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痹的概述

病名。出《素问·痹论》。又名风痹、走注。详见风痹条。风痹:病名。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见《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杂病证治准绳》:“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症因脉治》卷三:“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风寒攻痛者,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一说风痹即痛风,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行痹的概述

2,痹病的介绍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内经》所言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五体肢节痹,反映了痹病的基本内容,可见痹病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又分外痹与内痹。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络痹。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痹病的介绍

3,如何解释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话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解释: 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这是脾胃病的常见病因。此语强调了饮食失节的致病因素,堪称经典之言。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浓,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内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 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损伤脾胃 非同小可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后天的生长,发育,健康与否,皆受脾胃影响和支配,因此,不应多食、过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则,脾胃受伤,健康受损。综观中秋食品,以甜食居多,甜食属甘味,甘味入脾,多吃甘味便会伤脾胃功能,更会损伤其它脏腑和引起其它疾病,正如《本草纲目》云::「甘伤肉」;又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如何解释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话

4,风寒湿痹的病因

风寒湿痹是风、寒、湿三气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的。1.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故《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说:“由血气虚,则受风湿”。《济生方.痹》也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2.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黏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风、寒、湿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但风寒湿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黏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初病属实,久病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伴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

5,风湿寒性关节痛的病因病理

(1)体弱邪侵:由于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留于经络、关节、肌肉,致气血闭阻,流通不畅而发风湿寒性关节痛病。如《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均说明风湿寒性关节痛是由体虚而感受外邪所致。   (2)外感风寒湿邪:凡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居处潮湿,涉水冒雨而患病者,此外邪直入肌肉关节筋脉而为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及《儒门事亲·痹论》云:“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过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入。”   西医认为风湿寒性关节痛的病因尚未清楚。从客观看,风湿寒邪是风湿寒性关节痛发生的重要外在因素,通过病史调查发现,本病都有被风湿寒邪侵袭的历史,其常见的病因有:久居潮湿、寒冷处所;汗后淋雨,游泳和长期水中作业;汗后感受风寒;妇女产后受风寒;高寒地区野外作业;感冒后未彻底治愈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的情况下,风湿寒邪侵入人体,留于肌肉关节,象异物一样刺激周围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沉重等一系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表现。其病理变化通过病理切片检查,可见炎性细胞或小血管管壁增厚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现在治疗风湿骨病最专业医院当属中安类风湿骨病专科医院,在全国开设有20家的分院,治疗方法采用医院国家专利疗法“绿色多维疗法”纯中药治疗,中安医院先后获得国家及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国百佳专科医院”、“中国知名专科医院”、“消费者信得过诚信单位”等,所以相信中安,我们将还患者一份心安!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钟楼东150米路北金矿底商 包头市东河区南门外大街13号二宫对面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济南路30号中心医院对面

6,有哪些医书里记录痹症

一个痹字,与痹相关113条...如:酒毒喉痹骨痹浮痹风毒喉痹肝痹风寒湿痹飞伤喉痹痼痹风热喉痹风湿痹风血痹耳目痹医风痹格阳喉痹肺绝喉痹风冷痹腹上麻痹伏寒喉痹......痹病名。临床以关节、肌肉痛和肢体(以上下肢为主)拘急,甚则影响屈伸为主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皮、肌、筋、骨、气血痹阻所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症因脉治》卷三:“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需斟酌风、寒、湿邪之轻重和具体症情予以施治。亦有属于热痹,宜清热祛邪,宣痹止痛;瘀血痹者,用《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泛指病邪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多种疾病(包括风、寒、湿痹等在内)。《中藏经》:“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除前述诸痹外,包括周痹、众痹、气痹、血痹、肌痹、筋痹、脉痹、心痹、肝痹、脾痹、肾痹、肺痹、顽痹、胞痹、肠痹、痛风、走注、十二经筋病等...
一个痹字,与痹相关113条...如:酒毒喉痹骨痹浮痹风毒喉痹肝痹风寒湿痹飞伤喉痹痼痹风热喉痹风湿痹风血痹耳目痹医风痹格阳喉痹肺绝喉痹风冷痹腹上麻痹伏寒喉痹......痹病名。临床以关节、肌肉痛和肢体(以上下肢为主)拘急,甚则影响屈伸为主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皮、肌、筋、骨、气血痹阻所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症因脉治》卷三:“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需斟酌风、寒、湿邪之轻重和具体症情予以施治。亦有属于热痹,宜清热祛邪,宣痹止痛;瘀血痹者,用《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泛指病邪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多种疾病(包括风、寒、湿痹等在内)。《中藏经》:“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除前述诸痹外,包括周痹、众痹、气痹、血痹、肌痹、筋痹、脉痹、心痹、肝痹、脾痹、肾痹、肺痹、顽痹、胞痹、肠痹、痛风、走注、十二经筋病等...

7,中医什么是痹症

麻木风湿等。
痹症 痹证   --------------------------------------------------------------------------------   【概念】   痹证(Bi syndrome)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   【病因病机】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   【辨证】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 (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   【按语】   1.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   3.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以免延误病情。   4.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黄帝内经中有内痹外痹等。西医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中医的肢节痹病。

文章TAG:痹论行痹  概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