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大胜。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 渊之盟”。

澶渊之盟

2,澶渊之盟的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

3,澶渊之盟 谁向谁称臣

澶渊之盟辽宋为兄弟之国,辽称宋真宗为兄,当然是辽向宋称臣了。
没有谁相谁称臣,只有互称兄弟之国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一次盟约。因澶州又名澶渊郡,所以史称澶渊之盟。和议约定:1、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2、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3、双方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宋辽互称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桓为兄,双方使者定期互访。这个宋辽双方在澶州城下达成的休战协议,历史上就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谁向谁称臣

4,檀渊之盟的故事

檀渊之盟 宋辽“檀渊之盟”(1005年签):内容 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十万两。意义 檀渊之盟后,宋辽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长达100多年没有战争,宋辽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宋和西夏的和约(1044年签):内容 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宋每年给西夏许多白银、绢和茶叶。意义 从此,宋和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两国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605975.htm

5,与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宋朝皇帝是谁

宋真宗赵恒。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赵恒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6,宋辽之间订立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币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宋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不同意。的确这是一个屈辱的条约,给北宋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百姓苦不堪言。充分的暴露了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和软弱。可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使北方有了短暂的和平,避免一场腥风血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不断战争使黄河流域与长江的文明毁于一旦。此时宋朝可以利用这短暂的和平期加强国力,扩大军备。届时与辽朝必有一战,实力会说话。可遗憾的是从宋真宗开始,宋朝更加衰弱了。接着的宋仁宗,宋英宗,宋哲宗,宋徽宗个个穷奢极侈,最终到宋徽宗时被崛起的金朝灭亡。
不同意: 第一,发动战争需要资金,一场大中型需要3000W两白银,而赔款每年只需50W,想当于60年 第二,就算打能打过吗,打过了能赶走吗,宋真宗不是汉武帝,所以既然不能赶走倒不如和平共处

文章TAG:宋辽  澶渊之盟  之盟  宋辽澶渊之盟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