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阿来的尘埃落定有多少字

31 万字

阿来的尘埃落定有多少字

2,尘埃落定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尘埃落定》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叙事视角:以“傻亦非傻”的土司二少爷“我”为叙事承担者:“我”是一个地道的有生理缺陷的傻子、“我”又是一个不傻的正常人,甚至是智者,“我”既傻又不傻,所以许多内容就干脆让作者充当“我”来讲述,于是“我”变成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全能叙事者。整部小说都是这三种视角并置于“我”的身上,呈现出一种杂语交替发声的复调状态。小说以“我”的记忆开始为起始,“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以“我”生命的结束为小说的终结,“血滴在地板上,是好大一汪,我在床上变冷时,血也在地板上变成了黑夜的颜色”,记述了“我”一生中所经历的几个重大事件。鸦片种植、引进贸易、引进梅毒和“红色汉人”的到来。此外,还详细地记述了“我”的爱情、婚姻经历,与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互为辉映。从此看来,似乎小说所运用的完全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但当我们阅读完小说之后,却发现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并不纯粹,含有第三人称的叙事在其中。这种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混合使用,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在中外文学创作中并不常见。阿来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小说《尘埃落定》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意义。首先,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使用,使作者在行文时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叙事自由,不仅可以直抒胸怀、侃侃而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同时又有小说中第三者的客观描述和评价,使小说中故事情节和人物等更加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使用,有利于作者将主观抒情与客观叙事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指向。总之,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结合使用,是中外文学创作上的一大创新,不仅为读者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愉悦,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尘埃落定》是由藏族作家阿来所作的长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该小说描写了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却有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并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的故事。它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尘埃落定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3,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他是哪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他是哪族人?:藏族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他是哪

4,尘埃落定是谁的作品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展现了独特的藏族风情及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2000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评 给出颁奖词:《尘埃落定》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小说讲述了一个声势显赫的藏族老麦其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然而就是这个傻子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不以常理出牌,在其余土司遍种罂粟时突然建议改种麦子,结果鸦片供过于求,无人问津,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残废的阴影下。大批饥民投奔麦其麾下,麦其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傻子少爷因此而娶到了美貌的妻子塔娜,也开辟了康巴地区第一个边贸集市。傻子少爷回麦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待遇,也遭到大少爷的嫉妒和打击,一场家庭内部关于继承权的腥风血雨悄然拉开了帷幕。二少爷以傻子的名声做掩护,把自己的尖牙利爪隐藏起来。但是他对于敌手和潜在敌手的打击,却毫不手软,尽管这种打击同样是隐性的,比如对付哥哥和一群愚昧的土司。二少爷是天生的把玩世事的高手,而麦琪土司家的资财、武力以及新近的粮食丰收,又使得二少爷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有条不紊地施展他的本领,特别是他的运用利用的功夫,更是做到了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首先,他利用茸贡女土司的队伍打击了拉雪巴土司武力掠夺粮食的企图,接下来,他撤回了自己派给女土司的机枪手和投弹手,反过来利用拉雪巴土司的武力教训了茸贡女土司的骄傲。 第二步,他利用那个要报仇的杀手,轻松干掉了自己的土司位置的竞争对手和情敌——哥哥。至于小说的结局部分,正如二少爷一边踢着栏杆一边大声歌唱的那首谶语般的歌曲的歌词,“准备好的事情没有发生,没有准备好的事情发生了”;而小说最精彩的是它的中间部分,具体地说就是从二少爷前去管理北方粮仓开始到土司大会的散场而结束,这一段描写了被人们公认是傻子实际上是一个有智慧、有胸襟、有气魄、有远见的二少爷的创业历程。当二少爷趴在栏杆上看见酒店老板向他走来的时候,他完全有躲避和反击的机会,但他非但没有躲避,反而给酒店老板的仇杀创造条件。这就说明在此之前二少爷就下定了必死的决心。本来,军队的人并没有要处决他,原因是他的脑子“跟得上时代”,但二少爷以为“死与跟不上时代是两码事”,同样的,活着与跟得上时代也没有什么关系。二少爷选择被酒店老板杀死,一是略可平复内心对于哥哥的愧疚之情,二是这样一来,酒店老板必然要受到追究,或许能牵连出他的红色藏人弟弟也未可知,如果那样,也算是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报了仇。在大少爷被那个“胆小的杀手”刺杀以后,二少爷起码有一次机会可以将杀手兄弟两人一网打尽,根除后患;但二少爷并没有这样做,就在眼皮子底下养着这股祸水,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对于这个不合逻辑也不合常理的现象的解释只能是——杀手兄弟是二少爷为不可预知的未来留下的一手底牌。但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这副底牌被留给了自己。最后在解放军进剿国民党残部的隆隆炮声中,麦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纷争、仇杀消失了,一个旧的世界终于尘埃落定。在阿来小说的描述中,阿坝州的文化传统,不仅迥异于汉族地区,也与传统的藏族权力中心地区,截然不同。藏传佛教的清规戒律,在阿坝州的土司制度面前,几乎毫无作用。那里没有真正的佛教文化氛围。没有真正的活佛,也没有虔诚的信徒,崇信的是暴力和金钱,遵循的是极其原始的、赤裸裸的生存法则。阿来的这部作品是有野心的。他试图构建一部康巴文化断代史诗。同时为了加强作品的可读性,丰富故事的内容情节,作者特意把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傻子。虽然这个傻子傻得并不彻底,有时还非常像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从小说的表述来看,作者并非有意把主人公描述成一个装傻的聪明人。作品里的“我”确实是一个时而表现得很聪明但时而又确实很傻的傻子。尽管傻子的某些行为使人感受到一点点温暖的人性,但依然掩不住这深重的罪恶。最后一切覆灭,尘埃落定。只是这覆灭其实是突如其来的,和残暴或善良,完全没有关系。和此前书中所有人物的行为,好坏,成败,得失,善恶,都没有任何关系。无非是更大型的无可抗拒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已。 整部小说仿佛给我们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那个世界仿佛曾经极其真实地存在过,但一转眼间轰然坍塌,再也无迹可寻。

5,对阿来的尘埃落定里的主人公有什么评价

依我来看,最近这些年 弱智 统天下的事越搞越热, 《尘埃落定》 ,《阿甘正传》 《我是山姆》..我不喜欢这类型的故事.
"大智若愚"? 只能说是运气好吧! 我比较喜欢他的善良
“大智若愚” 这一点,作者作者突出的很好

6,阿来尘埃落定的历史叙事

文/药草园/贝尔格莱德之神 摘要 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一座大山。阿来作为一个具备汉藏文化背景的双重身份的寻根作家,以真实而虚构的历史题材成为其文本书写的一大特色。在解读阿来《尘埃落定》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阿来独特的文本书写和历史文化视角,去一窥藏族的历史演进、文化变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阿来的艺术文本根植于藏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尘埃落定;历史叙事;寻根;人物视角;人性 前言 阿来虽然在1994年真正动笔的前十年里就已经开始收集素材构思创作,为写藏区生活准备资料,但《尘埃落定》在“新历史小说”热潮之时出版,使得许多人把它看作是一部新历史小说。站在新历史角度上,《尘埃落定》凸显部分真实历史,同时从民间视角表现边缘人物的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去呈现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注重根据地域文化背景,从强烈的“真实自我”出发,通过“我”的叙述者形象叙述故事来还原历史,重点描绘边缘历史中日常化的事件,有一定的“野史”意味。传统史学认为历史事实能够通过叙事揭示,阿来则怀疑历史书写的真实性,认为文字具有虚构性且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追求着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试图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进行拆解和颠覆。[1]一、叙事交融——新历史与传统历史叙事的分割边缘 相对十七年历史小说题材的真实性而言,《尘埃落定》所讲述的土司家族的故事是阿来的虚构的。[2]这也是阿来小说被看作是新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对历史的“虚构”,并不以还原历史真相为主要目的,是反传统的历史小说。但仅仅因为《尘埃落定》出版在“新历史小说热潮”点上和自身虚构性上,就判定它是新历史小说,是失之于草率的。[3]这不仅在于他的写作意愿起于1985年历史小说风起云涌之时,也在于对纯粹虚构故事的新历史小说而言,《尘埃落定》是最具真实性的[2]。历史事实确实存在于阿来的记忆、叙述和各种著述当中。其中蕴含着川西藏区神秘的藏族风情、神秘的土司制度和神秘的“傻子”。比如关于食品、服饰、建筑风格的描写,藏族土司的来历、骨头划分的等级制度、宗教分布情况、内部社会分工及其土司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重要而真实的历史因素,阿来说过这些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的,但其内的家族故事则是完全虚构的。 小说主要人物“傻子”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与作者文化因素重合的背景上,两者都是汉藏混血儿,也长期生活在土司社会中。“傻子”作为作者所覆盖的主要视角,在这样重合的背景下,使故事具备了先天真实的文化空间,蕴藉着作者在真实历史中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因此阿来以饱含诗意的笔触描绘出马尔康藏区土司制度的繁荣及没落过程,本就镌刻着深沉而真实的历史文化意蕴。 与新历史小说不同的是,《尘埃落定》固然偏离了“正史”,但它仍有十七年历史小说的革命色彩,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穿插着真实的历史事件,给予了小说大框架的真实性。如“白色汉人”、“红色汉人”、“婴粟”与“梅毒”四点正史的边沿投影。李谫博认为“若要说正史是这个故事中一道既淡又远的背景,毋宁说是尘埃中最细小的几粒尘埃。”[2]但笔者无法苟同这种说法,这如同认为“月亮只有玉盘般大小”,本质是错误的看法。正史之所以是正史,就在于它是历史整体中的庞然大物,在行进的过程中牵动着边缘历史。虽然阿来在文本书写中刻意淡化了正史的存在,更多地审视着藏民族的历史,使正史在小人物的对话和书信中一笔带过。但正史却成为《尘埃落定》里藏民族历史变迁的无形推手,如麦其土司靠着黄特派员带来的国民党军火妥妥地收复了被汪波土司占领的寨子;麦琪家种下罂粟种子大发其财,进一步揭露、激化了土司间的矛盾,加快了土司制度的灭亡;土司们沾惹上民国时期泛滥的梅毒,迎接着绝子绝孙的终亡预兆;红白汉人的战争则成为土司制度必然走到历史尽头的证明。 正史的存在使等级森严的土司专制制度由辉煌走向失落,一方面“四点投影”最后从侧面展现中华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历史走向。正史的历史走向无疑推动了马尔康藏区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发生,阿来正是通过正史带来的现代化浪潮,预告了新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和旧时代的逝去与消亡。它可以是隐藏的,但绝不会是无足轻重的。 阿来的文本抒写综合两个时代的叙事特征,突破十七年文学的写作束缚,创造了开放性的历史小说,具备“新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但该文本写作的筹备又是在“新历史”之前开始的,与十七年历史文学藕断丝连,没有彻底脱离。使得文本对历史的叙事呈现撕裂、融合的特征,使历史在真实与幻想之中巧妙结合,形成独属于阿来的一大文本书写特色。二、叙事根源——寻根思潮与藏文化结合的历史视角 一个时代的文学与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长期存在着传统文化断裂的现象。对民族文化全面否定加上长期的社会动荡以及文革时期的社会动乱,民族文化遭遇毁灭性打击,险些消亡。为了重新发掘出民族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随着寻根文学思潮逐渐兴起,一些作家思维不断发散,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寻根作品也应运而生,阿来的小说便是地域文学的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尘埃落定》在虚构的故事框架中还原了一定真实的历史,但对历史的“还原”并不是阿来的主要目的,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发掘民族精神意识才是阿来要做的,阿来说自己在写作《尘埃落定》的时候曾经受到过民间文学的影响,使文本表现出鲜明民间色彩。1985年准备写作时,正是寻根文学热潮开启时,于是他开始致力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心理的挖掘。“文化寻根意识渗透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对嘉绒大地不间断地漫游和深情描绘,以及在文学创作中与族群血脉的历史文化根脉的贴近或对接”[4]。 阿来作为一位汉藏混血儿,长期生活在古老的化石般的藏族村落里,同期接受着汉文化的教育,不可避免地产生对自身民族文化归属的撕裂感。《尘埃落定》中有一句话贯穿着小说的始终,那就是“傻子”的问话:“我是谁”“我在哪里”的现代性追问。[5]当种子落入土壤就已经开始了生长,尽管它忘记自己对成熟过敏。正是这一点使得小说成为与众不同的历史叙事文本,这也是阿来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追问,他不仅是在小说里探索土司制度的衰亡与逐渐瓦解的过程,更是在探索作为民族一部分的藏人生存的状态。这是阿来写作的真实动机。徐新建指出,大部分寻根作家作为汉族用汉语书写汉族生活,虽标榜是“寻根”,仍然是“我手写我心”[3];阿来作为汉藏混血的作家,对“藏族生活经历”的写作还得探索如何用汉语来展现,其中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阿来也因此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马上就投入寻根文学创作的时代热潮中,而是经过十年探索之旅的文化积淀一步步挖掘民族史,寻找自己民族的根,形成一种深思熟虑的文学风格。在阿来的文本创作中,与汉族母亲的汉语对话以及二少爷作为土司儿子的藏族生活是交错穿插在历史文本之中的;身为“白色汉人”的黄特派员亲自来处理麦其家与汪波家的冲突。阿来正是通过这些汉人与藏人的接触,以及“我”的汉藏混血儿的身份,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桥梁,使内地读者有了一丝关系自身历史的亲切感、熟悉感,得以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地切入藏族的历史视角,目睹了藏民族由前现代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变迁过程。 汉人历史身影和藏族历史文化,两种不同寻根叙事视角的结合,这正是阿来对自身民族历史的审视方式:他将自身文化背景的矛盾与融合所创造的独特性纳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广阔视野中;将自身的文化背景与书中人物文化身份重合,结合所处时代的叙事,呈现出极具个人色彩的历史书写方式。三、塔罗解读——三种人物视角叙事下的历史构筑 神秘主义者会告诉你塔罗是神明赐予人间的预言之书,塔罗心理分析流派的学者则认为塔罗牌是一种解读的工具,也是对潜意识的探知,而潜意识拥有编写文本的能力。用塔罗来解读文本叙事,就是对作者潜意识探知的一种方式。塔罗专家巴特利特认为塔罗是一种古老通用的符号语言,代表着事件或事物的原型,来自于人类某种共同的经验。[9]作为解读的工具,它有其普遍性和适应性,可以运用到历史的叙事当中,为解读《尘埃落定》的叙事提供全新视角。在最近几年具备塔罗元素的小说中,最为著名的是作家袁野的《诡秘之主》。袁野说他看过阿来的小说,正是阿来文本中对历史叙事的虚实神秘、撕裂交融之感启发了他对《诡秘之主》世界观的进一步完善,在碎片化和无序化的意象当中加入现实的历史因素,产生巨大的撕裂,给人以荒诞和神秘。《尘埃落定》本身实际并无塔罗元素,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史诗性和神秘性的重合,这一点恰好是可以用塔罗去解读或诠释。 无忧无虑、自由奔放、看似愚蠢的“愚者”是一切故事的开始;提灯的隐者在经过热忱和繁华后,忍受着孤寂追随真理之灯的指引,一方面也为读者和愚者指引前路,正应了“返璞归真”的老话;而“世界”则是旅途的终点,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以塔罗元素为根基之一的《诡秘之主》很清晰地传达了大部分塔罗流派认同的一个意象——愚者就是世界本身。但是在诡秘的文本中,“世界”格尔曼说“亚当给了我人性”,进而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最终“背刺”了“愚者”克莱恩;隐者的作用则是在愚者前进的过程中,点明并见证故事的主要脉络,这两点在尘的文本中都有体现。在诡的文本中,通过隐者嘉德丽雅这一条并不明显的线路展开神秘女王贝尔纳黛和黑皇帝罗塞尔的接触过程,一步一步点明未来道路,打开神秘世界真实面目的大门,并在这一过程中,愚者逐渐接近世界的冷静,世界逐渐接近愚者的疯狂。 对于《尘埃落定》和《诡秘之主》这样史诗般的小说而言,必然存在多种叙事视角对历史进行构筑,诡秘的文本由塔罗牌核心原型二十二张大阿卡娜中的愚者、隐者和世界三张牌构成故事最基础的联系。在尘埃的历史文本中,阿来则使用了三种人物视角互补的方法。既以“我”这个傻子(愚者)为聚焦视角,参与并见证历史的发展进程;以翁波意西(隐者)为隐藏视角,在智者般的预言中穿透历史的迷雾,说出“我”想说的话,有了更多思辨色彩,拥有渊博知识的翁波意西对事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为读者点明事物的本质;最后是阿来(世界)作为作者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进入历史,代入傻子的文化身份上,审视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于是,可以肯定地说愚者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愚者;阿来既是傻子,傻子亦是阿来。说到底,只不过是愚者非愚,傻子非傻罢了。不管是“诡秘”还是“尘埃”,其描写都是一段关于愚者的传说。换而言之既是:一位傻子的旅程。 如果说文本里拥有渊博知识的翁波意西是在用言语点明历史,那么“傻子”就是在以自己的行动去跟随历史,屡屡审时度势,通过装傻来化险为夷,正如翁波意西所言“二少爷是个聪明人”。虽然作者覆盖书中人物,塑造了一个“我”是傻子的形象认知。但笔者研究后认为这可不是傻子,非但不傻,还很机智,机智到能让大部分人都感觉他很傻。他或许正是预见到了“土司”的王国将要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化作尘埃,才会从一开始就装傻充楞。不但巧妙地避开了王位之争,还适时崭露头角,建立起繁荣的北方边贸集市,跟上时代进行了一场成功的改革,用言语话术让茸贡土司将女儿嫁给了他,为脱离家族争取足够的本钱。最后提前站队,招收黄师爷,虽然文本里没有明说,但“红白汉人”进藏的事实或许印证了他对于国共争夺藏区的推测;尽管他到底站错了队,但无论最终是红色汉人还是白色汉人取得了胜利,作为藏区“土司”王国覆灭后最后的土司,在国家初步安定发展的情况下,都必然要对他进行笼络和利用。所以说,至少他的一生是自由自在、游刃有余的。这样的人,这样的谋略规划,假如不是误打误撞运气使然,那么其心计城府就很深了。文本里土司们一个个志比天高各自斗得不亦乐乎,但除了“傻子”,其他人就像蚂蚁争窝一样可笑。 某种意义上看,翁波意西的话是对的。用塔罗牌的话语来说,如果被割掉舌头的翁波意西是在黑暗中追求真理、观察历史、点明智慧的“隐者”;那么傻子少爷就是预见命运并敢于付出行动的“愚者”,他是一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傻子”,一位暗中指引命运道标、执掌“好运”的藏地之王。他以充满寓意的语言预示未来,打破时空的限制,以超越常人的眼光和思维通晓这片土司大地的过去和未来。但在作者全知全能视角的覆盖下,能够预见未来并付出行动的二少爷实际走在历史悬崖边上,因为他既不属于未来,也不属于过去。作为最后一位高贵的土司,他完全可以避免被仇人击杀,只要说出心里想的那一句“酒真香”,甚至有很多机会反杀土司家的仇人。或许正是预见了历史,他才会没有动手,而是在最后关头用“无知的傲慢”刺激“仇人”,用自己“最后一位土司”的身份宣告土司制度和旧社会的消亡;在时代浪潮中,打开了藏民族尘封已久的古老心灵和精神痕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阿来给傻子定下的命运,是世界为获得“人性”对愚者的背刺,是阿来为了成全自身文化身份,将傻子引导向死亡。“傻子”的死亡成为阿来解放自己文化认同、解放旧时代最后枷锁的钥匙。究竟是时代为傻子倾倒,还是傻子终被时代的命运浪潮吞没,或者是两者皆有。他不是作者文本所表现的时代幸运儿,而是一个在命运的预知中得知必然的灭亡来临前,在平静中疯狂挣扎的可怜虫。“傻子”和翁波意西作为书中的人物,在作者文化低语下,看透了历史的黑暗迷雾,可以看作是隐含的作家本人。尤其是“傻子”在发挥完作为展现历史、推动历史的工具的作用后,被作者用死亡榨干了最后的价值,作为阿来的一个文化身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一点也非常符合诡秘文本结尾所说的塔罗式预言:世界醒,愚者归。傻子的死亡对于他本身和阿来而言,是必须从美梦中苏醒的结果。这也是傻子作为历史中的、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愚者”必然的归宿,成为尘埃般的灵光沉睡在大地中。随着他的死亡,一切都将,尘埃落定! 真实的历史、虚构的叙述。有句话几乎成了阿来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基本动机:“历史就是从昨天知道今天和明天的学问”。[6]这句话准确地表现在“傻子”和翁波意西身上,阿来以作者身份覆盖书中角色视角,将自身与书中人物结合,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历史的观察者直接参与其中,融入自身的思考,表达出自身对于藏族土司历史的独具特色的文本解读,使这部小说完成了个人对历史的阐释。传统历史小说的模式因此被推翻,历史成为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四、人性叙事——人性在历史中的构建 在大部分历史文本中,人性作为宏观中的微观而存在。然而对人性的叙述也是历史构建的一部分,历史就是对人性的体味。在《尘埃落定》的文本中,中的“傻子”就是麦琪土司醉酒后和汉族女人生下来的孩子,汉族土司太太也因此得以摆脱妓女身份成为土司太太,但她训斥“傻子”的善良,用酷刑惩罚和曾经的她同等身份的“贱骨头”。当“傻子”与侍女桑吉卓玛结合后,土司太太为自己的十三岁的傻儿子感到开心,却顺手给十八岁的侍女一道响亮的耳光。土司太太把侍女看作是当年的自己,认为她和自己都有一样的小心思,既想要献出贞洁凭借麦琪家使自己上位,这样的逾越之举侵犯了她作为土司太太的权威。 麦琪家的大少爷以前非常疼爱他这个脑子不聪明的弟弟,在弟弟开枪打断沉迷鱼水之欢的父亲时,主动替弟弟担了责任——挨了父亲的一扇耳光。但当他发现傻子可能是在装傻,甚至后来傻子所作所为威胁到他土司继承者地位的时候,他对傻子的态度便发生了很大的负面变化,用各种机会给他傻子弟弟添堵。当他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下任麦琪土司的时候,便又恢复了往常的那种对傻子的疼爱。老麦琪在亲自处理自己大儿子的后事时,按理说应该是悲痛万分,可他却在失去继承人后重新焕发荣光,感觉自己可以再活五百年。这也是这部作品给人的震撼之处——权力的光环能够让人迷失人性。 历史的荒唐在此刻尽情展露,土司太太在对权力话语权的疯狂争取的同时也体现着对傻瓜儿子的怜爱。老麦琪之所以消沉,就在于他对权力的看重和在“罂粟花战争”胜利后对大儿子逐渐从他夺走权力之事的无可奈何。就连“我”这个傻子也无法摆脱权力的影响,“我”不满卓玛与银匠曲扎的暗中恋情,觉得歌曲不是卓玛为“我”唱的,结果叫卓玛从快乐唱歌唱到哭泣流泪,而“我”也感受到了王者权力的美好。七层之高的官寨仿佛用权力牢牢地套住了所有人,他们都生活在一个权力的牢笼之中。 麦琪家的大少爷可以为了权力产生去动杀害自己弟弟的念头;老麦琪可以为了自己看中的手下的美丽妻子找人杀了自己的手下;茸贡女土司可以为了利益不认女儿。土司们也因为权力,为了雄霸一方而疯狂种植罂粟花。面对权力的诱惑,大多数人已经变成了权力的野兽。权力之下的人性在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越是工于权力心计,就越会被始料不及的情况搞乱全盘计划,除非能够像“傻子”这般超越人类。 文本中的人物虽然常常工于权力和心计,但人性有两面,同时也有正面的、积极的人性存在。如这些土司虽然专制、霸道,却毫不怯懦,不怕被人复仇报复。多吉罗布兄弟,作为复仇者,更宁可光明正大地向仇人复仇,而不是秘密杀戮。桑吉卓玛一度想勾搭上土司家,表现得无比顺从,可她同时又有着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热烈而赤诚!最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翁波意西,也是不畏权贵、不惧割舌,偏要道出历史的真相。他们都体现藏民族精神中豪迈粗犷、爱憎分明的英雄气质。 总之,这些文本人物展现的人性,体现了一个民族转型时期的历史中的精神面貌,他们是阿来笔下的血肉和灵魂,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 结语 事实的历史是精准的,历史的叙事是模糊的。小说《尘埃落定》历史叙事视野相当广阔,但又是狭窄的。从狭义角度讲,阿来的叙事集中在个人史和民族史这两条黎曼空集相交平行线上,既展现了以“傻子”为叙事主人公的传奇个人史,同时以“我”为第一人称视角的一条主线贯穿全书又以许多支线带领读者探寻神秘的四川马尔康藏区,探寻它的风俗、美景、语言、历史,展现了一个历史时期浪漫的藏民族文化风情,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从广义的历史叙事视角来讲,它还包括多种角度和位置对事物的观察,如艺术的角度、诗性的叙事、景观叙事、隐藏叙事、超现实叙事等,人性的表现同样是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它的叙事特征和方法是多样的,这是作者对历史印象表现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叙事特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思潮息息相关,它既融合、杂糅了各种时代的叙事特征,也处于某些时代叙事特征的分割边缘。

7,有人看过阿来的尘埃落定吗我想知道书里是说的一个什么时期

《尘埃落定》讲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自治州 藏族土司的故事,土司是官名,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其义在于羁縻勿绝,仍效仿唐代的"羁縻制度"。政治上巩固其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纳贡。因此它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压迫少数民族的制度。《尘埃落定》这本书作者主要表达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土司制度的灭亡。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8,求阿来尘埃落定的目录

1.野画眉 2.“辖日” 3.桑吉卓玛 4.贵客 5.心房上的花 6.杀 7.大地摇晃 8.白色的梦 9.病 10.新教派格鲁巴 11.银子 12.客人 13.女人 14.人头 15.失去的好药 16.耳朵开花 17.罂粟花战争 18.舌头 20.我该害怕什么 21.聪明人与傻瓜 22.英国夫人 23.堡垒 24.麦子 25.女土司 26.卓玛 27.命运与爱情 28.订婚 29.开始了 30.新臣民 31.边境市场 32.南方的消息 33.世仇 34.回家 35.奇迹 36.土司逊位 37.我不说话 38.杀手 39.心向北方 40.远客 41.快与慢 42.关于未来 43.他们老了 44.土司们 45.梅毒 46.有颜色的人 47.厕所 48.炮声 49.尘埃落定(完 )

9,尘埃落定作者阿来此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尘埃落定简介: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秘密。 尘埃落定内容介绍: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琪土司便是其中之一。老麦琪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少爷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捍、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二少爷为被土司抢来的汉族太太酒后所生,天生愚钝、憨痴冥鲁,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迹于丫环娃子的队伍之中,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麦琪土司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眼见麦琪家因鸦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麦琪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建议改种麦子,于是在高原地区漫山遍野罂粟花的海洋里,麦琪家的青青麦苗倔强的生长着。是年内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而鸦片供过于求,价格大跌,无人问津,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大批饥民投奔到麦琪麾下,使得麦琪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傻子少爷也由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贡的漂亮女儿塔娜,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之时,却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各路土司云集在二少爷的官寨举杯相庆、铸剑为犁。很快在二少爷的官寨旁边出现了几顶帐篷,进而是一片帐篷,酒肆客栈、商店铺门、歌榭勾栏、甚至妓馆春楼,应有尽有。在黄师爷(当年的黄特派员)的建议下,二少爷逐步建立了税收体制,开办了钱庄,在古老封闭的阿坝地区第一次出现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集镇雏型。二少爷回到麦琪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欢呼,但在欢迎的盛会上,却有大少爷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毒的眼光。一场家庭内部关于继承权的腥风血雨又悄然拉开了帷幕。 终于,在解放军进剿国民党残部的隆隆炮声中,麦琪家的官寨坍塌了。纷争、仇杀消弥了一个旧的世界终于尘埃落定。《尘埃落定》评价: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认为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
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主要是写一个土司制度下的文化、政治和宗教
建议你到藏族区体验一下,会有很深的感触
jiu
建议你不要看好了,我看过,好无聊,不知为啥还获得矛盾文学奖。我没有看完,不过如果你还想看的话,我把主要内容发给你主要内容《尘埃落定》写的是历史,但历史也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它的面貌会更加文阔,更加深远。同一种空间,也就是具有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关于这段历史,阿来说“史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尘埃落定》讲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很民族化的题材。因为作家的族别,他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的题材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但小说并不囿不于民族题材,小说中涉及到的权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杀、爱情等话题都具有现代意义。这使《尘埃落定》在题材上不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义。 ------以上转自百度百科

文章TAG:阿来  尘埃  尘埃落定  落定  阿来尘埃落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