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1年刘备入川后,荆州三郡的镇守任务就交给关羽了,到襄樊之战时,关羽已镇守荆州三郡9年。关羽从荆州光着膀子跑回了大本营,刘备惊呀了瞪大了双眼,从此后,孙权便深深恨上了关羽,时刻谋划着报复关羽,陆逊上任后,给关羽写了一封讨好的信,陆逊上任后还专门写了封信给关羽拜个码头。

1、关羽为什么会大意失荆州?失去荆州对蜀汉有什么影响?

关羽为什么会大意失荆州失去荆州对蜀汉有什么影响

“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其本身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典故,不过,翻看当年历史,还是不得不说一句“悲哉!关公!”因为“大意失荆州”未必真的全是关羽的错。下面就这道问答先分析一下“大意失荆州”,第一种说法,也是最原始,最深入人心的说法是讲,由于关羽的骄傲轻敌,没有做好荆州东线对于孙吴的布防,就贸然进攻北面的曹仁,导致首尾不能相顾,丢掉了荆州。

这就是现在成语中讲到的大意失荆州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是近代流行起来的,讲因为关羽和刘备的政治路线发生了重大的偏差,刘备为称王,而关羽为兴汉,故而关羽没有听从刘备的整体安排,而自作主张的去伐魏。关羽对于刘备与荀彧对于曹操的关系是相类似的,所以刘备这次是没有派兵增援关羽,导致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而亡,也就是刘备借曹操和孙权之手杀了关羽。

第三种说法,是讲诸葛亮为了排除异己,没有重新安排荆州的布防,而调动荆州部队攻打曹仁的命令是由诸葛亮下达的,关羽只是在执行大本营的命令,而命令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或者说是故意的,那就是没有后续的布防和接应。目的还是为了除掉关羽,对于以上三种说法我认为都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最核心的一个疑点是:荆州作为魏、蜀、吴三国交汇的核心战略要点,必然是被作为首要的攻防要塞,不管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关羽本人,都不会拿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儿戏。

要除掉关羽,可以换防其他将领,削其兵权再调回成都,关羽要北伐,难道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办到吗,关羽可是熟读春秋的大将军,这点常识还是具备的。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荆襄九郡的一个战略分布情况:东汉荆州原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赤壁大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外加江夏一部;曹操拿到了北部的南阳,从南阳中分出襄阳和南乡两个新郡,外加江夏一部;孙权占领南郡外加江夏一部。

刘备借荆州的说法,是来源于南郡,孙权出让南郡给刘备,让刘备布防在南郡,直接跟曹操的襄阳防区接壤,孙权的部队作为二线防御。而刘备占领西川后,为了让孙权牵制曹操的东线,而自己专心对抗曹操在汉中的西线部队,刘备将桂阳、长沙和所占江夏一部三个靠近东线孙权的郡归还给了孙权,而把贴近西川的武陵、零陵、南郡三处保留,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信号,就是刘备已将战略进攻的重心转向了汉中,所以集结了张飞、魏延、黄忠等大将和主要兵力在汉中一线,而刘备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能够同时在东线对曹宣战,守住南郡、武陵和零陵三郡是关羽接到的明确任务,而且关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没有后援部队的。一旦遭受到曹魏和东吴来自北面和东面的进攻,自己的守备兵力是不足以同时作战的,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刘备帐下不是还有马超和赵云两位大将吗?随便派一个来协助关羽不是就可以了吗?赵云的问题在于其非武将的属性,而且本身还具有很大争议(刘备从来就没重用过赵云)。而马超属于新降,况且其旧部庞德又降曹,刘备对于马超是没有太多的信任感的,而其他就真的再也找不到能够像曹操手下张辽一样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不得不说这是刘备集团的一大短板。

还有一个误区,大家认为是关羽主动发起的对于曹仁的战争,而实际上则是曹仁奉曹操命令,作为征南将军前来讨伐关羽,关羽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外围防线固守南郡,等待刘备的支援;二是主动出击争取一举击溃曹仁的大军。为什么没有选择固守而主动出击了呢?因为关羽知道自身攻强于守,而且自身的性格也不是那种固守待援的,所以选择了以攻为守。


文章TAG:关羽  荆州  大意  关羽失去荆州后怎么样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