的粮票 此板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体现出特有的投资价值,近年来的涨幅最大。像1969年版的湖北省集体用粮定额粮票(样票)全套市价在1200元左右,而1969年版的武汉语录粮票,目前市价已逾万元大关,其5年间涨幅高达4倍余。此外,江西省1968年版2斤错票(票面上“备战、备荒、为人民”中的“荒”字错印成“芸”),已成为粮票中的特级珍品,已呈有价无市之态。四是特色粮票 如上海曾发行半市两粮票,属于微型定额粮票。而1966年版发行的五市斤全国通用粮票,其票面可以看到明显的五角星形水印标记,非常有特色。云南省还曾经印制过支援难民粮票,是唯一的联合国援助救灾粮票,具有很高的价值。

1960和1965年全国通用粮票值多少钱

3,目前一套1965和1966年的全国粮票值多少钱半市斤1市斤3市斤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1965年和1966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全套都是4枚,面额分别都是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和五市斤。粮票收藏在整个收藏领域里不算热门收藏,粮票收藏的价格普遍不高(除了语录粮票稍有升值势头以外)。目前在邮币交易市场上,价值8元左右。

目前一套1965和1966年的全国粮票值多少钱半市斤1市斤3市斤

4,建国后粮票在中国什么时候废除

1993年。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扩展资料:粮票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划拨粮票四种。面额大小不等;粮票中又分大米、面粉、粗粮等。军用粮票还分军用粮票(带钱的)和军用价构粮票(不带钱的)两种。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退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的出现还要从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说起。1953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不说,朝鲜战争尙未结束,粮食问题是摆在了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建国头几年,粮食一律由政府掌控,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加剧,农产品成了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粮食短缺严重。一些粮食主产区完不成粮食征购任务,而粮食销售量却不断攀升,京、津两地的面粉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我国粮食市场必将出现严重恐荒及混乱局面。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全面波动,逼得工资上涨,波及工业生产,其他一切都会受到影响。这不利于国计民生,只利于富农及投机商人。严重威胁新生政权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当时主持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向中央建议釆用"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方案,名称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机。甚至连都市的粮食都难以保障,进而造成政权危机。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稳固。在那个年代,确实是"粮食定,则天下定"、"物价稳,则国家稳"。以至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之所以没有出现粮食供应严重的失控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粮票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证。获取的主要途径,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求本等到指定的国有粮店兑换。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最初的粮票釆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面额有半两、壹两、贰两、伍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斤市斤甚至百市斤等。在那个年代,粮票堪称是"疯狂"。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如果居民工作调动,从甲地到乙地,除办理转移户口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就等于没有饭吃。那个年代既便手里有钱也是买不到食品的。农民如果家中有病人住院,需由医院出具住院证明,拿原粮(毛粮)到所在乡镇粮油管理所兑换少量粮票,以解决病人吃饭问题。1969年下半年,我在连队任司务长,部队训练施工任务繁重,每人每月45斤定量,并且还有40%的粗粮(粗粮有玉米面、高梁米、玉米馇子、小米等);伙食费只有每天0.45元,加之家属来队等因素,伙食很差,只能维持填饱肚子。部队买粮持军用粮票到指定粮库买粮,在北京我们都在马莲道粮库,一般每月一至两次。粮库按粗细配额供应粮油。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城市最繁忙最热闹的要数粮店了。粮店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景,每月有那么几天,粮食部门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粮店再发给居民。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先去排队,然后,大人再拎着面袋油瓶赶来替换孩子。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扎紧口袋离去。由于市场商品的奇缺,那时的票证制度为保障供给、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当年人们想买短缺商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要凑够这些必须的票证。由于稀缺,粮票和其它票证一样,粮票有时被人们在黑市上买卖交易,用粮票换鸡蛋或者其它商品,这在80年代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不过,这样的交易被称之为"投机倒把",是列入打击对象的。轻者行政拘留、没收非法所得,重者判处管制、劳动教养、有期徒刑等。到 了1985年,情况有了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有了松动。当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为定购,统销也逐渐变成人们可以不用粮票买到议价粮了。1985年起,粮食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不再挨户发放粮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票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粮店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同,价格可按市场需求上下浮动。随着居民手头积存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半公开地把它作为一种流通货币交易商品。在种类繁多的粮票中,1955年由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是公认的"硬通货"。按照当时的规定,地方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如果出差或住院、探亲,要凭证明信到粮食管理部门兑换少量的全国通用粮票。因为严格的发放制度,通用粮票在地下市场受到追捧。一斤通用粮票在黑市可以卖到两三毛。市场上还出现了用通用粮票换鸡蛋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等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地下交易越来越公开化,在一些自由市场内,用粮票换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除了商贩们青睐粮票,一些农民也选择用粮票交易。80年代末期,农民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当口粮不够吃时,农民选择进城,用大米换取粗粮,或者用鸡蛋和农产品与城里人换粮票,以弥补口粮不足的问题。市场上曾出现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成为自由市场内的潜规则。对此,国家粮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在当时粮食部门有专车检查,查抄倒卖粮票和粮食的违法行为。然而,国家的禁令与手段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农民粮食收成不断增加,更多的农民把目光投向城市。他们希望用手中的粮食换来更好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变得愈发另类,于是国家开始调研是否粮票退出市场问题了。从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至此,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上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票

5,1965粮票能指多少钱

3角
全新5元
如果是全国通用粮票,1965年全国通用粮票全套30元,1966年全套10—15元,而1982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5市斤可值120元!
如果是全国粮票1--2元一枚。
五元一张,属于冷门收藏,祝你好运。

6,1965年粮票价格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分别于1965年和1966年发行的两套全国通用粮票,每套4枚,面额都是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和五市斤。粮票收藏在整个收藏领域里不算热门收藏,粮票收藏的价格普遍不高(除了语录粮票稍有升值势头以外)。 目前在邮币交易市场上,1965年和1966年全国通用粮票每套价值8元左右。不成套的单枚价值2元左右。
那里有收的凉漂
价值不高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粮票  1965年  1965上海市粮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