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就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万般变化犹定千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你好!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就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万般变化犹定千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必惹尘埃意思是什么

六祖慧能写的,那是他只是灶房扫地的长工,原本大家都看好对我接班人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后慧能看了在墙上写了你问的这段,五祖看了,把衣钵在夜里传给他,叫他连夜逃到南方,佛教从此分两派。。。
人生来空灵,尘世累赘,不要去过多追求外在的,凡事直指本心,一切明白
意思是世间什么东西都是空的,也就是没有什么东西存在,那那里还有什么尘埃?如果这对你有帮助请给个鼓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必惹尘埃意思是什么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什么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就是通假借用。“本无其字”,在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专门书写这个词的字。“依声托事”,可以不另外造字,只依照声音,找一个音间和意近的字来代替,即利用已成的字来记录新词,可因此字而当彼字。举令、长二字为例。令,奉是发令,而引伸为时令、县令。长,本象长长的头发,作长短的长,引伸为长(zhang)为首长、生长的意思。
c 《说文解字》释“假借”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什么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这个说来话长了。 这个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佛法的修为及境界上来看,慧能的显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终慧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传授,称为禅宗第六代法脉传承(你可以理解为“掌门人”)。 大师兄神秀的诗是这样理解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而慧能则这样来解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镜子本来就不是镜子,而是比喻清静的心的。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二者的差异在于,神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意象来表达自己感悟,而慧能则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虚幻不实的法,但是人们由于人我执与法我执,从而认为自己与一切法都是真实存在的,于是认为烦恼也是真实存在的,好像不断烦恼就没有清净一样。佛教的成就者,他们就知道一切法包括烦恼都是虚幻不实的,既然一切法是虚幻的,那么还要执著它们干嘛呢?一切法之所以被我们认为是真的,就是因为我们执著的结果。如果不执著,你就会知道烦恼也是虚幻不实的,怎么能障碍我们本来就是清净的心呢?所以慧能才会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佛教修行并不是要断烦恼,而是要断执著。因为烦恼是执著的产物。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说,色和空是一致的,色指的是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空是虚无的,什么也没有的也就是讲,从佛家的角度看,菩提树不是树,明镜台不是台,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万事万物,内心明澈,也不会有尘埃,也指不会有迷惑内心的业障来阻碍自己了望采纳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含义

佛家本来讲究的是体悟自身,所做的行为都是一种领悟世间万物本性为"空性"的一种修行方法. 他们认为身边的所有一切人和事物都是无常性,随因缘和合变化而变化,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固定的、恒常的形态。 如菩提之树(一种据说坚硬如金刚,永不腐朽的树),如果真是追溯到很早的时期,无论是它的形态,还是名字都是与现今的菩提树不一样的。摆放明镜的镜台亦是如此,并没有永久的形态和不变的名字。 只要认真追溯到最根本,自然能领悟到这是因为万事万物具有其最根本的特质“空性”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既然世间并没有恒常不变的物质,那么“本来无一物”这一句话也正是说到了万物的根本了。只要悟通了这个道理,“何处惹尘埃”这一句自然也就通了。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偈子出自六祖坛经,最初的一段!慧能去见五祖忍大师,求法。五祖令门徒写一首偈子,看有没有开悟见性。如果谁的偈子写得好,真开悟见性,堪作法器,则把祖位传与他。神秀大师当时在五祖座下,为教授师。在墙上写一偈子:“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见偈后,亦令人代写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垢?”五祖遂秘密传法,付衣钵与慧能为第六祖!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菩提是无形无相的,如果还执着一颗菩提树,仍然没有离相。菩提为心悟,非身所成。心也同样,无形无相,却能生万用妙法。心随缘现万境万相万法万用,而不能用某一个形象来给它定格。真正的佛性本心是不立任何一念来执着的,不立任何一净一染,一生一灭,一增一减,一去一来……。故而不执心为明镜,此为对立心,为分别心,为取舍心。本心本自清净,空无一物,意为不染一法,何来的尘埃?何须拂试?这首偈子的境界是一个开悟者的境界,菩提是无相无形的,而心也是无形无相的,本来万法皆是幻,无有一物实有,谈什么惹尘埃不惹尘埃呢?
不为树的形象所染,不为大千世界所染,不为十方虚空所染的清净觉性就是菩提!!!此菩提正觉似明镜一般能影现三千大千世界,但又无形无相、无镜无台(明境),无有一物可得,非是尘碍可着!
真佛就是我自性,烧香拜佛非佛传。修自佛心是法宝,自性自度万法圆。只有自心去明理,何必念佛坐参禅。佛性本来就清净,不住法相释迦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和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和尚。菩提树之下,太子把佛成,再说没有树,把你狗嘴缝。——————你阎王爷。【惠能和尚还是令人尊敬的·该死的是那个替他写坛经骗钱的活鬼】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揽傻溃浅5溃堑牡览硎且谎摹?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个人见解:这是在另外的一首诗的基础上改的。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原来的诗。是表示事相上修行的。六祖大师把原诗改了。改成抒发空性智慧的诗了。两首诗都是好诗。一首表修行。一首表智慧。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7,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这句话怎么理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出自《六祖坛经》,为“六祖慧能”所作。 是指和尚的心中静若止水、全无杂念、空无一物、一心向佛。这是字面的解答,其中真谛需要自己去悟。这个是南传佛教的一个经典偈子,体现佛家无往无来无住的思想境界。说通俗点 就是你是否真正达到纯净无我的境界,不是靠你自己时刻提醒或者掩饰而来的。它是由内心自发而生的,强求不来,伪装不来。不论时空变幻,真正彻悟的人他的心都是不受影响而变化的。这首诗的出处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这是七代禅宗南宗慧能的一首谒文中的前二句,全文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意为:智慧本来就没有这种树,心里的明镜也没有藏身之台。这一切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到哪里去招惹灰尘。禅宗北宗的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是把身体和心灵看作一种物质,而慧能却把“身心”都说成是虚幻不实的。因此,六代禅主弘远认为,慧能悟到真谛,四大皆空,空得彻底。神秀还是识得面上,四大尚未空矣。随后悄悄地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成为七世禅主。神秀败下阵来,待弘远涅槃后,另立北宗。 简而答之,不吝赐教!
简单而言,就是讲四大皆空的故事。什么都没有,其实慧能法师写的还是不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四大皆空。[ ]括号里面的才是四大皆空

文章TAG:本无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亦非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