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赏析

[译文]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赏析

2,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首的诗意是什么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理解】:先生的草屋檐下,由于经常打扫,没有一点绿苔杂草,屋前的花木都是亲手栽培的,整整齐齐分成一块一块。溪水弯弯,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就像妈妈的双手护卫着自己的孩子;若是推开门来,两座青山就会扑面而来,像是热情的老友,要把满山的青绿送到你的眼前。
茅屋常常打扫干净得没有青苔;成垄成行的花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道流水将绿秧环绕俨然守护稻田;两青山像推门而入送来了满屋青翠。 这首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有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意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首的诗意是什么

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喜爱之情和什么的深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湖阴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隐约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  注释  title注释  【注释】  ①: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赏析  赏析  【赏析】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为人称誉。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曾季狸《艇斋诗话》亦云:“荆公绝句妙天下”,“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书湖阴先生壁》共二首,这首非常有特色,大多数文学史都提到它。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的邻居。这首小诗写出湖阴先生住处的特点,写出一个清幽雅洁的意境,用笔精妙。茅草房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清扫而没有苔藓,显得干净,整个小院则很宁静。请留意,诗人说的是“静无苔”,而不是“净无苔”,这里,“静”与“净”侧重修饰的对象不同,前者一比后者包含的意思更加丰富。因为“净”是修饰茅檐下的石头的,只表明一层干净清洁的意思,而“静”则是修饰了整个环境,写出一种气氛。况且,既说了“长扫”,有补言“无苔”,洁净这个意思已经表达清楚,再加一“净”字就没有必要了。第二句写花木长得很好,整治成畦,全是主任自己亲手栽种的。这两句从小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住处景物,在描写茅檐无苔,花木成畦这些外在景物的同时,也摹写出主人的内在性情。这是一位心境安闲、雅好整洁的人物。后面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居处环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后两句写得这么好,并非完全出自诗人的独创,而是有所借鉴。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五代沈彬有诗句云:“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王安石的诗句是摹仿沈诗而成。两相比较,沈诗大为逊色,干枯乏味,与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巧于点化,出于蓝而远胜于蓝,因而对他的这两句诗,人们非常熟悉,津津乐道,至于沈诗则鲜有人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喜爱之情和什么的深

4,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拼音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máo yán cháng sǎo jìng wú tái,huā mù chéng qí shǒu zì zāi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yī shuǐ hù tián jiāng lǜ rào ,liǎng shān pái tà sòng qīng lái注释①书:书写,题诗。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④无苔:没有青苔。⑤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⑦将:携带。绿:指水色。⑧排闼(tà):开门。闼:小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⑨送青来:送来绿色。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译文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 ①: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简析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为人称誉。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曾季狸《艇斋诗话》亦云:“荆公绝句妙天下”,“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书湖阴先生壁》共二首,这首非常有特色,大多数文学史都提到它。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的邻居。这首小诗写出湖阴先生住处的特点,写出一个清幽雅洁的意境,用笔精妙。茅草房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清扫而没有苔藓,显得干净,整个小院则很宁静。请留意,诗人说的是“静无苔”,而不是“净无苔”,这里,“静”与“净”侧重修饰的对象不同,前者一比后者包含的意思更加丰富。因为“净”是修饰茅檐下的石头的,只表明一层干净清洁的意思,而“静”则是修饰了整个环境,写出一种气氛。况且,既说了“长扫”,有补言“无苔”,洁净这个意思已经表达清楚,再加一“净”字就没有必要了。第二句写花木长得很好,整治成畦,全是主任自己亲手栽种的。这两句从小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住处景物,在描写茅檐无苔,花木成畦这些外在景物的同时,也摹写出主人的内在性情。这是一位心境安闲、雅好整洁的人物。 后面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居处环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后两句写得这么好,并非完全出自诗人的独创,而是有所借鉴。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五代沈彬有诗句云:“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王安石的诗句是摹仿沈诗而成。两相比较,沈诗大为逊色,干枯乏味,与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巧于点化,出于蓝而远胜于蓝,因而对他的这两句诗,人们非常熟悉,津津乐道,至于沈诗则鲜有人知。

5,讲一遍书湖阴先生壁这首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前言】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注释】  ⑴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⑸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翻译】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www.Slkj.org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6,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鉴赏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 ①: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简析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为人称誉。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曾季狸《艇斋诗话》亦云:“荆公绝句妙天下”,“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书湖阴先生壁》共二首,这首非常有特色,大多数文学史都提到它。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的邻居。这首小诗写出湖阴先生住处的特点,写出一个清幽雅洁的意境,用笔精妙。茅草房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清扫而没有苔藓,显得干净,整个小院则很宁静。请留意,诗人说的是“静无苔”,而不是“净无苔”,这里,“静”与“净”侧重修饰的对象不同,前者一比后者包含的意思更加丰富。因为“净”是修饰茅檐下的石头的,只表明一层干净清洁的意思,而“静”则是修饰了整个环境,写出一种气氛。况且,既说了“长扫”,有补言“无苔”,洁净这个意思已经表达清楚,再加一“净”字就没有必要了。第二句写花木长得很好,整治成畦,全是主任自己亲手栽种的。这两句从小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住处景物,在描写茅檐无苔,花木成畦这些外在景物的同时,也摹写出主人的内在性情。这是一位心境安闲、雅好整洁的人物。 后面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居处环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后两句写得这么好,并非完全出自诗人的独创,而是有所借鉴。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五代沈彬有诗句云:“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王安石的诗句是摹仿沈诗而成。两相比较,沈诗大为逊色,干枯乏味,与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巧于点化,出于蓝而远胜于蓝,因而对他的这两句诗,人们非常熟悉,津津乐道,至于沈诗则鲜有人知。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过去人讲王安石此二诗,只注意其第一首,其实第二首亦有佳处。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i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这末一句不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总之,此二诗前一首于着力处见功夫,后一首却于平淡处见火候。必两首连读,始能察作者谋篇之妙。只选一首,似不无遗珠之憾。参考资料:书湖阴先生壁
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书:书写、记载。(2)成蹊:花木一行行地分畦栽种。(3)排闼[音“踏”]:推门而入。 [译文]茅草屋檐下经常打扫,一尘不染,更没有青苔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自己亲手栽种的,一条曲折的小溪紧紧地围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青山推门而入,送来了青翠欲滴的山色。共 1 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因主持变法,先后两次被罢相,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自奉俭约,纵情山水,常访僧问禅,勤于读书著述。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构思精巧,字句别致,意境清远自然,为世人所推崇。《书湖阴先生壁》即其中之一。湖阴先生即杨骥,字德逢,是一位躬耕田园的隐士,是王安石晚年居江宁时的一位邻居和好友。王安石在《元丰行示德逢》诗里有这样的诗句:“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足见其交情甚笃。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壁上的诗共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写诗中主人庭院之静,此处只一“静”字,表达了“洁净”,又牵引出“清静”,因得主人长扫,而无青苔杂芜,造访客人因见其“净”而生“静”意,“静无苔”三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从视觉感官到心灵感受所得到的一种愉悦和陶醉,若将“静”改为“净”,便顿觉索然无味。此时,诗人将目光移向园中葱郁繁盛的花木,因花木已“成畦”,错落有致,故雅景自成,畅人心扉。花木“自栽”,可见主人勤勉、兴致高雅。这里描绘的是一个静谧而富有生机的小小院落,凸现的是一个远离官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当诗人又将目光投向庭院外的绿水青山时,更浓的诗情被激活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溪款款,携碧水护绕;两山如奔,将漫峰青翠送进堂来,山水的情韵像诗人一样高雅,像老友一样热烈。至此,诗人完全领略了山水的美此,并借此表达了对友情的赞美。其中“护田”、“排闼”均出自《汉书》。《汉书·西域传序》有云:“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万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汉书·樊哙传》云:“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这两句诗拟人和描写浑然天成,句首分着“一”、“两”,又续“水护田”、“山排闼”,从从容容又气势非凡。“护田”者人而用以写水;“排闼”者亦人而用以写山,“将绿绕”见水之柔情;“送青来”又见山之殷勤,着以“排闼”二字,更见其情之急不可耐。   诗人亦以此二句为得意。“黄庭坚云:尝见荆公于金陵,因问丞相近有何诗?荆公指壁上所题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近作也。”(《苕溪渔隐丛话》前卷三十三)王安石认为(使事用典)“若能自出其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蔡宽夫诗话》)。即使不知其出处,仍不妨碍我们对诗意的理解,即所谓:“用事使人不觉,若胸臆语也”(《颜氏家训》),此乃古人用典的理想标准。   反观此诗,诗人通过对邻居生活的赞赏,对纯真情谊的讴歌折射自身的追求,表达自己的闲适、惬意,不也是在“用事”吗?

文章TAG:书湖阴先生壁  先生  其二  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赏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