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2上物理的资料有什么

《5年中考,3年模拟》(初二) 题很全面,基础知识题很准,帮你夯实基础;提高知识题很好,帮你灵活思维;连接中考题很经典,帮你了解中考形式和重点。那本书里还有一本知识点的薄书,与课本知识点一样,很全,有的连老师都没讲的知识。 我现在都用,强烈推荐!

初2上物理的资料有什么

2,物理的起源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特别是数学、化学、地理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质学要用到物理的力学,气象学和热学有关。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我国的物理学知识,在早期文献中记载于《天工开物》等书中。 日本学者指出:“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近世中国的汉译著述成为日本翻译西洋科学译字的依据.”日本早期物理学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说:“在我国最初把Physics称为穷理学.明崇祯年间一本名叫《物理小识》的书,阐述的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样内容包含在物类志和物类感应等著述中,这些都是中国物理著作的渊源.” 明代吕坤(1536—1618)著有《呻吟语》,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为“物理”,大体是有关物性学的,并用以引申一些关于人文及世界的观点.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来说明物理一词在盛唐即已出现[4].其实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和北大哲学系编著的《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华书局)“两汉—隋唐”部分中就记载了三国时吴人杨泉曾著书《物理论》,是研究和评论当时有关天文、地理、工艺、农业及医学知识的著作.更久远的,在约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引铁,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之论述.中国古代的“物理”,应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物理的起源

3,物理复习资料

你这个人一点也不负责任,也不说几年级的,找死我啊~~~  初二  第一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物体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3.光的反射:  (1)概念: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几个名词: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①镜面反射:在光滑的镜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只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由于反射光线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从这一方向看很刺眼,而从别的方向上却看不到反射光线。  ②漫反射:在粗糙表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平行光线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就不再平行了,而是按照反射定律射向各个方向,由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因此从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而且光线不刺眼。  (5)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由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  4.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实像和虚像:  区别 概念 能否用光屏承接 倒立与正立 举例  实像 真实光线会聚成的像 能 一般为倒立 小孔成像  虚像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 否 一般为正立 平面镜成像  6.光的折射:  (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发现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7.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8.透明、不透明物体有不同颜色的原因: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第三章 透镜  1.凸透镜、凹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3.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  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应用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2f >u>f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u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温度:  (1)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的单位:℃。  (3)液体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各种金属、冰、海波、萘等是常见的晶体;蜡、沥青、玻璃是常见的非晶体。  3.熔化: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叫熔点。  (3)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没有确定的熔点。  (4)冰的熔点:0℃。  4.凝固:  (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晶体与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凝固点;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降低,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3)水的凝固点:0℃。  5.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沸腾:  ①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的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④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  (3)蒸发:  ①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要加快蒸发,就要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要减慢蒸发,应采取相反的措施。  ③蒸发致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4)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地点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均可发生 只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发生  剧烈程度 平和 剧烈  相同点 汽化现象、吸热过程  6.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  7.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  8.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9.雾、露、霜的成因:  (1)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2)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第五章 电流与电路  1.电荷:  (1)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负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验电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通过验电器两片金属箔是否张开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6)电荷量:用字母Q表示。  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②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2.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陶瓷、油等。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5.电路:  (1)电路就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电路各部分作用:  ①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它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常见的电源有电池、发电机。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它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接通和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是否工作。  ④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形成电流的通路。它用来传输电能的。  5.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  (2)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做断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这时电流不经过用电器,且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  6.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电路:  电路 连接方法 电流  路径 有无节点 各用电器间是否互相影响 开关个数 改变开关位置是否影响电路  串联电路 用电器首尾相连 一条 无 互相影响 一个 不影响  并联电路 用电器两端分别连接在一起 两条或多条 有 互不影响 可以多个 可能影响  7.电流(强度):  (1)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简称电流。用字母I表示。  (2)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8.电流表:  (1)清楚实验室使用的电流表的符号、外观、表盘、量程、接线柱。  (2)电流表使用注意事项: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②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9.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公式表示:I = I1= I2。  (2)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公式表示:I = I1+ I2。  初三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能追加分不???

物理复习资料


文章TAG:物理  资料  物理的  有什么  物理资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