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说明,乐山大佛不是石窟佛像,而是佛龛目的的佛像。乐山大佛在建成之后,是有一个巨大的佛楼阁罩着的,而且可以通过栈道走进佛阁,现在大佛的崖壁上,还有无数清晰的孔洞就是当年佛阁的梁柱留下的痕迹,应该说在云冈石窟、乐山大佛和敦煌莫高窟三个人文景点中,敦煌莫高窟是最值得看的。

1、乐山大佛为什么不属于石窟?

乐山大佛为什么不属于石窟

乐山大佛在建成之后,是有一个巨大的佛楼阁罩着的,而且可以通过栈道走进佛阁。宋代称为天宁阁,而且和周围摩崖壁上的佛龛一起组成了一幅壮美的巨型佛龛群组。而整个大佛只有面部没有被楼阁遮住,在江面上,可以看到佛面,也可以在大佛楼阁面前礼佛。现在大佛的崖壁上,还有无数清晰的孔洞就是当年佛阁的梁柱留下的痕迹,再次说明,乐山大佛不是石窟佛像,而是佛龛目的的佛像。

2、云冈石窟和乐山大佛哪个有名,都有什么故事

云冈石窟和乐山大佛哪个有名,都有什么故事

提起云冈石窟,按现在的说法它更像一个建造了1500年的“楼盘”: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它的早期“开发商”便是我们初中课本上推行汉化政策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爷爷——拓跋浚(xun),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家工程。自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直至拓跋宏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为止这段时期,平城作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云冈石窟的从无到有经历了类似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历史转折,

1、开国皇帝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本身并不信佛,但为了缓和鲜卑族和汉人的民族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高僧法果“如来即为当今皇帝”的建议下,奉佛教为国教,大肆修建寺庙。中国佛教从此进入了一个膨胀式的发展阶段,△云冈石窟的代表--第20窟,象征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2、佛都皇帝拓跋嗣拓跋珪的儿子拓跋嗣即位时,平城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佛都。

当时佛教不仅寺庙有田产,僧侣享有侍奉佛祖而享有免赋税及徭役的特权,很多人为了逃避赋税,遁入佛门。拓跋嗣没有士兵和粮草来踏入中原,他在位14年间佛教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已经初现端倪。△云冈石窟第19窟--象征拓跋嗣的佛像3、灭佛皇帝拓跋焘北魏开国诸帝,皆为佛、道二教并奉,但是由于经济等原因,再加上紧张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国原有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斗争日益尖锐,

佛、道之争演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公元446年,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嗣之子拓跋焘下诏毁灭佛法,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六年,拓跋焘驾崩,其孙拓跋浚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云冈石窟第18窟--象征拓跋焘的佛像第18窟象征拓跋焘的佛像着装和其他不同,这是一件千佛袈裟,在佛教象征的是悔过之意。

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也是忏悔的一种姿态,4、信佛太子拓跋晃拓跋焘灭佛之前,从民间到皇室,以唱诵佛号为荣,人人争当沙门,寺庙建筑遍及全国,僧侣集团庞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几乎所有的鲜卑族贵族家中都私养僧侣,甚至于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并非是因为信仰,而是经济利益,当时太子拓跋晃平素就喜欢佛法,他多次劝谏拓跋焘,拖延时间让很多和尚幸免于难,最终被佞臣陷害死于宫廷内乱。

△云冈石窟第17窟--象征拓跋晃的佛像文成帝拓跋浚十分尊崇自己的父亲拓跋晃,于是也雕了象征他的佛像——第17窟,但是为了和其他的帝王相区别开,这尊交脚菩萨佛身下沉15米,象征他的太子身份。5、兴佛皇帝拓跋浚在经历太武帝灭佛事件之后,佛教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北魏的皇权也开始动荡不安,太子拓跋晃死于宫廷内乱,其子拓跋浚即位,为了稳定政权,主张复兴佛教。

自此,在高僧昙曜的带领下,前往武周山,拉开了建造云冈石窟这座拓跋鲜卑佛国世界的序幕,△云冈石窟第16窟--象征拓跋浚的佛像拓跋浚提出,必须要在佛像上能看到北魏历代皇帝的影子。瘦骨清相,风尘仆仆,融合了游牧民族的粗犷和汉族人的细腻,这种改变无形中让佛教造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历史其实很有意思,你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细节,但留存于世的每一处遗迹、物件儿背后却在时间长河中絮絮低语着属于一个时代,或悲壮,或辉煌的过往。


文章TAG:大佛  乐山  云冈石窟  石窟  有名  乐山大佛是哪里的石窟  
下一篇