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经济特点

2017年以来,一季度,上海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经济增长保持平稳,第三产业比重为70.7%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922.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1亿元,下降8.7%;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53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896.4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7%。从主要行业看,一季度,工业增加值1799.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09.81亿元,增长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76.72亿元,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6.40亿元,增长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84.12亿元,增长14.4%;金融业增加值1399.49亿元,增长11.3%;房地产业增加值348.54亿元,下降16.1%。二、工业生产明显回升,企业效益增势较好一季度,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21.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实现了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分行业看,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5336.60亿元,增长10.5%。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13.3%,汽车制造业增长18.8%,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增长3.9%,精品钢材制造业增长4.6%,成套设备制造业增长3.0%,生物医药制造业下降1.7%。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8%。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769.77亿元,增长12.1%。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193.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速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总产值增长29.3%,新一代信息技术总产值增长14.8%,高端装备总产值增长4.6%,新材料总产值增长3.4%。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487.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上年同期为下降7.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4.42亿元,增长40.1%,增速同比提高36.6个百分点。三、消费增长稳中有升,网络零售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市商品销售总额2603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增速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0.37亿元,增长7.8%,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一季度,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497.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53.37亿元,增长6.8%。分商品类别看,通讯器材类、煤炭及制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7.5%、35.0%和22.0%。从零售业态看,一季度,无店铺零售额44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增速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23.1%,增速提高6.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3%,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民间投资加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15.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增速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从主要领域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06.03亿元,增长25.7%,增速提高1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869.62亿元,增长8.6%,增速回落3.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46.98亿元,下降2.2%,降幅收窄9.1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24亿元,下降44.0%;第二产业投资147.44亿元,下降2.6%;第三产业投资1168.23亿元,增长12.4%。从经济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19.34亿元,增长28.0%;非国有经济投资996.56亿元,增长5.9%,其中,民间投资551.17亿元,增长23.8%,增速同比提高22.0个百分点。五、对外货物贸易大幅增长,利用外资金额出现下降一季度,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7511.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而上年同期为下降4.1%。其中,进口4462.11亿元,增长25.3%;出口3049.22亿元,增长13.2%。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3767.65亿元,增长19.3%;加工贸易进出口1784.45亿元,增长19.9%。一季度,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98.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1.8%;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37.96亿美元,下降9.5%。其中,第二产业实际到位金额2.14亿美元,下降18.5%;第三产业实际到位金额35.82亿美元,下降8.8%。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2%,涨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从两大分类看,服务价格上涨3.2%,涨幅回落0.9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1.4%,涨幅回落0.7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别看,医疗保健上涨8.7%,居住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衣着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0%,食品烟酒上涨0.7%,交通和通信下降0.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8%。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2.8%。七、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增长良好,货币信贷运行平稳一季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其中,增值税833.74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350.32亿元,增长3.3%;个人所得税222.02亿元,增长19.5%。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98.96亿元,增长16.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及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3.0%、11.3%和10.6%。3月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0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29万亿元,增长12.7%。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据抽样调查,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9790元,增长5.3%;经营净收入432元,增长3.6%;财产净收入2200元,增长10.7%;转移净收入3419元,增长1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5元,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0元,增长8.6%。一季度,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6.73万个。截至3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6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0.47万人。总的来看,2017年一季度上海经济开局良好,实现了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目标。下一步,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经济特点

2,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这个事给你的资料。很科学的研究数据。】【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长三角各城市统计部门大量丰富的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发展状况,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对比分析,从统计角度简述绍兴经济总量和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置变化情况,剖析绍兴在经济发展某些方面落后于部分城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找出差距,扬长避短,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绍兴“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基础为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工商辐辏之所”,对外埠际贸易发达,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广为传颂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诗词民谚,就生动地记载了长三角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丰碑。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1/4以上的外贸出口,30%以上的外资利用额。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与社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2%和14.2%,分别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2和6.1个百分点。但是,将绍兴置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处于中等水平,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竣形势。如何认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准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绍兴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位,确保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城市领头羊,努力跻身第一层次城市,是当务之急和今后定位发展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从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看,到2002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5408亿元)、苏州(2080亿元)、杭州(1782亿元)、无锡(1602亿元)、宁波(1500亿元)、南京(1298亿元);GDP在700—1000亿元的城市有5个城市,分别为:绍兴(928亿元)、南通(887亿元)、台州(858亿元)、常州(761亿元)、嘉兴(706亿元),其余5个城市GDP均在700亿元以下。本文依此将十六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绍兴暂居第二层次第一位。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详见图一)。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详见图二)。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从各城市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二)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三产发展速度较快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现行宏观分类是按三次产业划分,即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及为其服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各种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各种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住宿餐饮、文教卫生、信息及公共机构部门。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中各类活动的性质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顺序,从人类经济发展产业时序和国际历史经验看,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83年,长三角地区GDP三次产业结构为16.7:62.1:21.2,到2002年调整为6.0:52.1:4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7个百分点。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长三角地区一产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30.6%,比全国的64.2%,低33.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1.3%,高出全国2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28.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从生产结构来看,2002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比全国比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2.1%,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9%,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 (三)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提高 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苏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出口连年提高。1990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4.30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67亿美元,增长41.0倍,年均增长36.5%,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2.3%上升到34.3%,13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49.56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67.59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亿美元,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4.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0.9%上升到28.9%。 二、绍兴与长三角各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增长迅速,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平衡,城市规模档次不同,市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在总量和规模上遥遥领先,第二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稍有先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第三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相差较大,有明显断档现象。绍兴处于第二层次第一位,近二十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从近几年发展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绍兴竞争要素较为缺乏,地理、人文优势不明显,面临压力大于机遇。 (一)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比较 从近二十年的发展状况看,绍兴的经济总量与第一层次的城市差距有所缩小,相对第二层次其他城市的优势有所增强、上海经济总量稳居首位,绍兴增速暂居第一 从各城市经济总量情况看,上海是名符其实的领头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首位, 2002年GDP总量达到5409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27.1%,占全国总量的5.3%,1978—2002年GDP年均增长9.7%;人均GDP达到40640元,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65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倍,在人口迅速集聚的情况下,1978—2002年均增速仍达到8.8%。 绍兴市在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气候,以及绍兴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绍兴经济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经济总量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基本走在长三角城市前列。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2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28.15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到4.6%,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从第13位上升到第7位,总量增长了81倍,仅次于台州市(84倍)居长三角第二位;按可比价格计算,绍兴市国内生产总值24年间翻了五番,年均增长15.7%,居长三角第1位。由于增长速度较快,绍兴GDP总量陆续超过了镇江、泰州、嘉兴和扬州,从第二层次末位上升到第一位,并且与这些城市相比,绍兴的优势有所扩大。与第一层次的城市相比,绍兴在其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从总量上看第一层次城市扩张更为显著,绍兴与之相比,是速快量小,差距越来越大,与1978年改革开放时相比,从总量上看,绍兴国内生产总值与上海、苏州、杭州的差距从262亿元、21亿元、17亿元扩大到4481亿元、1152亿元、854亿元;从各城市占长三角地区比重变化情况看,绍兴占长三角比重仅提高2.6个百分点,远远慢于苏州、杭州和无锡等城市。 2、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绍兴居长三角位次稳步上升 受城市规模大小影响,经济总量的大小并不一定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往往以人均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从人均水平看,目前绍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长三角诸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快速提高。1983年最低城市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0%,2002年最低城市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21元,也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1983—2002年十六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均在9.6%以上,最高的达到16.3%,而同期全国的年均增幅仅为8%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很大提高,按户籍人口计算从1978年的299元提高到2002年的21414元,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也从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0%,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第1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绍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长三角的位次便稳步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80年代中期超过扬州和南通,由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在90年代中期又超过了湖州、嘉兴和舟山,上升到第9位,在2000年初又超过了镇江,上升到第8位。到2002年与第7位的常州市还相差801元,与第6位南京相差1444元。 3、各城市财政实力同步增强,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江浙两省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也是国家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002年长三角浙江七市的财政总收入为814.73亿元,占浙江省财政总收入的77.6%,江苏八市财政总收入为989.96亿元,占江苏省财政总收入的66.7%,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21.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城市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78年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仅上海(190.67亿元)和南京(10.85亿元)2个,到2002年财政收入最低的城市舟山也达到了15.71亿元。从1983—2002年的增长情况看,各城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3.0%以上,其中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8%的城市有12个,增长最快的是台州市(22.3%),其次是宁波(20.0%)、苏州(18.6%)和绍兴(18.2%);上海和南京由于基数较大,总量增长较大,但增速较慢,居末2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地方财政负担大小的一个指标,由于城市在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收入口径不同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可比性不强,我们对照与绍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行政级别相当的嘉兴、台州、南通等城市就财政负担问题作一简单比较。 绍兴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近年来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78年,绍兴的财政收入仅1.86亿元,2002年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7.3%。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但和嘉兴、南通、台州等城市相比,占GDP比重较低。1978—2002年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97%,比嘉兴低1.22个百分点,比南通低0.9个百分点,比台州低0.03个百分点。从时间上看,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80年代以前低于嘉兴和南通,高于台州,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低于嘉兴,但高于南通和台州,1995年之后,便一直低于这三个城市。从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一方面说明财政负担小,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税收上还有潜力可挖。 4、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显著,绍兴二产领先、三产靠后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十六城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3—2002年的20年间,长三角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均呈较快增长,其中台州二、三产增加值以年均22.8%和16.4%的增速分别位居十六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绍兴以20.3%和14.2%的增速分别位居第二和第八位;苏州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速居第一位;从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增幅比较看,上海及江苏的大部分城市三产增速已高于二产,从产业结构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长三角地区已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调整,以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已改变为农业比重趋向下降,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比重急剧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占据较大份额的产业结构,同时在以工业化为主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市以自身特色工业为基础,发展块状经济或产业群,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各城市前列,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1983—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27.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已超过50%。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等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二产所占比重已过最大时期,在巩固发展二产的同时,三产发展一枝独秀,与上海市较为接近,相融程度较高。浙江七市二产比重均已超过50%,已处于二产发展的鼎盛时期,三产快速发展,近几年年均增速更是步步提高。

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服务  服务业  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特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